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气忽冷忽热,早上穿毛衣,下午却热得直冒汗。秋分一到,大家的身体就像被“秋风一刀”切了一下,干燥、上火、嗓子疼、皮肤痒,统统找上门。真到了换季时,才发现扛过夏天不算本事,稳住秋冬才是关键。
天气忽冷忽热,早上穿毛衣,下午却热得直冒汗。秋分一到,大家的身体就像被“秋风一刀”切了一下,干燥、上火、嗓子疼、皮肤痒,统统找上门。真到了换季时,才发现扛过夏天不算本事,稳住秋冬才是关键。
很多人以为秋分只是天气转凉,其实它是一个身体调节的大考。尤其是体质偏弱、免疫系统不太稳定的人,稍微应对不当,就容易陷入“秋病连冬病”的怪圈。现在不调理,等到真正冷风扑面时,身体就已经先缴械投降。
秋分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身体的“节奏”也在悄悄转变。我们的饮食、作息、运动方式都该顺势调整,否则很容易感觉疲倦、失眠、肠胃出问题,甚至旧病复发。
老祖宗才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分不只是日夜平分,也是阴阳转折的分水岭。这时候,身体最怕“过火”,更怕“受寒”,而这四样“秋分宝”,正是帮你安然度秋、少生病的秘诀。
到了秋分,身体最先感知的不是冷,而是干。嘴唇开始起皮、鼻腔发干、嗓子发痒,甚至皮肤也开始紧绷绷的。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秋燥在搞事。中医有句话叫“燥易伤肺”,意思是干燥最容易影响呼吸系统,尤其是肺。
现代研究也发现,进入秋季后,空气湿度下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变差,病毒更容易趁虚而入,尤其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这个时候,润肺就成了头等大事。
生活中,梨、百合、银耳这类食物,都是天然的“润肺高手”。它们富含植物胶质和多糖类物质,不仅能缓解干咳,还能滋润肠道,帮你对抗“秋季大便干”。别指望靠一碗银耳汤就解决所有问题,关键还是要让每天的饮水量跟得上,并避免摄入太多辛辣、油炸食物,这些都是“助火”的帮凶。
秋分之后,很多人开始觉得“早上醒得更晚了”,这不是懒觉,而是身体在顺应自然节奏。秋分是“阳收阴长”的节点,意味着该收一收了。而“藏”正是这个季节最重要的关键词。
“藏”不是让你天天窝在家里不动,而是要学会节制,不再像夏天那样大汗淋漓地运动,也别再熬夜追剧到凌晨。睡眠是秋冬养生的根本,入睡时间尽量提前到11点前,才能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
从健康层面来说,秋分后如果还频繁熬夜,会打乱褪黑素和皮质醇的分泌节律,导致免疫力下降、情绪低落,甚至影响内分泌系统。所以“藏”的另一个层面其实是“守住节律”,让身体回归稳定。
秋风起,人的情绪也开始变得“敏感”。有的人开始莫名其妙烦躁,有的人会感到孤独、空虚,甚至出现季节性情绪障碍。这是因为秋天的自然变化,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尤其是血清素和多巴胺。
古人讲“悲秋”,其实不是文艺,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秋分之后,日照时间开始缩短,人体接受阳光的时间变少,影响了这些“快乐因子”的产生。所以秋分之后,需要刻意放慢节奏,调节情绪,给自己一点“缓冲期”。
可以选择每天早上晒晒太阳,哪怕只是在阳台上站10分钟,也能缓解“秋季抑郁”的倾向。同时,适当的有氧运动也是调节情绪的良药,尤其是慢跑、瑜伽、太极这类温和运动,能帮助身体释放压力荷尔蒙,稳定情绪。
别小看这份“缓”,它能决定你整个秋冬的心理状态,甚至影响免疫功能。情绪稳定,身体才会稳定。
说到“进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炖汤、吃肉、整点“大补”的东西。但秋分之后的“补”,关键不是补热量,而是补“缺口”。
经过一个夏天的高温消耗,很多人其实处于“虚”的状态。尤其是脾胃功能比较弱的人,一到秋天就容易吃不下、睡不好。这个时候,最适合的就是温补脾胃,让吸收功能先修复好,后续的营养才补得进去。
比如山药、莲子、南瓜这类食物,不仅健脾,还能帮助调节肠道菌群。现代研究也发现,肠道健康与免疫系统关系极大,而秋冬季节正是流感高发期,提前“养好肠道”就是为免疫力打基础。
别忽略蛋白质的摄入。秋分之后,肌肉代谢速度会变慢,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反而容易加速肌肉流失。可以适当增加豆制品、鸡蛋、鱼类的比例,但不用猛补,细水长流才是秋季养生的关键。
很多年轻人觉得“秋分养生”这件事离自己太远,总觉得这是爸妈才操心的事。但现在人的生活节奏远比身体节奏快得多,久坐、熬夜、外卖、焦虑,早早地就透支了健康。
秋分看似平静,其实是个极容易“出状况”的时节,气温波动、湿度变化、病毒传播、情绪起伏,几乎是多重风险叠加。如果在这个节点不稍作调整,进入冬天后,身体就很难跟得上节奏。
尤其是那些平时感觉“没毛病”的人,更容易在换季时被打个措手不及。不是现在没问题就代表未来也没问题,秋分养生不是为了立即见效,而是为了给身体打一个“过冬的底子”。
秋分之后,人要学会顺势而为。不是等生病了才去补救,而是现在就开始“润、藏、缓、补”,让身体慢慢适应秋冬的节奏。养生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事,而是生活方式的选择。
如果你也在换季时嗓子干、皮肤痒、情绪低,别再忽视这些信号。它们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提醒:该慢下来,照顾自己了。
秋分四宝一个都不能少,润肺、藏神、缓情、补虚,是送给身体最好的礼物。
别等到感冒咳嗽时才想起喝梨汤,别等到情绪崩溃才开始跑步,别等到体检异常才想起早睡早起。秋分,是提醒你“未病先防”的最好时机。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你关心的人。秋分的养生之道,不光是身体的学问,也是生活的智慧。关注我,了解更多靠谱、接地气的健康知识,让我们一起把健康过成一种习惯。
[1]李志刚,王琳.秋季气候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09):789-792.
[2]陈晓梅,赵宏.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03):215-219.
[3]刘芳,唐建.秋冬季节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关系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4,36(01):55-59.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泌尿科邱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