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始正文之前,先说明一下,鄙人所写诸多文章,皆为查阅资料核实后所写,鄙人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所写诸多文章,基本真材实料,绝无胡编乱造。当然,按惯例开篇那部分胡吹乱侃除外[捂脸][捂脸][捂脸]。写一篇文章需要大量的时间消耗,全靠对历史的偏爱支撑下去,所以在此厚
开始正文之前,先说明一下,鄙人所写诸多文章,皆为查阅资料核实后所写,鄙人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所写诸多文章,基本真材实料,绝无胡编乱造。当然,按惯例开篇那部分胡吹乱侃除外[捂脸][捂脸][捂脸]。写一篇文章需要大量的时间消耗,全靠对历史的偏爱支撑下去,所以在此厚颜先求波关注,希望大家能不嫌麻烦点下关注,在此感谢诸位。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是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帝国。
蒙古帝国巅峰时期地图
其实元朝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并称成吉思汗。第二个时期是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并追赠自己的爷爷铁木真为元太祖。所以大蒙古国可以算是元朝的前身。
元朝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如果从铁木真算起,那元朝共163年,传15帝,如果从忽必烈改元算起,那元朝共98年,传11帝。
关于蒙古帝国的疆土面积,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4500万平方公里,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一定争议,因为把东欧和西伯利亚等并未实际完全控制的地区也都算了进去。
第二种是3300万平方公里,这里计算的是蒙古帝国的实际完全掌控的面积。这种说法也获得多数人的认可。
但不管哪种说法,计算领土面积时都是把元朝和四大汗国都合并算成蒙古帝国,将其计算在了一起。
但实际上四大汗国并非元朝的臣属,甚至大多数时间是属于敌对关系。那么如果单独计算元朝巅峰时期面积的话,那就是1372万平方公里。
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要把蒙古分成两个时期,成吉思汗时期,四大汗国还只是雏形,属于大蒙古国版图,这是因为铁木真威望实在太高,而四大汗国的地盘大多是铁木真分封给几个儿子的领地,所以这个时期所有人对成吉思汗都是唯命是从的。
而到了元朝时期,四大汗国其实都已经算是独立政权,当然这也是诸方角逐皇权所产生的后遗症,此时已经没有威望足以压住整个蒙古帝国的人物了,就算是忽必烈也不行。再者蒙古的版图实在是太大了,当年也没电话电报,更没高铁飞机,这也导致对四大汗国这种远离中央的地区政令不通,中央也无力对其形成有效约束,这也导致了四大汗国从蒙古分裂出去。
因此也可以这么说,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国,才是蒙古最为强盛的巅峰时期。忽必烈的元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蒙古各部
当年的铁木真,可谓是天崩开局,他本是蒙古乞颜部的大少爷,结果和他爹去赴个宴,半路他爹被仇人毒死了,他们孤儿寡母也被部落赶了出来,后来好不容易娶了个老婆,结果还被仇人蔑儿乞人抢走了,等好不容易抢回来了,结果发现老婆的肚子已经被仇人搞大了。
最终这个生下来的孩子被起名叫术赤,意即不请自来的人。不过成吉思汗对其视如已出,其心胸之广阔可见一斑。
当年的蒙古,可谓是四分五裂,部落多如牛毛,互相之间看不对眼,动辄喊打喊杀。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金国诸位老爷们的功劳。
自打金国入主中原之后,便开始以正统自居,对这些野蛮的蒙古人那是相当的看不上眼。为了防止蒙古壮大,金国时不时地就会在各部落之间挑拨离间,煽风点火,总之蒙古越乱,他们就越开心。
当然金国的关怀还远不止这些,为了防止蒙古人口过多导致吃不饱饭,金国还会定期派人前往蒙古草原,提供关怀备至的无偿援助。
当然,金国并不是带着物资去慰问还处在温饱线上蒙古老铁们的,而是去搞计生工作,无偿帮蒙古人减轻负担去了。方法也很简单而残酷,那就是派军队去进行有组织地屠杀。
这就是金国对当时蒙古的两大政策:分而治之和减丁政策。事实证明,其实金国对蒙古人的战斗力早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才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地进行压制。只不过后来铁木真横空出世,迅速统一了蒙古各部,结束了内部争斗后开始向外部扩张,蒙古人的惊人破坏力终于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
再加上铁木真的祖先也是被金国所害,因此蒙古和金国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血海深仇。可以想象当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下令与金国开战的那一刻,其心情该有多激动?野狐岭之战,蒙古仅以十万人,便大败金军五十万,直接导致了金国的最终灭亡,这也应了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蒙古统一后形势图
开始进入正题,蒙元的官职制度,同样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蒙古铁木真时期和元朝时期。
蒙古时期
由于蒙古是游牧民族,并没有固定的城池,因此在铁木真创建大蒙古国后,设立斡耳朵宫制,即宫殿,宫帐的意思。也就是说,大蒙古国建立后,并没有都城,成吉思汗走到哪,帐篷往哪一搭,哪里就算都城。
千户制
连都城都如此简陋草率,那时候的官职制度自然也精细不到哪去。铁木真在统一蒙古后,实行千户制,将整个蒙古划分成95个千户,并册封有功之臣为千户那颜(首领)。
千户制并不是铁木真首创,而是蒙古的仇敌金国发明的。不过考虑到蒙古老铁们还没实现普遍义务制教育,因此偶尔抄下邻居作业也能理解。
千户制的特点是军政合一,也没有什么文官武将的区别,反正只要在千户领地内,大到赋税征收,训练出征,小到偷鸡摸狗,随地大小便,都统统是由千户那颜一手抓。
而千户之上设万户,千户之下设若干百户,百户之下为十户。这样的政治结构简洁明了,上下垂直管理,没有冗余臃肿的官僚体系,更没有关系户混吃混喝,无论是平时的行政效率,还是战时的动员速度都相当高。
而推行千户制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彻底消除了之前蒙古各部落之间的隔阂,从蒙古统一之后,再也没有什么乞颜部,克烈部,塔塔尔部,从此大家都是蒙古国的子民,不再按部落来划分。
而结束了内部矛盾,统一后的蒙古,展现出了惊人的破坏力,铁木真对金国宣战之时,蒙古仅军队十万,人口还不足百万,而金国则有军队百万,人口五千万有余。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蒙古却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灭亡了金国。
怯薛军
怯薛军起源于蒙古草原部落贵族的亲兵制度,最初由成吉思汗在1203年消灭克烈部后组建。最初仅有150名那可儿,后扩充至1万人,包括1000名宿卫、1000名弓箭手和8000名散班。这支军队由成吉思汗的“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和赤老温统领,被称为“四怯薛”。
怯薛军的成员主要从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中选拔,选拔标准严格,要求忠诚度和军事素质兼备。入选后,他们享有极高的特权,地位甚至高于千户官,且无需通过朝廷选拔即可直接入仕为官。
因此怯薛军是蒙古最精锐的部队,他们分为四班,每班轮番值卫三昼夜,称为“四怯薛”。每班由一名怯薛长统领,怯薛长由“四杰”的后人世袭担任。而当遇到战事之时,则直属大汗的指挥,负责护卫并在需要时冲锋陷阵。
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的雏形,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后,蒙古走向分裂,四大汗国也彻底从蒙古独立了出来。
汗位之争
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1219年—1502年)又名金帐汗国,又称术赤兀鲁思。术赤次子拔都所建,以钦察草原为主体,主要居民也是钦察人。也就是后期逐渐分裂,最终被莫斯科公国及克里米亚汗国所灭。
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1227年—1680年),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所建,位于今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1347年分裂为东察合台和西察合台两个汗国。西察合台汗国仅存在了二十二年,于1369年被帖木儿帝国所灭。而东察合台则存在时间非常长,直至1680年,也就是清康熙年间,才被准噶尔所灭。
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1225年—1309年)是四大汗国中地盘最小,也是存在时间最短的汗国。这是因为窝阔台是汗位继承人,所以这块封地只是为了让窝阔台在登汗位之前驻牧而用,因此窝阔台汗国的地盘最小。并且窝阔台汗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处在中间位置,根本没有扩张地盘的条件。1309年,因掺和察合台汗国内争,窝阔台汗国被兄弟国察合台汗国所灭。
伊尔汗国
伊尔汗国(1256年—1355年)是四大汗国里唯一不是成吉思汗分封的汗国。地盘包括中亚西亚乃至中东,向西直抵黑海及埃及,幅员非常辽阔。当年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时,旭烈兀坚定拥护忽必烈,从而获得分封。而这三个人都是拖雷的儿子,蒙古汗位也从此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手中。而伊尔汗国也是元朝的藩属国,关系密切。1355年被钦察汗国灭亡。
元朝
元朝官制
元朝是忽必烈改元所建,由于重用汉人,并效仿汉制,因此元朝官制远比蒙古时期复杂的多。
元朝中央政权效仿宋制,最重要的机构为一省一台两院。
中书省
中书省是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负责总理政务。并且与宋朝不同的是,元朝将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合而为一,由此可见,元朝的中书省地位何等重要。
左右丞相
中书省最高长官是中书令,这职位通常由皇太子兼任且不常设,因此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是中书省左右丞相,各一人,右丞相地位最高,通常由蒙古人担任,而左丞相则可以由色目人担任(色目人是元代对来自中西亚、西亚和欧洲的各民族的统称,包括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党项人、契丹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犹太人、基督徒以及斯拉夫人等)。
中书省左右丞相品级俱为正一品。而中书省统管六部及地方各行省行政,权柄极重。
平章政事
中书省设平章政事四人,品级为从一品,负责协助左右丞相处理政务,是仅次于左右丞相的官职,职责非常广泛,包括参与中央决策与政务、监督地方官员、处理重大案件等,平章政事就相当于副相。这里重点要提一句,平章政事这个官职不仅中央的中书省有,地方的行中书省也有。通常色目人可以担任此职务。
左右丞
这里重点要说明一下,左右丞和左右丞相不是同一职务,是有区别的,左右丞相是正一品,而左右丞又称左右辖,品级正二品,左右丞初设时定员各一人即二人,次年增为四人,后又改为二人。左右丞也相当于副相,通常汉人也可以担任此职务。
参知政事
中书省参知政事,品级从二品,地位在左右丞之下,不过也属于副相级别,高于六部尚书。初设时定员一人,后增至二人或三人,至顺元年(1330年)定制为二人。
参议中书省事
中书省参议中书省事,品级正四品,主管中书省左右司文牍,参决军国重事,负责政策的安排落实等。初置时定员一人,后累增至六人,大德元年(1297年),定员四人,成为定制。官署称参议府。
左右司
左右司是中书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处理国家的日常政务,是联系中书省与六部的重要部门。
左司主要管理吏、户、礼三部的相关事务,而右司则负责兵、刑、工三部的事务。左右司的长官分别是郎中和员外郎,他们之下设有都事、主事令史、书令史、亭长、掌固等职位,分别负责不同的司务
左右司郎中各二人(共四人),品级正五品,负责主持左右司工作
左右司员外郎各二人,品级正六品,副职,辅助郎中的工作。
左右司都事各二人,品级正七品。负责处理左右司的日常具体事务。
六部
关于六部,之前好几篇文章已经都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就简单说下,还是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职能也与宋明清等朝代基本相同。
元朝六部尚书品级为正三品。与唐代品级一致,而宋朝则为从二品,明朝为正二品,清朝为从一品。不过这里重点要提一下,元朝的六部尚书是各定员二人,共计十二人。
而六部侍郎品级为正四品,同样六部侍郎也是各二人,共计十二人。
六部郎中品级为从五品,也是各二人,共计十二人。
六部员外郎品级从六品,各二人,同样共十二人。
枢密院
元承宋制,同样也设枢密院,不过元朝枢密院权柄更重,主管全国军务,包括宫廷宿卫、边防戍守、军队调遣、军功升迁等重要事务。而枢密院的存在,也让元朝六部之一的兵部更像一个文职部门。同样枢密院极少有汉人担任高级官职。
枢密使
枢密使一人,品级从一品,枢密院建置之初,以皇子真金为院使,其下仅置枢密副使二人,佥书枢密院事一人。说明枢密使这个职位通常不是授予大臣的,而是由皇太子领虚衔。毕竟元朝枢密院的权力实在太大了。
知枢密院事
知枢密院事,又称知院,品级从一品,枢密院初设时并无此官职,1287年增设,初设时定员一人,后屡有增置,最多时增至十余人,元成宗以后定员六人,是枢密院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
同知枢密院事
同知枢密院事,品级正二品,1270年增设,初设时一人,后定员四人,作为知枢密院事的副职,负责协助处理军务,但地位在枢密副使之上。元史中曾多次提到“知枢密院事六员,同知四员。”
枢密副使
枢密副使,又称副枢,品级从二品,枢密院初设时即存在的官职,初设时二人,大德十年(1306年)因边防需要,曾临时增设五人,但最终还是恢复定员二人。枢密副使负责处理具体军务,属于枢密院核心人员。
佥书枢密院事
佥书枢密院事,又称佥院,品级正三品。枢密院初设时即存在的官职,定员一人,1286年又增设一人,从此定员变成二人。佥书枢密院事主要参与军务决策,但实际权力主要集中由知枢密院事和同知枢密院事掌握。
同佥书枢密院事
同佥枢密院事,又称同佥,品级正四品。1291年增设,初设时定员二人,曾临时增设至四人。同佥负责协助佥院处理军务,但无独立决策权。
枢密院判
枢密院判,品级正五品,至元七年(1270年)增设,初设时定员一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又增设一人,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枢密院正式定置院判为二人。院判是枢密院中分管具体军务(如边防,屯田等)的中层官员。
枢密院参议
枢密院参议,品级正五品,定员二人,与院判是同级,但地位略低于院判,是负责军务分理与文书审核的中层官员。
枢密院经历
枢密院经历,品级从五品,定员二人,负责枢密院的文书收发,登记,归档等日常工作,并协助院判与参议落实军事决策,仅负责执行与辅助,无决策权。
枢密院都事
枢密院都事,品级正七品,定员四人,负责文书管理和日常事务协调等工作。
枢密院掾史
枢密院掾史,品级从九品,定员二十四人,负责枢密院的日常杂务,属于基层文职。
枢密院译史
枢密院译史,品级不入流,定员十四人,由于元朝地盘非常大,民族众多,所以译史是负责枢密院的翻译工作。
由上面可以看出,枢密院的定员人数,大多都是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后形成固定编制。
枢密院断事官
枢密院断事官,品级正三品,定员八人,主管军事司法、涉及军队的纠纷处理与裁决,对于违反军纪者可直接处决。断事官相当于现在军队里的纠察队和军事法庭的综合体。
御史台
御史台是元朝的中央监察机构,与中书省、枢密院并称为三大官府。
御史台实行三院制,下设三院,分别是台院、察院和殿中司,各院职责不同。
台院
台院设御史大夫二人,品级从一品
中丞二人,品级正二品
侍御史二人,品级从二品
治书侍御史二人,品级正三品
台院主要负责监察高级官员和处理重大案件。
察院
察院设监察御史三十二人,品级正七品
察院专职负责纠察百官的贪腐、渎职等行为。
殿中司
殿中司设殿中侍御史二人,品级正四品
殿中司负责掌管朝会礼仪监督,维护朝会礼仪秩序,纠察官员礼仪失当,迟到早退等。
宣政院
元朝的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政。宣政院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直接管辖西藏的行政机构,最初设立时叫总制院,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设立,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宣政院这名字的由来,源于唐朝曾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者的典故。
而宣政院的官员任命极有特点,不仅僧俗并用,而且由帝师推荐或朝廷直接任命,独立于吏部管理之外,无需经吏部考核。
宣政院独立于中书省之外,与行省、枢密院、御史台并称四大府。
宣政院设:
院使:从一品,院使是宣政院最高长官,初设时定员二人,后增至十人。
同知:正二品,定员二人,负责协助院使处理政务。
副使:从二品,定员二人,负责处理具体事务。
佥院:正三品,负责执行与监督工作。
同佥:正四品,负责协助佥院。
院判:正五品,参与决策及司法裁决。
参议、经历、都事等,品级与枢密院同,职责也是负责处理文书及日常事务。
此外宣政院也设有断事官,正三品,定员四人,后罢废。
宣慰司
宣政院直接管理吐蕃地区军政,下设三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宣慰司(又称乌思藏宣慰司):管辖今西藏中部及阿里等地区。乌思藏宣慰司下辖十三个万户,是宣政院三道宣慰司中地位最高的。
吐蕃等处宣慰司(又称朵思麻宣慰司):管辖今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及四川阿坝等地区。职能侧重于屯田与驿站驿道的维护。
吐蕃等路宣慰司(又称朵甘思宣慰司):管辖今四川甘孜及西藏昌都等地区 。职能侧重于镇抚康区土司,控制茶马贸易。。
每个宣慰司下设:
宣慰使三人,从二品
同知二人,从三品
宣慰副使二人,正四品
经历二人,从六品
都事二人,从七品
宣政院宣慰司与行省宣慰司有所不同,宣政院宣慰司属于边疆特例,兼管军事守卫、民政事务及宗教管理等事务,属于政教合一,且直属于宣政院。
宣慰司下设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层级分明,兼顾军事控制与民政委托 。
在地方设万户府、安抚司等机构,官员多由当地僧俗首领担任,需经宣政院荐举并由朝廷任命
安抚司
安抚司设:
安抚使一人,正三品
同知一人,从三品
安抚司负责地方治安、赋税征收及民族事务协调,侧重于民政管理。
招讨司
招讨司设:
招讨使一人,正三品
经历一人,从七品
招讨司负责边疆军事征讨与平定叛乱,管理所在地区常驻军队,侧重于军事。
宣抚司
宣抚司设:
宣抚使一人,正三品
同知一人,从四品
宣抚司介于宣慰司与安抚司之间,负责协调地方诉求并转达中央政令。
万户府
万户府是军政合一的地方基层单位,统辖千户所,负责驻军,屯田及治安。
万户所品级正三品至正五品,具体品级根据万户府规模而定。
千户所品级从五品
百户所品级从六品
此外宣政院还下辖行宣政院,分设于杭州(江南释教都总统)、吐蕃各地,处理区域宗教与突发事务 。
僧官系统:诸路设僧录司、僧正司、都纲司,管理地方寺院与僧徒。
没想到写了这么多才把元朝中央写了个大概,看来只能分成两篇了,地方官职放到下篇再写了。
祝大家万事如意,如果喜欢本文,请记得点下关注与收藏,谢谢
老A出品,必属精品!!!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