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深秋我去山东鱼台县惠河湿地航拍,那天夕阳照着小岛,树叶颜色特别丰富,水面静得像镜子。本来想直接拍全景,可拍出来总觉得少点啥,后来一艘快艇突然划过来,我赶紧按快门,那张照片不仅上了大众日报头版,还拿了乔羽艺术奖。说实话,玩无人机这么久,我算发现了,不是机器好
去年深秋我去山东鱼台县惠河湿地航拍,那天夕阳照着小岛,树叶颜色特别丰富,水面静得像镜子。本来想直接拍全景,可拍出来总觉得少点啥,后来一艘快艇突然划过来,我赶紧按快门,那张照片不仅上了大众日报头版,还拿了乔羽艺术奖。说实话,玩无人机这么久,我算发现了,不是机器好就一定能出片,关键还得靠人琢磨。
大场景看着震撼,但光有大场景没用,得有小细节当亮点。我之前拍湖面日落,就光拍夕阳和湖水,回来一看画面空得很,后来再去就等小船经过,粼粼波纹在夕阳下亮闪闪的,瞬间就不一样了。还有次拍山区高铁,刚好碰到两辆高铁对开,那动感劲儿,比单独拍一辆带劲多了。
中国摄影家协会有过报告,说带明确细节的航拍作品传播效果好很多。2023年有组鄱阳湖湿地的航拍,就以候鸟群当重点,搭配广阔湖面,拿了全国生态摄影奖。其实道理很简单,自然场景找动态的东西当细节,比如飞鸟、小船;人文场景就找标志性建筑,比如老房子、特色雕塑。如此看来,大场景是骨架,小细节就是血肉,少了哪个都不行。
无人机镜头焦段不一样,拍出来效果差远了,广角镜头视野广,拍群山、城市全景特别合适,可容易让画面散,主体不突出。中焦镜头成像自然,虚化效果也适中,拍中等距离的景刚好。长焦镜头能把远处的东西拉近,还能压缩空间,就是像素低点,容易模糊。
我拍济宁南池公园那回,想把王母阁和旁边的现代高楼放一起,用广角拍俩离得太远,后来用3倍变焦,俩建筑立马同框,古建筑和现代楼对比特明显。还有次拍京杭大运河的船,船散得很,用7倍变焦一拍,视觉上船离得近了,看着就像来往不绝似的。老实讲,我之前总觉得变焦倍数越高越好,后来发现不是,得看场景,高空拍全景用广角,中低空想突出主体就用中长焦。
玩无人机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有个朋友就吃过亏,他去年在电线旁边起飞,结果无人机失控撞线,还导致线路短路。起飞前得选空旷的地方,马路、停车场绝对不能选,万一返航时来人来车,很容易出事。还有树枝、高楼附近也不行,尤其是晚上,无人机认不清障碍物,特别危险。而且起飞后得等提示“返航点已刷新”才能动,不然容易丢信号。
电量也得盯紧,千万别贪飞,我另一个朋友在湖面航拍,提示返航他还想多拍会儿,结果电量不够,无人机直接掉湖里了。大疆的数据说,20%电量返航成功率高,15%以下就危险了。冬天天冷,电池耗得快,我一般会把返航阈值调到25%,不然怕是要出事。还有天气,风力超5级、打雷下雨就别飞了,去年有架无人机因为大风失控,差点砸到人,想想都后怕。
无人机航拍这事儿,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它既是技术活,也是艺术活,得懂怎么搭场景、选焦段,还得把安全记在心里。媒体同行们要是想靠它出好作品,多琢磨、多练习肯定少不了。毕竟咱们拿它是为了记录美好,可不能因为疏忽出岔子。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