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天才石原莞尔:一纸命令暂停侵华,如果成功历史将彻底改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03:36 1

摘要:1937年7月7日深夜,北平西南卢沟桥传出一阵激烈的枪声。日本支那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以一个士兵失踪为借口,向中国守军发起了进攻,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就此爆发。

1937年7月7日深夜,北平西南卢沟桥传出一阵激烈的枪声。日本支那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以一个士兵失踪为借口,向中国守军发起了进攻,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就此爆发。

在日本东京的参谋本部作战室里,日本关东军作战部长的石原莞尔,站在作战地图前眉头紧锁,手中的军刀不知不觉滑落,哐当一声掉在了地板上。

这个策划九一八事变,把中国东北三省拱手让给日本的战争狂人,此刻像换了个人。他看着地图上不断移动的日军标记,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不能再打了,再打下去,日本会亡国的。”

他态度的转变,让周围的参谋们都愣住了。要知道,石原莞尔在日本军界被视为“天才战略家”,他提出的“满蒙生命线”理论,为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提供了理论基础。

1931年9月18日,就是他和板垣征四郎等人瞒着日本高层,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当时日本关东军兵力远远比不上东北军,但石原莞尔还是凭借着大胆的冒险和周密的策划,以极小的代价,在短短几个月内占领了东北三省。

可如今,他为啥突然对全面侵华产生了动摇呢?

石原莞尔能有如此“成就”,跟他的成长经历脱不了干系。1889年,石原莞尔出生在日本山形县的一个警察家庭,父亲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1902年,13岁的石原莞尔进了陆军仙台地方幼年学校学习,在这里,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在德语、数学、日语和汉语上表现突出。

不过他也相当叛逆,经常跟老师和同学闹矛盾,行事风格十分另类,同学们都叫他“7号”,意思就是他精神上有问题。

1907年,石原莞尔进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1期步兵科,他经常在课堂上反驳教官的观点,考试前夜还通宵赌博,但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出色。

他还喜欢研究军事理论和历史,特别钟爱拿破仑的军事思想,梦想着有一天能像拿破仑一样,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

但也因为他太过特立独行,和教官关系很差,毕业时,本来成绩排第三的他,被硬生生评成了第六名,无缘天皇御赐的银手表。

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石原莞尔被分配到了步兵第32联队任职。但他依旧我行我素,看不起其他人,和联队长以及其他同僚关系都不好,很快就被调到了新成立的步兵第63联队。

1915年,石原莞尔考上了日本陆军大学。在人才济济的陆军大学里,他依旧我行我素,别人都在熬夜学习,他却整天无所事事,到处串门聊天,但是每次考试的成绩还是相当炸裂,你说这气人不气人?

毕业的时候,石原莞尔本来以第一名的成绩傲视群雄,可因为他平时表现太过恶劣,最终被降成了第二名。

不过这第二名的成绩也足够耀眼,他因此获得了天皇御赐的军刀,正式踏进了日本军界的核心圈子。

1920年石原莞尔被派到中国,担任驻汉口的日军司令部参谋。他利用这个机会,花了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深入湖南、四川、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乔装打扮成各种身份的人,观察中国的社会百态,搜集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

据说他还扮成苦力,在码头和中国工人一起劳动,亲身体验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甚至还被警察当成普通苦力扒光衣服搜过身,抢走了身上所有的铜板。

这次中国之行,让石原莞尔对中国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看到了中国的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认为中国是一个政治失败的民族,根本无力抵抗日本的侵略。

回到日本后,石原莞尔又前往德国留学,学习德国的先进军事理论。在德国,他接触到了当时世界最前沿的军事思想,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战略思维。

1928年,石原莞尔被调到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来到中国东北。此时的他,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脑袋里装满了侵略扩张的想法。

他和板垣征四郎一拍即合,开始策划侵略中国东北。石原莞尔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满蒙生命线”理论,他在《扭转国运的根本国策——满蒙问题解决案》中宣称:日本资源匮乏,国土面积狭小,要想成为亚洲盟主,称霸世界,就必须先占领满洲,将其作为日本的资源供应基地和战略后方。

为了实现这个罪恶的目标,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等人开始精心策划了一场惊天阴谋。他们多次组织参谋旅行,对东北的地形、军事设施、兵力部署等进行详细侦察,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1931年9月18日晚,按照石原莞尔的计划,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嫁祸给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发动了进攻。

当时东北军主力大多入关,留守的部队兵力空虚,再加上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命令部队“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就这样,600个日军只用了4个小时,就轻松占领了拥有8000东北军的北大营。

随后日军迅速占领了沈阳城,随后在短短几个月内,侵占了东北三省全境。

石原的清醒与担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国内迅速分成了两派。以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武藤章大佐为首的“扩大派”,主张趁机全面进攻中国,迅速占领中国全境,他们叫嚣着“三个月灭亡中国”

而石原莞尔是“不扩大派”的代表,他坚决反对战争扩大化。在他看来,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一旦全面开战,日本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资源来支撑长期战争。

石原莞尔一直有着更大的野心,他认为日本真正的对手是美国,只有先巩固在中国东北的统治,把东北建设成强大的战略基地,才有资本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

权力的博弈与失败

石原莞尔利用自己担任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的职务,四处奔走,试图说服日本高层接受他的主张。

他多次在参谋本部的会议上,据理力争,分析全面侵华的利弊,甚至直接顶撞支持扩大战争的东条英机。

但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扩大派在日本军部占据了上风,他们被中国军队初期的软弱抵抗冲昏了头脑,认为中国不堪一击,急于扩大战果。

1937年8月,日本政府正式下达了向华北增兵的命令,全面侵华战争的车轮开始滚滚向前。石原莞尔见大势已去,愤怒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愚蠢的家伙们,他们会把日本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后,石原莞尔被排挤出了决策核心,调任关东军参谋次长。在关东军,他又和关东军司令东条英机矛盾重重,两人在战略方针上分歧巨大,经常发生激烈争吵。

石原莞尔看不起东条英机,公开称他是“上等兵”,觉得他没有战略眼光,只知道盲目进攻。东条英机也对石原莞尔的反对意见十分不满,处处打压他。

1941年,东条英机当上日本首相后,更是直接将石原莞尔罢免,让他去一所大学教书,彻底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

致命的意外

1940年,在关东军司令部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石原莞尔骑马归来,下马时不慎被军刀刺中裆部,那把被他视为荣耀象征的军刀成了伤害他的凶器,导致尿道撕裂。

这个意外让石原莞尔痛苦不堪,此后长达9年的时间里,他长期尿血,身体每况愈下。身边的人都劝他赶紧治疗,可他却固执地拒绝了,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或许是觉得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又或许是被军国主义思想洗脑太深,觉得这点伤痛不算什么。

就这样,他任由病情恶化,最终在1949年8月15日,因为膀胱癌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气息微弱,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我一生都在为日本谋划,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历史没有假设,却不妨我们做一番大胆的猜想。如果1937年日本军部听了石原莞尔的“不扩大方针”,那历史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从石原莞尔的战略构想来看,他主张日本先巩固在东北的统治,把东北建设成强大的战略基地。

在他的设想里,东北能为日本提供丰富的资源,还能作为进攻苏联的前沿阵地。如果这个计划得逞,中国东北可能会陷入日本更长久、更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日本会大力移民东北,试图从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彻底同化东北,东北人民将遭受更深重的苦难。

从国际局势来看,日本不全面侵华,就不会过早地激怒美国,太平洋战争可能会推迟爆发,甚至不会爆发。

这样一来,美国就不会过早地卷入战争,欧洲战场的局势也会受到影响。德国在欧洲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张,苏联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中国虽然避免了全面战争的冲击,但东北已落入敌手,国内的军阀割据局面可能还会持续,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进程将被严重阻碍。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假设。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决定了它不会满足于仅仅占领东北。

即使石原莞尔的计划一时得逞,日本国内的激进势力也不会就此罢休,他们的野心迟早会驱使日本再次发动战争。

结语

石原莞尔这个被称为“昭和第一兵家”的战争狂人,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性。他一手策划了九一八事变,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可在七七事变后,他又主张“不扩大”战争,试图阻止日本全面侵华,结果遭到了无情的排挤和打压。

只能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他最后落了个这样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