摘要:在清朝,婚姻制度相对复杂。虽然封建礼教强调 “夫为妻纲”,但在某些情况下,妇女也有一定的离婚权利。从乾隆年间这一案例来看,女子因丈夫狐臭刺鼻而成功离婚,判词 “气味伤人,恩断义绝” 体现了当时在婚姻关系中对夫妻相处实际情况的一种考量。
20个活久见冷知识:清朝就有离婚?还有因为体味太重休夫的?
(1)清朝就有离婚?还有因为体味太重休夫的?
在清朝,婚姻制度相对复杂。虽然封建礼教强调 “夫为妻纲”,但在某些情况下,妇女也有一定的离婚权利。从乾隆年间这一案例来看,女子因丈夫狐臭刺鼻而成功离婚,判词 “气味伤人,恩断义绝” 体现了当时在婚姻关系中对夫妻相处实际情况的一种考量。
在清朝的司法实践中,除了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这些丈夫休妻的理由外,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允许妻子提出离异。这种特殊的离婚案例反映出当时法律和社会观念在婚姻问题上并非完全僵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实际生活中的因素。
(2)商朝用甲骨文来预报天气预报?
商朝人非常迷信,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天文气象的记载。不过,这些记载更多是用于占卜天气是否适合祭祀、战争等活动,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天气预报。
例如,商王会问卜 “今日雨?”“翌日晴?” 等问题,巫师通过甲骨的裂纹来解读上天的旨意,预测天气情况。这种对天气的占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试图通过神秘手段掌控自然的心理,因为在以农业为主的商朝社会,天气状况对农业生产、战争等诸多事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秦国边关曾用鹿肉干作替代货币?
在秦国,尤其是在边关地区,由于物资交换的实际需求和货币流通的不便,可能会出现以鹿肉干等实物作为交换媒介的情况。秦国货币主要是半两钱,但在一些边境地区,商品经济相对不发达,货币供应可能不足。鹿肉干作为一种耐储存、有一定价值的物品,在当地的贸易往来和物资交换中发挥了类似货币的作用。这也反映出秦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和实际需求,灵活运用交换媒介来促进经济活动的情况。
(4)汉朝禁三人聚饮?
汉朝初期,为了防止民间结党和聚众闹事,实行了禁止三人以上无故聚饮的政策。这主要是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因为汉朝刚刚建立,统治者担心百姓们聚集在一起会商讨反汉事宜或者引发社会动荡。这种禁令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同时,这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稳定的社会环境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以对民间聚会进行严格管控。
(5)汉代纸鸢传军情?
汉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军事方面,纸鸢(风筝)有传递军情的用途。在一些军事活动中,当军队被包围或者处于不利地形时,士兵们可以通过放飞纸鸢来向外界传递信号。例如,将求救信息或者军队的位置等情报写在纸上,绑在纸鸢上放飞,让远处的友军能够获取信息。这体现了汉代军事智慧的发展,利用了纸鸢飞得高、飞得远的特点来克服通信困难的问题,是古代军事通信手段的一种创新。
(6)汉武帝曾命人捕杀数千猫头鹰制作枭羹,于夏至祭祀时赐予百官食用?
汉武帝时期,猫头鹰被视为恶鸟。在古代文化观念中,猫头鹰的叫声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夏至祭祀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武帝命人捕杀数千猫头鹰制作枭羹并赐予百官食用,有驱邪祈福的含义。这也反映了当时的迷信观念和祭祀文化。在汉代人的观念中,通过食用被认为是 “恶” 的猫头鹰,可以消除邪恶的影响,保佑国家和官员平安。同时,这也是一种皇家祭祀仪式的体现,展示了皇帝的权威和对祭祀活动的重视。
(7)南征将士用楮皮纸浸桐油制成轻型战甲?
在古代战争中,随着技术的发展,战甲的材料也在不断变化。楮皮纸是一种比较坚韧的纸张,将士们将楮皮纸浸桐油后,其韧性和防水性都得到增强。在南征过程中,这种轻型战甲可以减轻士兵的负担,同时又能提供一定的防护作用。这种创新的战甲制作方法体现了古代军事装备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方面的智慧。它可能是在物资有限或者需要适应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如潮湿多雨)的情况下出现的,为军队作战提供了便利。
(8)张飞擅书画,是文武之将?
历史记载和传说中张飞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武将。据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记载,张飞善画美人。在古代,武将具备书画才能并不罕见,这也体现了当时的一种文化风尚。张飞作为蜀汉名将,他的书画才能可能反映出他在军事生涯之外的个人爱好和文化素养。这种文武双全的形象,也说明当时对于将领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才能,还包括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素养。
(9)以茶代酒成语的源头来自于晋代?
在晋代,饮酒之风盛行,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饮酒或者不想饮酒。据《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吴主孙皓每次宴请群臣,规定每人必须喝足七升酒,而韦曜酒量不佳,孙皓就 “密赐茶荈以当酒”。这就是 “以茶代酒” 的由来。这个典故反映了晋代(三国时期吴为晋所灭,文化有延续性)在饮酒场合中的一种变通做法,也体现了当时茶文化开始兴起,茶在社交场合中逐渐有了一席之地,成为酒的替代饮品。
(10)唐代贵族流行饲养红飞蚁?
在唐代,贵族生活奢华,追求新奇的宠物。红飞蚁可能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昆虫。贵族们饲养红飞蚁,一方面是为了观赏它们的飞行姿态等特点,满足好奇心和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显示自己有闲情逸致和足够的财力来饲养这种比较特殊的宠物。这种饲养红飞蚁的风尚体现了唐代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对新奇事物的追求。
(11)元代纸币通胀?
元代是中国古代纸币广泛使用的时期。元朝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如中统钞、至元钞等。然而,由于元朝后期政治腐败、财政支出过大等原因,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空,不断增发纸币。过多的纸币进入市场,导致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实际商品的价值,从而引发通货膨胀。例如,物价飞涨,原本价值一定数量纸币的商品,需要更多的纸币才能购买。这使得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是元朝经济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元代纸币防伪
元代在纸币防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如《元史・食货志》载,至元钞用桑皮纸印刷,这种纸张质地特殊,与普通纸张有区别,增加了伪造的难度。同时,加盖六枚官印,这些官印的样式、位置等都有严格规定,难以仿制。并且规定 “伪造者处死,告捕者赏银五锭”,通过严厉的法律来威慑造假者。甚至将纸币浸入特殊药水检测,这种特殊的防伪手段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体现了元代在金融管理方面的重视和智慧,试图维护纸币的信用和金融秩序。
(13)明朝皇帝开「动物收容所」
明武宗的 “豹房” 和嘉靖帝的 “百鸟房” 反映了明朝皇室对珍禽异兽的喜好。明武宗建 “豹房”,除了养狮虎异兽外,还有其他娱乐功能。嘉靖帝的 “百鸟房” 收留珍禽,这体现了他们的个人爱好和对奇珍异宝的追求。这些场所耗资巨大,占国库年收入 5%,反映了明朝皇室生活的奢侈浪费。同时,这也和明朝当时的国力有关,在一定时期内,明朝经济繁荣,能够支撑皇室这种奢侈的爱好,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过度的消费对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14)明代动物公务员
明代太仆寺设 “猫老爷” 官职管理皇家猫舍,这体现了明朝皇室对猫的宠爱。御猫配有银制腰牌,每月俸禄折合五石米,这种优厚的待遇反映了皇家对猫的重视程度。最著名的 “霜眉” 猫死后获赐玉棺,墓志铭由首辅撰写,可见这些猫在宫廷中的地位之高。从整个制度延续至崇祯朝,共封赏 127 只 “猫官” 可以看出,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宫廷文化现象,也反映出明朝宫廷在管理宠物方面的细致和对宠物赋予的特殊意义。
(15)乾隆焚书 71 万卷?
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名义上是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实际上有文化控制的意图。乾隆借这个机会,销毁和禁止了大量书籍。这些书籍总数达 71 万卷,其中包括一些对清朝统治不利或者不符合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内容。这一行为比秦始皇焚书的规模更大,导致部分珍本失传,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手段,通过对书籍的筛选和销毁,试图构建符合清朝统治需要的文化体系。
(16)晋代美男经济学
在古代中国,美男子的魅力同样具有非凡影响力。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潘安不仅才华横溢,且容貌昳丽,堪称当时的“颜值天花板” 。他每次乘车出游,都会引得一众女子为之倾倒。这些女子或驻足痴望,或追逐车辆,更有甚者,纷纷向潘安乘坐的马车投掷水果以表爱慕之情。每每出行归来,潘安的马车都堆满水果,是为“掷果盈车”。这一典故生动展现了潘安出众的容貌魅力,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倾慕。
同样,另一位美男子卫玠自幼便容貌绝美,声名远扬。当他到达京都时,闻讯前来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他围得水泄不通。卫玠本就体弱多病,加之连日劳累,又在人群的簇拥下备受惊扰,最终一病不起,不幸离世,这便是著名的“看杀卫玠”事件。此事不仅体现了卫玠超凡的美貌,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的狂热追捧。
或许正是因这类事件频发,坊间甚至催生了专门为美男子开路、驱散围观人群的职业“观美护卫”,以保障美男子出行安全与顺畅。 这些故事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有趣的历史典故,也为研究古代审美观念、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独特视角。
(17)南北朝女子相扑
据宋代调露子所著《角力记》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统治时期,宫廷中出现了极为特殊的体育活动——女子相扑表演。在当时的宫廷宴乐场景中,曾有“使宫人裸/戏于殿前”的记载,这种表演形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宫廷环境下出现,折射出南朝时期宫廷娱乐活动追求新奇刺激、突破传统礼教束缚的特点。
尽管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行为存在诸多规范,但宫廷中这种大胆的女子相扑表演,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与娱乐倾向 。 发展至宋代,女子相扑活动依然盛行,并催生出职业化的“女飐”群体。“女飐”即职业女子相扑手,她们凭借精湛的相扑技艺在市井勾栏中表演,成为宋代城市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唐朝已有「外卖服务」
唐朝经济繁荣,尤其是长安城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商业活动非常活跃。从《唐会要》的记载可以看出,酒肆能够提供 “逐时施行索唤” 服务,这是唐朝商业服务发达的一个体现。在唐朝,贵族和富裕阶层生活方式较为多样,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来享受这种便捷的服务。派仆人传单点餐的方式,也符合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贵族和富人有仆人可以差遣。店家骑马送货上门,说明当时交通条件和商业效率有一定的保障,骑马能够保证食物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送达顾客手中。这种 “外卖服务” 的出现,是唐朝城市商业经济和消费文化发展的结果,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19)唐代离婚协议书
敦煌出土的《放妻书》是研究唐代婚姻制度和社会观念的重要文物。在唐代,虽然封建礼教对婚姻有诸多约束,但从这份文书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夫妻双方尤其是女性有了相对多的婚姻自主权。《放妻书》使用优美的骈文表达祝福,如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选聘高官”,这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唐代社会相对开放,对女性的束缚较后世某些朝代要少。在婚姻观念上,除了传统的 “七出” 等男性主导的离婚方式外,这种协议离婚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婚姻关系中对夫妻双方意愿的尊重。同时,这份文书现存大英图书馆,也反映了近代以来文物外流的情况,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的流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20)唐朝熊猫外交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武则天赠日本遣唐使两只熊猫这一记载如果见于《旧唐书》,确实是中外文化交流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细节。唐朝时期,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周边国家纷纷派遣使者来唐朝学习交流。赠送熊猫这种珍稀动物,一方面展示了唐朝丰富的物产和大国的慷慨;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加强了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和政治联系。熊猫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在古代外交中就已经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这种 “动物外交” 的方式可以说是唐朝对外交往丰富多彩的一个例证。不过,对于唐朝 “熊猫外交” 这一说法,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观点,因为古代文献记载可能存在误解或者其他复杂情况,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这种说法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一种创新和友好姿态。
来源:每天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