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文化保护利用的人文经济学实践探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9:29 1

摘要: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命题,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规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经济学意蕴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人文经济学已成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三苏祠博物馆内游人如织。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命题,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规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经济学意蕴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人文经济学已成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人文和经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个“车轮”,人文鼎盛和经济繁荣历来相互促进、交相辉映。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视察时指出,“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命题,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规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经济学意蕴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杭州、苏州等多个经济文化发达城市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人文经济学已成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以三苏文化为抓手发展人文经济

两宋迄今,以苏轼文化为中心的三苏文化一直深受国人尊崇。三苏在政治、经济、外交、水利、农业、城建、慈善、经学、文学、美学等领域都取得过杰出的成就;苏轼还是“自带流量”的宋式美学超级IP,其非凡造诣对书法、绘画、饮食、医药、茶道、酿酒、养生、园艺、收藏、鉴赏、服饰、旅游等方面的影响历久弥新。杭州、眉山等地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有‘三苏’”不但是依托人文价值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动力、挖掘人文智慧建构经济总体框架的文化资本,也能够成为深入开展人文经济学实践探索、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点。

苏轼生前曾两次到杭州任职,居杭5年间,写下了300多首关于杭州的诗词,其中歌咏西湖的诗160首,对杭州城市文化特别是西湖文化的定型起到关键作用,成为各界普遍认同的、了解宋韵文化精神特质的最佳“样板”。从2021年开始,杭州每年举办中国(杭州)苏东坡文化旅游节暨苏东坡文化论坛,并携手眉山、惠州、儋州、黄冈、湖州、苏州六座城市成立中国苏东坡品牌文化联盟。2024年9月13日,首部宋式美学驻场秀《西湖东坡》在杭州东坡大剧院首演。该剧着墨苏东坡18年间两至杭州为官的人生际遇。他开河修井、疏浚西湖、修筑苏堤,造福杭州。全剧虚实交融,展现了苏东坡“爱西湖、爱杭州、爱百姓、爱生活”的立体形象。《西湖东坡》凸显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精髓,将苏东坡创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20多首经典诗词进行了全新演绎,由著名音乐人小柯担任作曲,曲目用流行音乐编制,辅以民乐元素,曲风多元。

眉山是苏洵、苏轼、苏辙的故里。近年来,眉山将三苏文化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让历史文脉在街巷间焕发新生。在顶层设计上,眉山有关方面把三苏文化作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出台弘扬三苏文脉的文件,确立了“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的目标,并编制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24年6月,眉山市发布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眉山城市单元方案,以三苏祠、连鳌山石刻、中岩寺等文物点位,串起少年东坡在眉山成长和求学历程,开发4条研学线路,呈现出“人生底色,少年才情”的城市主题内涵。2024年11月,《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正式公布,把各扬所长、彰显特色作为基本原则,将眉山市中心城区定位为“弘扬三苏文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都市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地、宜居宜业智慧公园城市”,支持眉山做精做优三苏修心、瓦屋赏雪、龙滩观湖、彭祖养生等文旅产品,持续擦亮“安逸走四川·好耍在眉山”的城市名片。

开展三苏主题人文经济学实践探索

人文经济学立足“两个结合”,关注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与经济发展的交融共兴,是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鲜明实践导向和价值导向、正在发展中的理论体系,对坚定信心推动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将文化自信融入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性意义。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苏洵、苏轼、苏辙的经典名句,为在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中传承千年三苏文化、激活人文经济发展潜力活力开辟了新的场域。

系统梳理三苏经济思想,提炼概括人文经济学的标识性范畴和基本命题。

三苏是宋朝士大夫胸怀家国天下,集官僚(政治家)、学者(经学家)、文人(诗人、画家、文章家)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典型,其“主业主责”只能是与经邦济世、经世济民有关的宦海浮沉和仕途进退。但目前,各地对三苏文化保护弘扬的重点往往放在诗词书画、饮食茶道、山水景观、游历玩乐等方面,三苏经济思想的传播力、影响力尚未充分显现。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是建构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根脉。三苏的政论、史论、奏议、经解涉及经济理念、经济政策、财政收支管理、经济伦理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概括人文经济学的标识性范畴,进一步阐明人文与经济互促共进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重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引用的“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这一经典名句是苏轼在北宋东京所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使民乐生便利,役御万物而适其情,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苏轼《秦始皇帝论》)“夫以饮食器用之利,而皆以义得焉,使民之所以要利者,非义无由也。”(苏轼《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等论说是诠释人文经济学与物尽其用、乐生便利、义利之辨等传统命题存在内在关联的直接论据。这些文献的“人文经济学”特质都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其重要价值和普遍意义也未被广泛传播。

推动完善三苏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顶层设计,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配置资源的强大合力。

相较于浙江、江苏、北京等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三苏文化资源富集的河南、湖北等省份对人文经济的理解往往固定在强经济属性指标上,还没有很好认识到发展人文经济对推动经济伦理重构、经济品质提升、催生发展动能等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价值。

为有效推动以人文价值赋予经济发展深厚底蕴、用人文智慧引导构建经济总体框架、凭人文资源提升经济内在品质,相关市、县可以三苏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为先导,统筹设立三苏主题人文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按照文化传承、科技支撑、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由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宣传、发改、文旅、文物、住建、农业农村、商务、网信等部门,形成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挖掘、弘扬传承、转化利用的方案体系,合力推动包括三苏文化在内的中华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为所在省份依托丰富人文资源、发挥自身市场规模效应、集成释放人文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潜能探路闯关。三苏文化资源挖掘应以苏洵、苏轼、苏辙及其家人、同僚和“朋友圈”遗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兼顾有关遗址遗迹的历史风貌、自然环境和民间传说,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打造符合新时代价值取向和审美喜好的衍生产品,切实让文物活起来。同时,明确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有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三苏文化资源人文价值的挖掘阐释和宣传教育。

深入思考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导向和价值导向,谋划实施一批三苏主题重大文化项目。

一是实施三苏文化基因解码与中华文明标识构建工程。围绕多层次、全方位挖掘展示三苏文化与“中国之治”的深层次关联这一主线,组织有研究基础的高层次跨学科团队加快推出理论成果,引领各地共同挖掘三苏及其“朋友圈”所涉及的丰富文化资源。组织餐饮住宿、文创设计、休闲娱乐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品牌推广联盟,以研发、宣传、服务三苏文化IP为纽带,串联衣、食、酒、茶、器、礼仪、乐舞、节日等领域的宣传展示平台和渠道,加快培育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二是打造人文经济示范工程。苏轼提出的“乐生兴事,则其生也厚,是谓生生”“使民乐生便利,役御万物而适其情,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等关于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一系列论说,与新时代将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效扩大与提振消费、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增加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一脉相承。建议以挖掘和弘扬三苏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特色为切入点,以推出表达人文经济学厚重底蕴、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彰显中华文化创造活力的优秀文化产品为抓手,支持优势文化企业与影视行业龙头机构联合制作反映三苏人生轨迹、治国理政思考的动画大电影、系列微电影。同时,鼓励优秀非遗品种依托三苏相关IP与国际时尚品牌和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进行跨界合作,在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打造形式上融通古今、视听上虚实联动、审美上雅俗共赏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新场景,推动延伸文化产业链、催生文化新业态、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作者:刘涛,系民革党员、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