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能人齐聚首 丰收节里“话丰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09:50 1

摘要:金秋送爽,硕果飘香。9月21日,2025年青海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启幕,“话丰收”专场活动同步开启。来自海东六县区的“田秀才”“土专家”、致富带头人齐聚现场,带着田间硕果、产业突破与文化温度,讲述“三农”故事,传递丰收的喜悦与振兴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9月21日,2025年青海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启幕,“话丰收”专场活动同步开启。来自海东六县区的“田秀才”“土专家”、致富带头人齐聚现场,带着田间硕果、产业突破与文化温度,讲述“三农”故事,传递丰收的喜悦与振兴活力。

“我们互助的庄稼,现在可是‘自带光环’!”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贵全,将话题引向当地的“七彩农业”。近年来,互助县紧扣“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在“种业振兴”上全力冲刺。品种创新方面,不仅引进3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自主培育的“互麦18号”“互麦19号”更成农户“顶梁柱”——耐高寒、适海拔2200-2900米,“互麦18号”抗倒伏优势突出。技术突破同样亮眼:全省首创马铃薯原原种雾培繁育基地让原原种产能提升20倍以上;种薯生产基地“北斗导航”播种误差≤2厘米,节约用种15%;全膜覆盖保墒提35%,化学除草技术降低人工成本60%,蚕豆覆膜点播机日作业1.67公顷,蚕豆联合收获机效率超人工20倍。

“乐都的地里,藏着不少‘增产密码’!”海东市乐都区基层农技人员李淑贞也揭开了乐都区特色农业面纱。当地聚焦“四新”“三高”模式,培育紫皮大蒜、地膜马铃薯、大樱桃等“明星农产品”,建多个微型薯及种薯繁育基地。乐都区洪水镇洪水坪村的变化最惊喜:闲置撂荒地经整治复耕,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变“丰收田”。2025年,这片146.67公顷土地迎来大丰收——马铃薯亩产4500公斤,蚕豆亩产350公斤,玉米籽粒亩产达800公斤,青贮玉米亩产量4000公斤,较常规种植增产10%以上,节水65%、省人工80%。旱地小麦膜侧栽培技术更是“抗旱法宝”:结合新地膜与老垄沟技术,在干旱山区种200公顷小麦,通过“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亩产达270公斤,比露地多收76公斤,打破“旱地难高产”认知。

“我们化隆的沿黄库区,藏着‘水下珍宝’——高原冷水三文鱼!”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绽玉华,带来家乡特色的水产故事。这份美味来自化隆县甘都镇西滩村进财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006年建基地以来,经十余年培育,基地建成超3300平方米标准化网箱养殖区,配备专业加工车间与冷库,“从鱼苗到出栏,每环节严把控,守住高原冷水纯净品质”。合作社荣誉满满:“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连续获评3A级质量信用示范社、入选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百佳优品”、通过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还曾获农产品展交会金奖。“肉质紧实,是餐桌健康之选,更是化隆水产‘金字名片’。”绽玉华介绍,三文鱼含Omega-3脂肪酸,助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健康,富有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建议每周食用2-3次。

“从一个小养殖场,到把青海特产卖向全国,我们靠的是踏实和创新。”青海高原娃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萍分享奋斗历程。2012年,企业在平安区三合镇新庄村建首个养殖场,从摸索技术到规模化运营;2019年借电商热潮搭线上平台,将青海特产推向全国32个省市区。

“一根针、一根线,绣出我们土族的精气神!”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刺绣协会常务副会长邓西银满脸自豪。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刺绣逐渐“活”起来:培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二奴等“绣娘带头人”;北山青绣工坊带动100多绣娘就业,日均收入约150元,让“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不过,刺绣也有“成长烦恼”:市场化低、年轻绣娘少、成本高、设计旧、宣传弱、产业链不完善。邓西银期待:“把刺绣纳入学校课程,借线上教学传承;与高校、设计机构合作出新品;推动文旅融合,盼政府多支持,让老手艺焕发活力。”

一个个鲜活故事,一声声美好期盼,在丰收的歌声里交织成乐章。海东奋斗者们用双手绘就“三农”新图景,从田间良种良法,到企业创新突围,再到文化传承守护,每份努力都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未来,他们将继续扎根热土,深耕细作,期待明年收获更丰,让海东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全媒体记者 郝志臻 周晓华 摄影报道)

来源:海东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