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至21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部署下,天津金融监管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证监局、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统筹辖内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力量,以 “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 为口号,开展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从监管层的统筹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 大河
9月15日至21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部署下,天津金融监管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证监局、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统筹辖内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力量,以 “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 为口号,开展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从监管层的统筹部署到机构的特色实践,从线上知识普及到线下精准送达,天津金融系统以 “政企社协同、精准化服务、长效化推进” 的思路,构建起覆盖 “一老一少一新” 重点人群、融合地域特色的金融教育体系,为守护群众 “钱袋子”、构建健康金融环境注入 “天津力量”。
监管统筹:搭建 “全域联动” 宣传框架,夯实活动基础
作为本次宣传周的牵头单位,天津金融监管局以 “顶层设计+基层落地” 为核心,构建起多维度、广覆盖的活动框架,确保金融教育 “有方向、有力度、有温度”。
提前预热,凝聚多方合力
活动启动前,天津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宣传周总体安排与亮点举措,同步联动司法、教育、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11家行政单位,以及131家金融机构、9家行业协会和调解组织,形成 “监管 + 行政 + 行业” 的协同矩阵。9月15日启动仪式当天,各参与方集中观看金融监管总局启动仪式,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后续活动落地奠定基础。
集中造势,打造 “金融市集” 标杆
9月15日,天津金融监管局在津湾广场组织集中宣传活动,汇集超110家单位参与。活动突破传统宣讲模式,以 “金融市集” 为载体,融入有奖问答、打卡拍照、互动游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 防骗大转盘、消保拆盲盒、金融知识 “菜市场” 等小游戏吸引市民主动参与;大型展播屏幕循环播放风险提示短视频;天津金融教育IP“金小宝” 人形玩偶现场互动,让金融知识在欢乐氛围中 “润物无声”。此次集中活动不仅覆盖本地市民,还吸引外地游客参与,成为天津金融教育 “接地气、聚人气” 的典型场景。
精准分层,聚焦 “一老一少一新”
针对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差异,天津金融监管局提出 “分层施策” 思路:线下以 “主题日” 形式开展 “风险提示送上门” 活动,组织金融机构组建 “流动宣讲团”,深入社区、村镇、学校、企业、养老院,结合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精准输送知识;线上通过漫画、长图、短视频开展 “以案说险”,同时面向行业内部开展诚信教育,提升从业人员合规意识,形成 “面向公众+面向行业” 的双向教育格局。
协会联动:以 “线上竞赛” 激活参与热情,扩大覆盖广度
天津市银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桥梁作用,创新推出 “2025年天津市银行业协会金融教育宣传周线上知识竞赛”,通过 “以赛促学” 的形式激活会员单位与公众的参与热情。活动启动后,得到辖内银行机构的积极响应,各银行通过内部动员、客户引导等方式组织参与,每日实时更新排名,形成 “比学赶超” 的良好氛围。
线上竞赛的优势在于突破时空限制——不仅覆盖天津本地用户,还吸引异地务工人员、高校学生等群体参与;题目设计围绕金融产品适当性、反诈防骗、非法中介识别等核心内容,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让公众在答题过程中自然掌握知识。截至宣传周中期,竞赛参与人次突破10万,成为天津金融教育 “线上扩面” 的重要载体,也为行业协会推动金融知识普及提供了 “轻量化、高效率” 的实践样本。
机构特色:融合地域文化与场景创新,打造 “天津样板”
辖内各类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优势与天津地域特色,推出一系列 “有亮点、有新意、有实效” 的宣传活动,让金融教育从 “单向传播” 变为 “双向互动”。
非遗+金融:让老群体 “听得懂、记得住”
针对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天津滨海农商银行创新 “非遗+金融” 模式——9月14日,该行携手越秀路养老中心,邀请杨柳青木版年画第七代传承人张宏开设 “年画小课堂”,指导老人拓印 “守护权益・传承匠心” 主题年画,将消费者八项基本权利融入非遗体验;同时,流动宣讲团用天津方言讲解 “保健品骗局”“以房养老诈骗” 等案例,传授 “三不一要” 防骗技巧,让老人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筑牢反诈防线。
场景化创新:贴近不同人群的生活场景
校园场景:浦发银行天津分行走进南开大学,围绕 “防范非法中介” 主题,拆解 “校园贷变种”“虚假征信修复”“刷单返利” 等学生高发骗局,同时通过相声、快板等文艺演出揭露非法中介套路;金城银行在天津师范大学推出 “反诈零食礼包”,包装印上 “未知链接不点击” 等口诀,学生扫码答题即可领取,让金融知识 “随零食入口、随记忆入心”。
工地场景:金城银行针对务工人员群体,在中建八局M0智能创新产业园工地开设 “反诈微课堂”,结合电影《猎屠》情节,拆解 “冒充包工头借款”“虚假中奖” 等骗局,用 “工友听得懂的话” 讲解防骗要点,守护务工人员 “辛苦钱”。
养老院场景: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牵头联合华夏银行天津分行、宁夏银行天津分行等,走进河西区养老院,联合民警、民政局开展 “反诈宣传”—— 播放反诈短片、表演诗朗诵《慧眼筑平安》、设计 “诈骗情景判断” 游戏,同时送上定制针织袋、宣传扇等实用文创,让老人在温馨氛围中学习知识。
科技 + 文艺:让金融知识 “活起来”
数字化传播:光大银行天津分行依托 “2025・阳光消保 美好陪伴” 主题,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每日转发消保日历、动画短视频;广发银行天津分行制作原创动漫《远离代理维权陷阱》,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解析法律风险;兴业银行天津分行推出快板动画《快板声声话消保》,融合天津方言特色,让知识传播更具地域亲和力。
长效化服务: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在河西区东海街汉江里社区建立 “社银合作” 机制,选派适老化标杆网点与社区结对,依托 “工行驿站” 持续开展金融教育;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在网点常态化开展反诈培训,9月15日成功拦截一起针对85岁老人的电信诈骗,用实际行动验证了 “宣教 + 实践” 的实效。
深度分析:天津金融教育行动的三大启示
本次天津金融教育宣传周并非 “一次性活动”,而是对 “金融为民” 理念的深度实践,其经验可为全国金融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协同是关键:构建 “监管+协会+机构+社会” 的生态体系
天津的实践表明,金融教育需突破 “单打独斗” 模式——监管层负责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协会发挥行业联动作用,机构结合场景创新形式,社区、学校、养老院等社会力量提供落地载体。这种 “多方协同” 的生态,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能形成“1+1>2”的效果,比如中国银行联合民警、民政局进养老院,就是 “金融+行政+社会” 协同的典型案例。
精准是核心:从 “大水漫灌” 到 “精准滴灌”
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差异显著:老年人易受 “养老诈骗” 侵害,需用非遗、方言等贴近性形式;青少年面临 “校园贷” 风险,需结合消费习惯设计互动内容;新市民关注 “工资安全”,需走进工地、企业开展场景化宣传。天津通过 “分层施策”,让金融教育 “按需供给”,避免了 “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 的问题,真正实现 “送知识到需要的人身边”。
长效是目标:从 “活动式宣传” 到 “常态化教育”
金融素养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天津多家机构已着手推动长效化——工商银行的 “社银合作”、农业银行的网点常态化反诈、天津市银行业协会的线上竞赛机制,均体现了 “短期活动+长期机制” 的思路。唯有将金融教育融入日常服务,才能让 “风险防范意识” 真正成为公众的 “本能反应”。
2025年天津金融教育宣传周,以 “全域联动、精准创新、长效落地” 为特点,既展现了监管层的统筹能力,也体现了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更融入了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从津湾广场的 “金融市集” 到社区里的 “社银合作”,从养老院的非遗体验到高校的零食礼包,天津金融系统用 “有温度、有新意、有实效” 的行动,证明了金融教育不仅是 “知识传播”,更是 “民心工程”。未来,随着 “长效化机制” 的完善,天津的金融教育必将从 “一周的行动” 变为 “全年的守护”,为构建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助力全民共同富裕持续贡献力量。
来源:金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