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得不承认,前一段时间郝龙斌确实掌握了强大优势,包括掌握强大舆论资源政治盟友赵少康的力挺,以及各县市派系的强力支持,以及他在蓝营稳固的人脉,以至于让人越来越感觉,郑丽文等人“打酱油”角色似乎越发明显。
不得不承认,前一段时间郝龙斌确实掌握了强大优势,包括掌握强大舆论资源政治盟友赵少康的力挺,以及各县市派系的强力支持,以及他在蓝营稳固的人脉,以至于让人越来越感觉,郑丽文等人“打酱油”角色似乎越发明显。
但近日岛内的舆论走向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一切都是对郝龙斌不利的风向,哪怕他去见了韩国瑜、卢秀燕,然而事实上也并没有给他加分。再加上其搞了一个专访,大谈蓝营的立场及两岸政策,结果一对比20日的辩论,外界发现很显然他与另外三位候选者存在巨大差异。另外三人无论出于何种现实考量,但基本都遵从了目前岛内促进两岸交融、不任由美国掏空的大形势,但他却依然固守蓝营过往立场,于是后人们感叹,他不适任实则与年纪无关而是脑袋。
那么郝龙斌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何舆论会快速转向呢?
不得不说他从一开始的起手式就出了问题,有赵少康的支持自然是好事,但对方过于强势的作风,让外界不断质疑,到底两人谁在选。甚至有人将赵少康形容为郝龙斌的“影武者”,试问蓝营基层谁又愿意选出一位被人操控、任人摆布的党主席呢?
而郝龙斌和赵少康一开始就把火力对准了当选希望最渺茫,拥有资源最少的张亚中,更是被质疑仗势欺人,极容易引发蓝营基层的反弹。尽管外界一度分析,郝龙斌此举是为了拉抬张亚中声量,让其可以分流郑丽文选票,但赵少康过于明显的表露,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反倒是郑丽文没有选择刻意回避这种火力,在辩论中公开力挺张亚中,认为蓝营就是存在对方所说的“密室交易、私相授受”等问题,既拉近了与张亚中的距离,又打造了自己不畏强权的人设。
再有不参加首场辩论更是为郝龙斌减分不少,一方面彻底暴露了自己口才不好的短板,也给人一种只想依赖派系支持当选,丝毫不在乎蓝营民意的不佳印象,更是引发岛内舆论的广泛批评。辩论会结束后,在民调中郝龙斌直接垫底,这足以反映出泛蓝群体对他的不满。
再者作为参选者中最年长、拥有人脉资源最多,又出身“政二代”的郝龙斌,原本应该沉住气,在关键时刻在给予对手致命一击。结果他却率先出招,接连拜访韩国瑜、卢秀燕,此举也被认为非常失策。看似是掌握先机,但从韩国瑜、卢秀燕的表态来看,郝龙斌无疑率先让自己失去主动。两人都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他,那么后续其他人也就有了参照,同时也会给外界带来更多遐想。
就比如蓝营桃园市议员黄敬平就认为,对4位候选人而言,后续几乎都会去拜访韩、卢两人。目前来看两人无意卷入这次党主席改选,由此几乎在人选上不站立场,从韩国瑜一方来看,更多是客套话,也在强调感谢他当年提携之恩,但换做郑丽文和罗智强他同样会如此。至于卢秀燕那就更明显了,两人见面后卢秀燕直接表明立场,那就是蓝营人才很多,每位都很优秀,任何一位愿意与她交流,她都乐于倾听。
此时最尴尬的就要属郝龙斌了,在卢秀燕表态时,他也只能拼命吃菜来掩饰。原以为率先出招,可以获得两位大佬的明示力挺,可谁知俨然成了其他几位候选人的试金石。
据悉罗智强一方已经紧锣密鼓要敲定与卢秀燕同框的行程,而且也会采取“吃播”的形式,相信郑丽文也一定在规划中。至于张亚中,以他的个性拜访韩国瑜可能性比较大,至于卢秀燕恐怕还有待观察。
当然以上均属于技术操作层面上的失误,真正让郝龙斌面临危机的还是那次专访,其大谈蓝营的立场和两岸政策,其继续强调亲美友日,只不过不会采取跪媚的态度,他也强调和陆,但却附加了很多条件,完全罔顾两岸之间的真实处境,内容充满傲慢和自以为是,可以说与其他三位显得格格不入。
也由此种种,外界分析郝龙斌正在一手摧毁他的优势,更重要他一系列举动,可能会彻底触怒那些渴求公平,寻求变革蓝营基层,哪怕是郝龙斌正常展现自己的优势,也会被认为是炫耀和自傲。这反而会极大增强基层对于郑丽文的同情,一旦这种势头成了气候,那么郑丽文就会被塑造成挑战权贵、不畏派系打压,忍辱负重、冲破旧有势力封锁的悲情英雄形象,最后极有可能在蓝营基层群情激愤下悲壮当选。
如果形势真朝这个方向发展,那对郝龙斌而言才是最大的悲哀,他很可能给自己政治生涯画上一个极不完满的句号,也预示着他那一代老派作风的“老蓝男们”,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来源:不二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