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籍记录里奇特的“蛮族”(不完全局限广西),原收录在清代嘉庆版《广西通志》的“诸蛮”中。注意:原文为古人书写,带有一定历史烙印、地方谣传甚至歧视意味,阅读时特别留意历史背景语境,为保持原文内容完整,本站仅转为现代文不做删减。如需学术引用,建议查阅古籍原文(文言
编者按:古籍记录里奇特的“蛮族”(不完全局限广西),原收录在清代嘉庆版《广西通志》的“诸蛮”中。注意:原文为古人书写,带有一定历史烙印、地方谣传甚至歧视意味,阅读时特别留意历史背景语境,为保持原文内容完整,本站仅转为现代文不做删减。如需学术引用,建议查阅古籍原文(文言文)。现本站特将其选出整理出,供读者学习参考。由于篇幅较长(一万多字),建议读者们收藏或转发后,再随时阅读。
前篇可见:
广西古代奇奇怪怪故事合集
广西古代奇奇怪怪故事合集(续篇)
广西古代的奇异现象事件
广西古代得道高僧故事集
广西古代升仙的各路神人
广西历朝历代知名的反叛将领
古籍记录里奇特的“广西蛮族”
◎思恩编辑部(整理)
在高辛氏(也就是帝喾,古代部族的首领)统治的时期,犬戎族曾发起侵略。帝喾对他们的骚扰和暴行深感忧虑,但多次出征都未能战胜他们。于是,他向全国发出招募令,承诺谁能取下犬戎族将领吴将军的头颅,就奖赏千镒黄金,封为万户侯,并可以娶他的女儿为妻。
当时,帝喾有一只五色毛的狗,名叫盘瓠。招募令刚发布不久,盘瓠就叼着一个人头来到了宫殿前。大臣们惊讶地发现,那竟然是吴将军的头颅。帝喾虽然欣喜,但想到盘瓠只是一只狗,不能真的把女儿嫁给它,也无法封它为爵,因此感到十分为难。
帝喾的女儿得知此事后,坚持认为帝王的承诺不能背弃,自愿嫁给盘瓠。无奈之下,帝喾只好同意了。盘瓠带着公主进入了南山,住进了一个石室。那里地势险峻,几乎无人能够到达。公主也换下了华服,穿上了便于劳作的粗布衣服。
帝喾很想念女儿,多次派人去寻找,但每次都被恶劣的天气所阻。三年后,盘瓠和公主生下了十二个孩子,男女各半。盘瓠去世后,这些孩子们自相婚配,他们学会了用树皮织布,用草籽染色,喜欢穿着五彩斑斓、保留尾巴形状的衣服。
后来,公主回到帝喾身边,告诉了他孩子们的近况。帝喾于是派人去接回这些孩子。他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虽然说话不太清楚,但显然更热爱山林而非平原。帝喾尊重他们的选择,赐给了他们名山大泽。这些孩子们的后代繁衍生息,被称为蛮夷。(《后汉书·南蛮传》)
岭南的俚人,性格质朴、直率,崇尚信义。而其他各蛮族则表现出勇敢和自立,他们都重视财物而轻视生命,以富有为荣耀。他们居住在巢穴或山崖边,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用雕刻木头作为符契,一旦发誓就至死不改。在家庭中,父子各自经营不同的产业,如果父亲贫穷,甚至有将自己抵押给儿子的情况,这在诸僚族中很常见。
此外,他们还铸造铜制的大鼓,鼓刚制成时,会悬挂在庭院中,并设酒宴邀请同族的人来。如果来的是豪门富户的子女,就会用金银制成大钗,拿着它敲击铜鼓,宴会结束后,就把这个金银钗留给主人,这被称为“铜鼓钗”。
这些民族的习俗中常有相互杀戮的情况,因此多结仇怨。当他们想要相互攻击时,就会敲响这种铜鼓,听到鼓声的人就会像云一样聚集起来。拥有这种鼓的人被称为“都老”,众人都推崇并服从他。这个称呼起源于过去的事迹,南越王赵陀在汉代时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所以俚人仍然把他们所尊敬的人称为“倒老”。由于语言的变化,后来又称为“都老”。(《隋书·地理志》记载)
《礼记》中说:“南方被称为蛮。”南方的蛮族并非只有一种,他们与汉族人混杂居住。这些蛮族的分支包括蛋、獽(ráng)、瑶、僚、㐌(yí )等族群。他们居住在没有君主统治的地方,依山洞而居。他们剪短头发,身上纹身,喜欢互相争斗。自从秦朝吞并三楚地区,汉朝平定百越地区以来,这些地区已经被完全征服,范围直达丹微,日南等极远之地。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只要是可以居住的地方,都设立了郡县。
后来,随着南北朝的分裂,各个割据政权情况各不相同,蛮僚等族群也根据情况选择归附或离开。至于林邑、赤土、真腊、婆利等地,由于与中原隔有江河山岭,因此与中国没有通途。到了隋朝更改国号,隋炀帝继承大统,他的威势遍及四面八方,对远方的夷族也心生觊觎,一心追求珍奇异宝。他派遣军队出征琉球,对林邑用兵,威震异域,其声威远超秦汉。然而,尽管他在荒远之地取得了功绩,但这并不能挽救他在中原的败局。《左传》中说:“如果不是适当的人选,即使外部安定也必然会有内部忧患。”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啊。(《北史·蛮僚传》记载)
广源州的蛮族,居住在邕州郁江的源头,当地盛产黄金和丹砂。他们的习俗是梳着椎形的发髻,衣襟向左掩,即左衽,他们轻视生命,喜欢动乱。在他们的祖先中,有韦、黄、周、侬四个姓的家族相互劫掠。唐代邕管经略使徐中厚对他们进行了安抚,黄氏家族纳贡并表示归顺,从此十三部二十九个州的蛮族都安定下来了。(《宋史·蛮夷传》记载)
抚水蛮位于宜州的南部,那里有四个县,分别叫做抚水、京水、多逢和古劳。在唐朝时期,这些地方都属于黔南管辖。他们的首领都姓蒙,源自同一祖先,分为上、中、下三房以及北遐一镇。民众则主要有区、廖、潘、吴四姓。他们也种植水田、捕鱼,但那些居住在险峻山区的人,虽然有开垦的田地,但收获的粮食很少,所以他们常常使用药箭射杀动物来获取食物,一旦一个地方的食物被猎尽,他们就会迁徙到其他地方。
他们没有养牛羊,也不种桑树养蚕,住的地方叫做帚洞。要走五十里路才能到达下一个村庄,那里的地势稍微平坦一些,共有五百多户人家,他们沿着龙江居住,种植的稻米和湖南、湖北一带的相似。在这些村落里,有楼房,周围用竹栅栏保护起来,这就是首领的居所。他们使用的兵器有环刀、标牌和木弩。擅长制作箭,如果有人被射中,会大声叫喊,通常一两天内就会死亡,但如果能得到邕州的药来解毒,就能活下去。
抚水蛮的族群很多,大部分居住在山谷和森林中。他们梳着椎形发髻,赤脚行走,即使走在险峻的山路上也如履平地。他们的语言很难懂,非常敬畏鬼神,喜欢举行祭祀活动。他们用木头刻成契约,没有统一的君主,以财力和武力来显示自己的权威。一旦愤怒,就会对同族的人刀刃相向,甚至父子之间也会发生武力冲突,为了复仇可以不顾生死。他们出入都带着弓箭,藏在草丛中射人,但只要得到牛和酒,就会心满意足。(《宋史·蛮夷传》记载)
郁林州的夷族人,居住在山谷之中,他们的食物都是用手抟成团来吃的。他们酿造的酒被称为“都林”,这是一种将酒糟和酒混合在一起共饮的酒。他们在夜晚停泊时会放纵自己的欲望,当有人去世时,他们会打鼓以表达哀悼之情。孝子们在悲痛哭泣之余,还会刻下木制的契约,可能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或者作为某种仪式的一部分。(《寰宇记》记载)
废党州的古党洞夷族人,在求婚时必须让媒人引导,女方家会亲自送女儿去见面。双方在相见之后,就会让女儿回家。女方会穿着以乌色为主,相间其他颜色的裙子,裙子下方或腰部、领口处,会用绯红色装饰,显得格外娇艳。男方通常会梳着椎形的发髻,而女方则散发,他们都赤脚行走。在闲暇时,他们会吹笙来娱乐,生活方式像是鸟巢般的夜泊。(《寰宇记》记载)
西原蛮,他们居住在广、容的南部,以及邕、桂的西部。其中有一个家族姓宁,历代都是当地的豪门。另外,还有一个黄氏家族,他们住在黄橙洞,是宁氏家族的附属家族。(《新唐书·南蛮传》)
洞丁族的人们通常身体矫健,能吃苦耐劳。他们穿着皮制的鞋子,即使在山上行走也毫不费力。他们使用的兵器和器械包括桶子甲、长枪、手标、偏刀、遏牌、山弩、竹箭以及桄榔箭等。当他们之间发生仇杀时,双方会布阵,张开两翼互相包围。通常,人数多或者阵翼长的一方会获胜,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战术。
他们的住宅是用茅草搭建的,有两层的棚子,被称为“麻栏”。上层供人们居住,下层则用来饲养牛羊,这种建筑风格相当简陋。冬天,他们会编织鹅毛和木棉来保暖;夏天,则用蕉叶纤维和麻来制作衣物。他们用手抟饭,捧水饮用。为了防止被掠夺,他们会把家具藏在土窖里。
这个地区盛产金、银、铜、铅、丝、丹砂、翠羽以及各种药材等,当地人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谋生,因此并不缺乏生活物资。部落的首领有时会娶多位妻子,这些妻子都被称为“媚娘”。在洞官的家庭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奢侈和粗犷的象征。聘礼和嫁妆非常丰厚,有时甚至达到上千石,最少也有一半。当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他们会在五里外建造百多间草屋来居住,这被称为“入寮”。在婚礼的那天晚上,双方家庭都会准备兵器以防万一,如果有小争执,甚至会动武。婚后,新郎常常会随身携带刀具,如果新娘的婢女或妾侍惹他不满,他会立刻杀死她们。在入寮期间,如果新郎能多杀婢女或妾侍,新娘的家族会更加敬畏他,否则会被视为懦弱。新娘在婚后半年才会真正回到新郎的家中。
当人们远行归来时,他们会在离家三十里外停下,家里会派巫师提着竹篮去迎接,取回归人的贴身衣物放在篮子里作为前导,这是为了收回行人的魂魄。当亲人去世时,他们会披发持瓶瓮,在水边痛哭,并向水中投掷铜钱和纸钱,然后取水回家为死者洗浴,这被称为“买水”,如果不这样做,会被视为不孝。(《虞衡志》记载)
南方被称为蛮,但在现今的郡县之外,羁縻州和洞虽然历史上都是蛮族的地盘,但由于它们离中原较近,且民众仍需供税服役,因此并不直接被称为蛮。然而,过了这些羁縻地区,就被视为真正的化外蛮族了。这些地区连绵不断,与西戎接壤,种族繁多且各具特色,数不胜数。现在,我主要记录那些靠近桂林的蛮族。
在宜州,有西南蕃,包括大小张、大小王、龙、石、滕、谢等各蕃族,他们的地域与牂牁相连。这些蛮族的人们梳着椎形的发髻,赤脚行走,有的也会穿木制的鞋子。他们穿着青色花斑布制作的衣服,主要以射猎和仇杀为生。
再向南,与邕州南江之外相连的地区,有以罗殿、自杞等命名的国家,以及以罗孔、特磨、白衣、九道等命名的道路。而在峨州的西边,另有一些没有统一归属的酋长,如苏绮、罗坐、夜面、计利、流求、万寿、多岭、阿误等蛮族,他们被称为生蛮。这些酋长自称太保,大致上与山僚相似,只是他们有自己的首领。在罗殿等地,已经形成了村落,也有了文书和公文,他们自称为守罗殿国王。
此外,还有更大的蛮族部落,西边的是大理,东边的是交趾。大理即是南诏国。而交趾,古称交州,其治所在龙编,又被称为安南都护府。(《虞衡志》记载)
安化州的蛮族,性格最为凶猛强悍,他们居住在宜州的西部边境。官府每月都会给他们提供生活资料和盐以安抚他们,但他们仍然经常侵占省地的耕地进行耕种。当地民众不与他们争执,州政府也无法禁止他们的行为。
西南蕃的风俗大致相似,男子非常刚毅,而女子则非常注重整洁。在这里,夫妻是分开居住的。妻子的住处深藏不露,不轻易见人。当丈夫想要见妻子时,他会在门口挂上剑,然后进入,或者与妻子在深山约会,以此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遭到鬼神的祸害。这些蛮族通常不会造成危害,所以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并不详细。
此外,还有被称为汉蛮的族群。十年前,大理的马匹到达横山时,这些汉蛮也随之而来。他们的服饰与中原人相似,能说流利的华语,并自称是诸葛武侯的守军后代。不过,据《三国志》记载,并没有留下守军的事情。而在《唐史》中提到的西屠夷,是马伏波留下的军队,最初只有十户,到隋末已发展到三百户,他们都姓马,被称为马留人,与林邑共同占据唐的领土。有人怀疑这些汉蛮可能就是此类遗留军队的后代。
在邕州南部,有一些较为知名的部落,如罗殿、自杞等是以国家名称命名,而罗孔、特磨、白衣、九道等则是以道路名称命名。这些地方已经形成了村落,且地理位置都靠近南诏。罗殿位于融州、宜州的西部以及邕州的西北部。在唐朝会昌年间,其首领被封为罗殿王,并世袭此爵位。他们每年都会送马到横山进行交易。有些人甚至迁移到邕州,并自称为守罗殿国王罗吕。管理马匹的人被称为西南谢蕃知武州节度使,他们精通罗殿国的文字。
根据《唐史》记载,东谢蛮居住在黔州的西部,谢氏家族世代为酋长,受到部落的尊敬和畏惧。因此,谢蕃可能是罗殿的一个重要家族。此外,自杞原本是一个小部落,但他们特别凶狠、狡猾且贪婪。当他们在横山卖马时,稍有不满意就会拔刀相向,甚至曾造成过伤亡。邕管也曾杀过几个蛮族人以示报复,事情才得以平息。目前的国王是阿已,他在三岁时就被立为国王。而实际的政权掌握在大臣阿谢手中,他善于管理民众,因此许多蛮族人都归附于他,他甚至拥有一支精锐的骑兵队伍,数量达到上万。虽然阿已现在已经十七岁,但阿谢仍然掌握着国家政权,阿已也完全听从他的意见。
到邕管卖马的蛮族人,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大致相同。他们身材高挑,眼睛深邃,面色黝黑但牙齿洁白。他们用锦缎包裹着椎形的发髻,穿着短衣,赤脚行走,头戴斗笠,身披毡毯,耳朵上戴着刷牙饰品,手臂上套着金环,背后背着长刀,腰间挂着弓弩和箭袋,在腋下还佩带着皮制的箭箧。他们的胸部到腰部都束着麻绳以便于骑马。当他们从马群中选取马匹时,只需持长绳,跑到马前将绳套在马头上即可轻松捕获,每次投掷都能准确命中。他们使用的刀长三尺非常锋利,特别是那些来自大理的刀更是珍奇。
这些蛮族人非常注重清洁,几个人会共用一个盘子吃饭,在盘子中央放一个勺子,旁边放一杯水,无论年长年幼都会用同一个勺子吃饭。他们会先用水清洗勺子,然后舀起一勺饭团成圆形放在勺子上,再送入口中,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污染勺子妨碍他人使用。他们每次吃饭都吃得很少,喝酒也只喝一杯,需要多次吞咽才能喝完,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腰部被绳子紧紧束缚着的原因。他们食用盐、矾和胡椒,但不吃猪肉,吃完饭一定会刷牙,所以他们的牙齿通常都很洁白。他们非常厌恶污秽的气味,如果在野外发现有污秽物,一定会挖个坑将其掩埋。邕州人常常利用这一点来制服他们的愤怒和暴力行为,只要向他们投掷污秽的器物,他们就会立刻骑马逃走。(《虞衡志》记载)
蛮夷的人民性格强悍,风俗独特而古怪,中原朝廷只是对他们进行形式上的管辖而已。在智高之乱后,那些表现善良的人被允许使用国姓,所以现在很多人姓赵。在宜州境外,有西原、黄峒、武阳等地的小蛮族,这些地方就是唐朝时被称为黄家贼的活跃区域。宋朝设立了南丹使来对这些地区进行控制。
然而,莫氏家族内部也时有争斗和争夺权力的情况。例如,刺史莫延葚驱逐了他的弟弟莫延廪并自立为刺史,莫延廪则逃往朝廷,这种情况被称为“出宋”(通常,归附朝廷的州峒都称为“出宋”)。莫延葚行为放荡且残暴,无法使其同类信服,因此与邻近的永乐周王民结仇并相互攻击。然而,官府反而出面为他们和解。莫延葚依仗此变得更加骄横,不遵守法律,甚至私自刻制了经略安抚司和宜州溪峒司的印章,伪造帅守的文书,以恐吓各蛮族部落。边疆的将领常恭心怀不轨,与莫延葚勾结,为他代写奏章,冒充朝廷使者直达皇宫,而不经过经略司的审核。后来范石湖担任统帅,将此事上报并逮捕了相关人员,莫延葚被削去官职并流放,此后情况才稍有好转。(《岭外代答》记载)
邕州的溪峒居民,无不熟悉战斗,他们使用刀、弩、枪、牌等武器的技巧相当精湛。由于峒民之间常有仇杀,所以他们习惯于战斗,被称为田子甲,意思是他们既是耕田的农民,又是身披铠甲的战士。另外,朝廷的马政正好在这个地区实施,所以这里的良马特别多。峒中的豪杰非常熟悉骁勇的骑兵,峒官出行时,前面有千人开道,后面有数十骑兵跟随,整整齐齐,不乱阵脚,这也被称为马前排。在靖康之变中,有峒兵勤王,至今老人们还能讲述当时的情况。峒民一向节俭,勤王期间,他们每天得到券钱,但都积攒起来不使用,等到归来时,每人都有二三百缗的积蓄,这至今还被人们传为佳话。
曾有官员从侬峒借来民夫到钦州,随行只有几人,但他们在路途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和协作能力,无论是空中的飞鸟还是地上的猎物,都能轻易捕获。有一天晚上,他们在旅店遭遇抢劫,其他人都面露惧色,只有峒人镇定地等待,盗贼最终没敢上前。过去汉高祖用板楯蛮攻取关中,武王伐商时也用了微、庐、彭、濮等部落的人。如果现在有边疆战事,利用这些峒兵,必然能建立功勋。
邕州左右江提举峒丁和经略司买马干官兼提举都是负责此事的职位。熙宁年间,登记在册的峒丁有四万余人,但现在的名册已经无从考证了。虽然官员名为提举,但实际上并不能管辖一个峒丁,而峒丁的生杀予夺大权完全掌握在他们的酋长手中。钦州的峒丁虽然不如邕州的那么强悍,但他们侍奉酋长的方式也类似。我曾听道家的人说,罪孽深重的人会被贬为边民,受尽苦难。峒丁每天各自按照职责提供水陆产物和劳动力,但终年辛劳却难得一饱。他们为战争效力,却还要被加科敛税,稍有过失,酋长就会派遣亲军将他们斩首于上流,然后自己在下流查看尸体。日落时分,酋长醉酒后,会持剑散步,躲避不及的峒丁会被他亲手杀死。酋长们用这种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威严,真是太残酷了。
西南五姓蕃部包括龙、罗、方、石、张五个部落,自古以来就允许他们上京进贡。其中龙、罗、方、石四个部落从宜州入境,而张蕃则从邕州入境。他们每三年或五年进贡一次,五姓部落的人员共计九百六十人。他们所贡的物品包括毡、马、丹砂等,而朝廷则会赏赐他们锦衫、银带等物品,总费用达到二万四千四百余缗。此外,还有西南韦蕃也是每五年进奉一次,宜州会评估他们的贡品价值并给予回答之费,总计一千二百余缗。羁縻州也有进奉的规定,例如宜州管辖的安化三州一镇就允许每三年上京进奉一次,名额为二百九十三人。但后来改为在宜州思立寨交纳方物并亲自到州领取赏赐。
西南夷人大多梳着椎形的发髻,赤脚行走,有的穿着斑花布制作的衣服,有的披着毡毯并背着刀枪。他们的发髻用白纸包裹着,据说是为了纪念诸葛武侯的制服。武侯的威烈真是久远啊!
广西地区控制并遏制着夷蛮的入侵,主要城市有邕州和宜州。邕州驻扎着全将,而宜州则驻扎着半将。在皇祐年间,宜州被分为一路统帅,所统领的大多是夷州,但后来被废除改为郡县制度。现在的守臣还兼任广西都监和庆远军节度使的职务。
在宜州的西境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等地,还有抚水五峒、龙河、茆滩、荔波等蛮族以及陆家寨。此外,还有被称为浅蛮的龙、罗、方、石、张五姓部落以及被称为生蛮的西南韦番及苏绮、罗坐、夜回、计利、留求等部落。再往外还有罗殿、毗那等大蛮部落,他们都有经路直达宜城。
在邕州的溪峒和钦州的村落里有一种特殊的饮水方式叫做鼻饮。鼻饮的方法是用瓢盛少量的水,在水中加入盐和山姜汁数滴。瓢上有一个小孔,插入一根像瓶嘴一样的小管,将小管插入鼻子中吸水上升到脑部然后流入喉咙。富裕的人家用银子制作这种饮水器具,其次是锡制的,再次是陶器制的,最次的是瓢制的。饮水时必须同时口中嚼一片鱼鲊才能使水顺利流入鼻子而不与气相激。饮完水后必须噫气以让脑部感到凉快舒适。这种方法只能用来饮水而不能用来饮酒。也不是用手捧水直接喝的意思。历史上称越人相习以鼻饮指的就是这种方法吧?
南方人使用鸡卜进行占卜。其方法是抓取一只未长尾巴的小雄鸡,握住它的两只脚并焚香祷告所占之事然后将其扑杀。取出鸡腿骨洗净后用麻线将两骨中间束紧并用竹梃插入束紧处使两腿骨在竹梃两端相背而立。再次祷告后观察两骨侧面的细孔并用细竹梃插入其中根据插孔的斜直正偏来判定吉凶。这种方法有十八种变化,大致上直而正的,或者附在骨头上的,多为吉兆,曲而斜的或者远离骨头的多为凶兆。也有用鸡蛋进行占卜的,在焚香祷告后,在鸡蛋上书写墨迹,并记住其四个方向,然后煮熟。煮熟后横截鸡蛋,观察墨迹所在位置的白色厚度来判定吉凶。过去汉武帝曾奉行越祠鸡卜的方法但现在已经失传了现在只是姑且记录下来。
茅卜法是另一种占卜方式。卜人随手摘取茅草并从求占者左手肘部量到中指尖的长度然后折断交给求占者让他们祷告所求之事。折断茅草后进行祷告并同时用口念祷词并用手掐茅草从中掐到尾部再从中间掐到首部。然后分别以四为单位进行计数余一为“料”余二为“伤”余三为“疾”余四为“厚”。其中“料”代表雀如果早上占卜遇到“料”则表示行人将在路上此时雀已出巢;如果中午占卜遇到“料”则表示行人将晚归因为此时雀已归巢;如果晚上占卜遇到“料”则表示雀已入巢不归了。“伤”代表笑声其卦象非常吉利表示百事欢欣和合;“疾”代表黑面猫其卦象不吉利表示事情不顺利;“厚”代表阻滞表示事情会迟延。如果茅草首部余二则称为“料贯伤”首部余三则称为“料贯疾”以此类推。南方人对这种占卜方式非常信任精通此道的人能够根据时辰和茅草的折法以及五行来详细解说吉凶但大致不会超过上述四种情况而这四种情况中又有各自的吉凶含义需要根据所占之事来具体判断。在占卜时如果遇到人来打扰则必须重新占卜因为外人已经打断了卦象。我认为这种方法就像易经中的世应揲蓍一样我曾经听说过楚人使用笺卜的方法现在亲眼见到了这种茅卜法。(《岭外代答》记载)
广西的蛊毒有两种,一种快速致命,一种慢性致命。快速的蛊毒可以让人在顷刻间死亡,而慢性的则可能让人在半年后死亡。如果有人对自己不满,他们可能会表面上尊敬你,但暗地里却对你下蛊。这种毒在半年后发作,那时下毒的人已经找不到,而且也没有药物可以解毒,所以这种蛊毒非常惨烈。
在乾道庚辰年,钦州城东有一个卖浆的人,他家中藏有蛊毒,事情败露后被惩处。据说他们家在制作蛊毒的时候,家中的妇女会裸露身体,披散头发,在夜间进行祭祀。他们会制作一盘糜粥,然后各种虫子,如蝗虫、蛱蝶等,会从屋顶上飞下来吃这糜粥,这些虫子留下的粪便就是蛊毒的药物。如果你想知道哪家有蛊毒,只需进入他们家,如果家中上下一尘不染,那就很可能是养蛊之家。现在,黎峒、溪峒的人在设酒宴请客时,主人会先尝酒菜,以向客人表示酒菜无毒,可以放心食用。
在广西,有一种杀人的方法叫做“挑生”,就是以鱼肉宴请客人,同时对他们施行厌胜法(一种诅咒或祈祷的仪式),这样鱼肉就能在人腹中反常生长,导致人死亡。传说中,人死后,他们的灵魂还会被阴间役使,回到害他们的人家中。有一位名士,曾经担任雷州的推官,他亲自审查过一个“挑生”的案件。他把肉放在盘子下,让囚犯施展法术来验证这种邪术。过了一会儿,他打开看,肉上果然长出了毛。这是多么诡异的邪术啊!然而,解除这种蛊毒也相当容易。如果感觉胸膈部位有异物,就应立即服用升麻来催吐;如果感觉在腹中,就应立即服用郁金来排泄。这个解药方子在雷州是被刻板印刷并广泛散发的,据说是从囚犯那里得到的。(《岭外代答》)
古代将天竺、咳首、焦侥、跂踵、穿胸、儋耳、狗轵、旁脊这些地方的人称为“八蛮”。其中,面容特别奇异的种族有飞头族、凿齿族,还有用鼻子饮水的鼻饮族、脸上涂满花纹的花面族、穿白衫的白衫族、穿红色短裤的赤裩族等等。这些奇异的种族在岭南地区以及海外的各个国家中都有存在。而儋耳和交趾这两个地名,甚至被用来命名了当地的郡县。(田汝成《炎徼纪闻》)
乌蛮,这个古老的部落曾经是损子产国的一部分,也被称为乌浒蛮。他们有一个奇特的习俗:当家中生下第一个孩子时,他们会把这个孩子杀掉并吃掉。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让后续出生的弟弟们更加顺利。如果孩子的肉味美,他们就会把最好的部分献给部落的首领。首领如果觉得味道好,就会赏赐孩子的母亲。在这里,如果妻子美丽,丈夫会把她让给自己的兄弟,兄弟如果喜欢她,就会更好地对待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在这个部落的领地中,有一个滩涂,就是现在的乌蛮滩。自从汉武帝统一中国之后,这个蛮族部落就分散居住在山谷之中,但他们的风俗一直没有改变。(《赤雅》)
闽广地区多有蛊毒,有人说:每次到旅店投宿时,应当询问主人:“你家有没有蛊毒?”据说这样一问,蛊毒就不会起作用了。《夷坚·辛部》记载了一个解毒咒语:“姑苏啄摩耶,啄蛊吾,毒生四角,父是穹窑,母穷是舍耶,女眷属百千万,吾今悉知汝摩词。”这个咒语被认为是能够解除蛊毒的神秘力量。
另外,郑景盟搜集了闽广地区的蛊毒资料,并将其命名为“超生”。有一个人叫林宰,他得到了两个解毒咒语。第一个咒语是:“本师末来,祖师来末,三百六十祖,莫能吾前,要反生,急急如律令。”第二个咒语是:“本师来一,祖师来末,咒作牛,咒吃泄,草入人肠,急急如律令。”这两个咒语也被认为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对抗蛊毒。
除了咒语之外,还有一种手诀,但林宰表示自己已经记不住了。至于药物方面,则提到了一味叫做升麻的药材,可以用水调服来解毒。(李绂《广西通志》)
据我(即嘉庆版《广西通志》作者)考察,《百粤风土记》一书中记载,粤地的人能够通过某种技术用土木替换人的五脏和手足,但现在已经没有听说过这种技术了。然而,在太平、泗城、镇安等边境郡县,有一种被称为“火箭”的技术,这是以前的记载中没有提到的。
这种“火箭”技术的操作方法是,在农历的朔日(每月初一)或望日(每月十五)的早晨起床后,随意选取瓦片、石头、草木等物品,进行咒语念诵后投掷出去。这些物品就会像箭一样飞出去,如果被击中的话,目标就会立即死亡。但如果佩戴着金玉,就可以避免受到伤害。
凡是学习并使用这种技术的人,如果不伤害别人,自己就会遭受灾难。这种情况在当地家家户户都很常见,人们并不觉得奇怪。这里的民俗竟然如此愚昧和恶毒。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