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收藏 市民共“鉴”】誓死打回东北老家去——一本红色的学习笔记记录了一位东北流亡青年的抗战决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9:26 1

摘要:每一件旧物,都是时光的注脚;每一个家庭,都是城市的缩影。沈阳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城市记忆的参与者。即日起,沈阳博物馆联合沈阳日报共同推出《百万收藏 市民共“鉴”》栏目,正式启动“百万收藏计划”——我们期待用五到十年时间,收藏一百万件属于沈阳人的日常生

每一件旧物,都是时光的注脚;每一个家庭,都是城市的缩影。

沈阳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城市记忆的参与者。即日起,沈阳博物馆联合沈阳日报共同推出《百万收藏 市民共“鉴”》栏目,正式启动“百万收藏计划”——我们期待用五到十年时间,收藏一百万件属于沈阳人的日常生活老物件,共建我们的城市生活记忆库。您家中是否也藏着一段沈阳故事?或许是一本老相册、一件旧工装、一张票根、一封家书、一个老物件……它们沉默如谜,却真实地记录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与温度。

请您来捐物,我们来讲故事;让家事连接城事,让个人记忆汇入历史长河。

沈阳,需要您的故事。

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沈阳日报与沈阳博物馆联办的《百万收藏 市民共“鉴”》系列报道正式启动,我们首期将目光聚焦因“九一八”而被迫流亡关内的东北青少年学子。感谢孙恩元外孙女陈阳、王宏,将姥爷的学习笔记捐给沈阳博物馆,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一位东北流亡学生“誓死打回东北老家去”并战死沙场的悲壮故事。

投笔从戎 战死沙场

孙恩元在封面为“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学习笔记中写了一篇《季弟孙恩泉烈士传》,是他1982年写的一篇回忆文章:

我家世居辽宁省海城县新台村,滨太子河下游,地面低洼,每逢阴雨,则遭水灾。泉生1915年夏,斯年大水,村南北悉成泽国,汪洋一片,禾稼淹没,棵(颗)粒皆无。泉弟生不久,吾母染患重伤寒,昏厥多次。母无乳,不得已,把其寄养于同宗宝成伯母家。一年余回家。

1928年初,父病逝,泉年十二岁。性(幸)孝友刚毅,对生母、乳母孝顺,对兄姊友爱,学习勤奋。课余邦(帮)助家务劳动。某次邻里顽童无理来欺负他,竟不畏强暴,反击与之格斗。母从旁望见,低呼“小泉儿”,泉闻母声,立即放手回屋。大有当年吴国专诸风。

1929年报考我所负责的海城同泽中学初中,未被录取。我招(召)唤他来我住所,拟加慰勉,拒不来见,适(私)自回家,奋勉刻苦补习,次年考入该校初三班。在校学习时,从不提我们的关系,更不来我住所作客。嫂嫂逢年节找他,向不应邀。枯(孤)身坚韧梗介,自强不息,有益多者。

1931年九一八日寇侵占东北,殃及海城,我校遭摧毁停办,师生分散。泉于此春独自进关,投入东北中学,志切收复故土。当他幼年,父亲在日,曾为我兄弟们未来职业规划为士(仕)农工商兵,泉续行五为兵。常为讲岳飞抗金故事,对他印象辽源(深刻),极为崇敬。

1932年一二八,十九路军蔡廷锴将军在沪举旗抗日。泉闻讯,会同二三学友,不辞而别,经塘沽到上海,我才知。当以老母在堂,弟年尚幼,我私心不同意,他现即离去,前往参加抗日。托人追阻,去人不识他,在京津火车上,呼名寻觅。共同去者应声起立,泉促其坐下,默不作声。这是多么机警过人爱(哎)。他们下车搭船入沪,投十九路军参加战斗,惜不几日国民党反动派屈服于倭寇,而压迫十九路军撤退,泉跟随去福建省漳州驻节,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告终。我说明抗日是长期的,必须懂得军事,才能更好地战胜消灭敌寇。劝其转入南京军校第十期第二纵队学工兵。

1937年初毕业,他原想他自己回东北组织义勇军,也是我水平低、见识短,未能引导其参加我党发动领导的八路军或新四军。而他急不可待,参加八一三上海抗战的突击敢死队,冲锋陷阵,于1937年10月6日敌寇肉搏两昼夜,不幸献出青春,饮弹殉国,牺牲于上海郊区大场刘行,年仅22岁。

当七七抗战开始时,泉弟曾寄我一信,内叙:“余生也晚,父亲去世早,老母在堂,自幼承兄培养,稍懂事了,国破家亡,义愤填膺。现下全国发动,故土光复可安,今于(与)兄约,分担责任,弟年青(轻)力壮,初读军事抗战工作,我为之。老母奉养,请兄分劳。日后行上,空得机再报。”云云。

泉弟抗战牺牲,求仁得仁,当无遗憾。可惜牺牲较早。对倭寇驱除,故土光土(复),全国除台湾省外,在中共领导下,工农建设、经济发展、文教荟萃,成绩斐然,人民复生,尚弟未能躬见。九泉有知,当是祈慰。何水天何之年,对新中国和故乡开发建设,定多贡献。读古人话:“出师未捷身先死”句,不禁心痛肠断,老泪潸下。累缀一二,为将孙后辈劝。

1982年4月12日

通过孙恩元的记述,我们了解了一位东北流亡学生投笔从戎的经历,并为那一代东北青年不愿当亡国奴被迫流亡,誓死打回东北老家去的抗战决心所感动。

积健为雄 抗日救亡

孙恩元也是东北流亡青年的代表人物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在海城同泽中学任校长的孙恩元流亡关内,同年9月27日,他与阎宝航、高崇民、卢广绩、王化一、杜重远、王卓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1月23日,张学良指定救国会成立10人核心组,孙恩元是核心组成员之一。东北学院(东北中学前身)成立时,孙恩元任校董、教务主任。

1932年,孙恩元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遣,赴上海组织抗日救亡活动,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募集款项,发行爱国奖券。1933年春,孙恩元与阎宝航组织东北社,在上海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募集捐款资金。为了便于掩护工作与维持生活,经东北同乡、海关副总税务司丁贵堂介绍,孙恩元考入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任文牍。

1936年9月16日,孙恩元到已迁鸡公山的东北中学任校长。他对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给予积极支持,东北中学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迎来了进步思想传播的黄金时期。

1937年7月,孙恩元因支持并领导学生进行抗日救亡运动被国民党当局免职,于1937年10月返回上海。他的胞弟孙恩泉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突击敢死队”,于1937年10月6日牺牲,国难家仇更加激起了孙恩元抗日到底的决心。

孙恩元以东北救亡总会代表人名义,同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成立救国组织“星二聚餐会”,聚餐会主要讨论研究如何推动抗日救亡工作。他还利用在海关工作的有利条件输送革命人士去抗战后方,并为地下党搜集情报。

新中国成立后,孙恩元历任海关总署人事处副处长、上海海关专科学校第一副校长、辽宁省政协常委及副秘书长等职,1985年病逝。

陈阳和王宏告诉记者,这本红色的学习笔记中,还有姥爷作词,阎述诗老师谱曲的东北中学校歌,歌词为:“白山摩空,黑水犹龙。四百万方里,物阜民丰。痛九一八之惨变,恣丑虏以侵凌。三千万同胞沉沦浩劫,水深火热相哀鸣。怅望故乡,满腔热血如潮涌。发冲冠,剑如虹,誓专攻学业,积健为雄,精诚团结,奋斗牺牲。扫阴霾,重整河山万年红。”

孙恩元用校歌来坚定东中师生“打回东北老家去”的决心和信心。

守护历史,共续民族记忆

——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师生实物资料专项征集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中,东北流亡师生跨越山河、辗转千里,于烽火硝烟中守护教育火种、延续文化命脉,书写了深沉而悲壮的一页。他们中年幼者仅八九岁,年长者不过二十出头,却在国难之际以无畏的担当肩负起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

沈阳博物馆“百万收藏计划”现面向全社会,专项征集与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师生相关的各类实物资料。若您的家族中有前辈曾亲历这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并仍保存着当年的物品与记忆,恳请您与我们联系,共同守护这段不应被遗忘的民族记忆。

一、征集内容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

身份与旅行证明类:学生证、借读证、毕业证书、同学录、难民证、通行证、路条、流亡路线图等;

学习与宣传用品类:教材、笔记、标语、传单、校刊、壁报刊稿、抗战剧本、歌谱(如《流亡三部曲》《松花江上》等);

信函与影像类:家书、师生信件、流亡途中及抗战活动的照片、纪实影像等;

生活物品类:流亡师生衣物(如校服、围巾)、炊具、干粮袋、随身的家乡泥土或纪念物等;

组织与军事相关类:委任状、聘书、徽章、臂章、抗日团体捐款收据、义卖活动凭证等;

文艺创作类:流亡期间创作的诗歌、散文、漫画、木刻版画手稿等。

二、捐赠与展示

您所捐赠的每件物品,都是历史的重要见证。所有征集到的实物经甄选鉴定后,将有机会入选我馆重点策划的“唤醒者——东北青少年流亡抗战叙事展”,并纳入沈阳博物馆永久收藏体系。您所提供的物件不仅将得到专业保护与研究,更将用于公共展览与教育传播,传承民族精神,唤醒城市记忆。

优秀捐赠故事还将入选沈阳日报与沈阳博物馆联办栏目《百万收藏 市民共“鉴”》,由记者深入采访,让您的家事成为值得铭记的“城事”。您家的旧物,不仅是沈阳的城市往事,更是国家的共同记忆。

三、联系我们

如您持有相关实物或线索,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征集热线:

024-22706433(沈阳博物馆,周一至周五)

邮箱:youthzo@aliyun.com;

、沈阳博物馆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周贤忠、王靖瑄

视频:杨士明 实习生:黄薏菲 徐廷钰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