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启动之际——群众文艺繁花映天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08:31 3

摘要:“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近年来,四川对标《“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任务要求,秉持“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理念,从系统谋划、政策扶持、品牌打造与平台搭建等多点发力,推动全省群众文艺事业蓬勃发展。

2024四川省“万人赏月诵中秋”主题活动现场。

2024四川省“天府百姓大舞台”省级展演现场。

“千龙千狮闹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四川省2025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文韵天府,星耀巴蜀。一场属于人民的文艺盛会即将在四川拉开帷幕。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近年来,四川对标《“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任务要求,秉持“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理念,从系统谋划、政策扶持、品牌打造与平台搭建等多点发力,推动全省群众文艺事业蓬勃发展。

9月23日,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将在四川启幕。9月23日、10月12日、10月14日,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推荐的88支队伍将赴川参加评选。作为我国群众文化领域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承办此项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不仅是对四川群众文艺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推动四川群众文艺创作水平提升、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焕新、基层文化人才发现与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和文旅深度融合的“强效催化剂”。

加强顶层设计 出规划、出政策、出方案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强省建设,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深化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的探索与实践。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先后出台《四川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群众文艺繁荣发展提供坚实政策保障。

《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明确,要着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其着力方向包括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与交流合作四大部分;梳理出17个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项目,包括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三国蜀汉文化研究传承工程、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川剧振兴和地方戏曲曲艺保护传承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

《四川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到2025年,建成网络健全、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五个全部”:推动全省公共图书馆全部通过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全省文化馆全部通过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全省古籍保护单位全部通过省级及以上标准评估定级、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通过省级标准评估定级、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全部实现分级分类轮训;做到“五个有效”:服务供给有效优化、特色品牌有效培育、服务动能有效激发、数字能力有效拓展、队伍素质有效提升。

《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达标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形成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进川渝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融合发展、建设高素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立足繁荣发展群众文艺这一定位,2024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四川省财政厅出台《“天府百姓大舞台”汇演活动三年工作方案》,投入4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创新开展“天府百姓大舞台”活动,按照“省级引导、市县主办、乡村主体”的工作思路,以“财政出资、文化搭台、百姓唱戏”的形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体系化推进全省乡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推动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孵化群众文艺团队,持续扩大基层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此举不仅激活了基层文化活力,更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真正主角,为人民群众深度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生活、展示文艺才能搭建平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健全服务网络 搭平台、建体系、塑品牌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文化设施的搭建进度,则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档升级的直观体现。

四川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群众文艺组织网络,形成以文化馆(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体,各类文艺协会、民间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化户为补充的群众文艺组织网络,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文化服务全覆盖。全省206家文化馆、4063个综合文化站,以及上千家社会文化机构,共同织就一张深入基层的文化服务网,成为群众参与文艺活动、开展文艺创作、享受文化生活的坚实平台。

当下,公共文化服务已然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刚需”。四川正通过打造群众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提升文化服务的实效。紧扣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及传统节日,策划开展系列主题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深耕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集中展演系列活动,营造热烈浓厚的文化氛围;“川渝乐翻天戏曲交流展演”作为川渝文旅部门联合打造的“成渝地·巴蜀情”公共文化品牌核心活动,既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川渝公共文化靓丽名片,成为全国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川渝样本”;“成都街头艺术表演”公开向社会招募街头艺人,以“动态化管理”让艺人在街头巷尾“持证上岗”,广泛开展以音乐类为主的街头演出。

“天府百姓大舞台”汇演更是群众自我展示的重要平台,活动采取县乡自演、市(州)展演、片区汇演的模式,川东北片区5市、川南片区4市、成都平原片区8市、攀西片区2市(州)、川西北片区2州等汇演相继上演,2000余名群众演员以山歌、民谣、舞蹈、小品、快板、双簧、器乐、戏曲等形式参与汇演,让“天府百姓大舞台”活动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以来,全省已开展相关活动超8600场,参与群众达1410万人次,实现“县县有品牌、镇镇有队伍、村村有活动”,真正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看戏人”成为“唱戏人”。

此外,四川连续举办九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两届老年文化艺术节、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四届乡村艺术节、“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四川省街舞大赛、成都文化四季风、巴人文化艺术节、凉山彝族火把节等特色活动,充分展现基层文化活力,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振兴文化长卷。

群众文艺结硕果 育人才、强队伍、出精品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只有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方能接通群众文艺的源头活水。

四川始终把人才作为群众文艺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完善群众文艺人才队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持续举办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素质提升培训、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培训班、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现场培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等专题培训班;持续实施“千名文化站长”培训项目,培训乡镇(街道)文化站长4000余名,推动构建一支热爱专业、熟悉专业、扎根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组织开展200名省市县文化馆“一馆一骨干”研修培训,聚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重点文艺门类,以省市县文化馆馆长及核心文艺骨干为主要培育对象,通过系统化课程设置、实践化教学与专业化指导,切实强化参训人员的综合素养,培养了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艺骨干。

据统计,四川现有文化馆从业人员约3600名,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200名,有社会文化机构千余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为破解基层文化人才发展“职称晋升难、专干专职难、艺术普及难”,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首次出台创新群众文化专业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着力畅通基层文化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群众文艺队伍建设上,通过传统文化活动锤炼人才,每年汇聚约2800支常态活动队伍,既带动形成了一批活跃在一线、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队伍,还成就了黄列启等一批年近花甲的乡镇文化专干获评副研究馆员;构建起“天府百姓大舞台”汇演活动机制,涌现出大批基层文化人才和文化队伍。据统计,全省已有293名文化骨干团结凝聚起5.4万名群众的文艺队伍,带动了普通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办文化活动。激励创作了如四川扬琴《蜀道》和《翻山铰子》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极大提升了群众文艺川军队伍整体实力,推动着群众文艺繁荣发展。

人才队伍的壮大推动着文艺创作的繁荣。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群众文艺创作提升计划,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国家战略和巴蜀文化特色,引导创作了一大批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涌现出《亮花鞋》《泸州雨坛彩龙》《春色羌绣》《香巴拉》等精品力作。

与此同时,围绕群星奖评选活动,推动打造群众文艺精品,四川多轮次、多渠道开展作品孵化培育和提升工作。在此前的评选中,曲艺作品四川扬琴《蜀道》斩获第十九届群星奖;在第二十届群星奖评选中,四川共有12部作品(团队)入围终评,创历史新高,入围数量居全国前茅。入围作品包括《成都街头走一走》《梭儿啷当梭》《家谱》《酒曲踩出幸福谣》《阿妈就是那座山》《舅舅的白马》《时光编织的爱》《两匹马》《家中来了洋女婿》《盛开的羊角花》,入围团队为成都童声合唱团、眉山市仁寿县文化馆金石合唱团。这些入围终评作品(团队)涵盖群舞、小品、表演唱、四川清音、快板等多种表演形式,植根基层、源于生活,饱含乡土芬芳的真情绽放,是四川群众文艺繁花竞放、生机勃发的鲜活注脚。

数智赋能与文化交融 群众文艺迈入新时代

在数字化浪潮下,四川正加快数字文化建设,让数智赋能引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不断完善“四川公共文化云”平台服务功能,推动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接,搭建起全省“集约式、智慧化、应用型”一体化公共数字平台,实现“看直播、学才艺、订场馆、淘文创、享活动、资源库”六大功能,平台年点击量破亿;“双微双短”全媒矩阵打破时空界限,打造永不落幕的云端舞台,让城乡群众共享优质文化资源。公益培训年培训135万人次,错时服务、低价试点等创新举措,让艺术教育跨越年龄与阶层……

在推进文化交流方面,四川组织开展巴蜀合唱节、“川渝乐翻天”戏曲交流展演、成渝双城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采购大会、“巴蜀风云·川渝红色文献特展”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借助“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项目,打造“巴蜀春风”文旅志愿服务品牌,拥有15万名注册志愿者,年服务350万人次,有效促进与边疆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共享。

站在群星奖终评的新起点,四川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力推动群众文艺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群星闪耀,文艺为民。四川正以文化自信为笔,以人民幸福为墨,书写群众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篇章。(妡悦 图片由四川省文化馆提供)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