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值小麦播种关键期,拌种作为防病防虫、培育壮苗的核心环节,却因网购农资的兴起,让不少 “网红拌种剂” 钻了空子。这些宣称 “小麦专用”“高效低价” 的产品,实则暗藏风险。本文带你拆穿骗局,掌握正规拌种剂的选购技巧。
正值小麦播种关键期,拌种作为防病防虫、培育壮苗的核心环节,却因网购农资的兴起,让不少 “网红拌种剂” 钻了空子。这些宣称 “小麦专用”“高效低价” 的产品,实则暗藏风险。本文带你拆穿骗局,掌握正规拌种剂的选购技巧。
一、网红 “专用剂” 真面目:跨界产品的伪命题陷阱
在各大电商平台,一款宣称可拌 60 斤小麦种子的 “小麦专用拌种剂” 销量突破 10 万 +,低廉价格与 “高效防病防虫” 的宣传语极具诱惑力。但深入核查后发现,这类产品本质是微生物菌剂,属于用错场景的跨界产品,给小麦播种埋下双重隐患。
1. 微生物菌剂的正确定位
微生物菌剂的核心功能是改良土壤,通过增加土壤有益菌数量、调节微生态,间接抑制土传病害。其标准使用方式是直接施入土壤,而非附着在种子表面,将其当作拌种剂使用,完全违背了自身作用机理。
2. 误用的两大致命风险
风险一:抢食养分,幼苗先天不足
若微生物菌剂用量失控,种子表面的微生物会大量繁殖,优先消耗种子自身储存的养分,导致小麦出苗慢、苗势弱、根系不发达,直接影响苗期生长基础。
风险二:防虫无效,引发缺苗断垄
此类产品大多未在小麦上进行登记,且微生物菌剂对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几乎无防治效果。一旦田间发生虫害,未受保护的种子会被啃食,造成大面积缺苗,严重降低播种质量。
温馨提示:若已购买此类微生物菌剂,切勿单独用作拌种剂,必须搭配正规杀虫杀菌剂复配使用,才能达到基础防护效果。
二、4 步选购法:认准正规拌种剂不踩雷
正规小麦拌种剂主要分为杀菌剂单剂、杀虫剂单剂、杀虫杀菌剂复配制剂三类,其中复配制剂因 “一药多防” 成为农户首选。掌握以下 4 个要点,即可轻松避开假货。
1. 核心前提:核查 “三证” 与登记作物
正规农药产品必须具备 “三证”,即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文件)、产品质量标准证,这是产品合规性的 “身份证”,可通过农业农村部农药信息查询系统核实真伪。
重点提醒:网购时优先选择明确登记在 “小麦” 上的产品;若登记作物为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即便宣称 “可通用”,也需在农技人员指导下使用,避免因作物敏感性差异引发药害。
2. 直观标志:包装 “红黑线” 辨复配剂
根据农业部门规定,杀虫杀菌剂复配型拌种剂的包装下部,必须印有两条清晰横线:红线代表含杀虫剂成分,黑线代表含杀菌剂成分。这是区分复配剂与单剂、辨别真伪的关键标志 —— 若缺少线条、线条模糊或颜色错误,基本可判定为不合格产品,坚决不购买。
3. 剂型优选:悬浮种衣剂是最佳选择
剂型直接决定使用效果,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悬浮剂) 是专为拌种设计的最优剂型。与普通悬浮剂相比,它添加了专用附着剂、成膜剂和缓释剂,拌种后能在种子表面形成均匀牢固的 “保护膜”,有效成分利用率高、持效期长(通常 30-60 天),还能减少药剂脱落与环境污染。
避坑提示: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型并非为拌种设计,附着性差、安全性低,不建议用于小麦拌种。
4. 成分关键:认准明确有效成分
正规拌种剂会清晰标注有效成分及含量,选购时可重点关注以下核心成分:
杀菌剂:苯醚甲环唑(防纹枯病、根腐病)、戊唑醇(防全蚀病、锈病)、咯菌腈(防立枯病)、噻呋酰胺(防纹枯病)等;
杀虫剂:吡虫啉(防蚜虫、蓟马)、噻虫嗪(防地下害虫 + 蚜虫)、噻虫胺(高效防蛴螬、金针虫)等。
推荐复配方案如华生福道 10%吡唑醚菌酯・噻虫胺・噻呋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可全面覆盖小麦苗期主要病虫害。
警惕:若产品仅标注 “复合菌”“植物提取物” 等模糊成分,未明确化学有效成分,大概率是 “三无产品”,切勿轻信。
三、网购避坑终极建议:拒绝低价,认准大牌正规渠道
网购农资虽便利,但 “低价陷阱” 频发。不良商家常以微生物菌剂、叶面肥冒充拌种剂,通过虚假宣传收割流量。
在此提醒:拌种剂直接关系小麦出苗率与后期长势,切勿贪小便宜选择低价 “网红产品”。网购时优先选口碑好、有官方旗舰店的大品牌,收货后先核对 “三证”、成分、登记作物等信息,确认无误再使用。若有疑问,可咨询当地农技站工作人员,避免因选错产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小麦播种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拌种剂选择容不得丝毫马虎。避开微生物菌剂冒充拌种剂的骗局,认准正规产品的核心特征,才能为小麦苗期筑牢 “防护墙”,为来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华生农资技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