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 7 个日常行为,正在让你的脑子加速“报废”!现在改还来得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10:14 1

摘要:一篇发表于神经科学顶级期刊《自然评论-神经科学》上的综述论文指出,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低纤维会显著降低脑内一种叫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水平,导致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导受阻,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在思考、记忆甚至情绪调节过程都会“卡壳”。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反应迟钝、情绪低落、注意力无法集中……

大多数人会以为是“太忙太累”了,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一些日常行为,正在悄悄地损耗你的大脑。

现在,带你一个个拆解这些“隐形脑毒”。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1.常吃高脂高糖食物:

让大脑变“迟钝”

如果我们把大脑比作一部精密运转的超级计算机,那它最不需要的,大概就是被“垃圾燃料”填满。

一篇发表于神经科学顶级期刊《自然评论-神经科学》上的综述论文指出,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低纤维会显著降低脑内一种叫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水平,导致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导受阻,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在思考、记忆甚至情绪调节过程都会“卡壳”。

参考文献 1:进食对认知的影响(迷走神经、瘦素都可以影响 BNDF)

该综述引用的一个动物实验里,研究人员曾用高脂高糖饮食喂养小鼠三周,就发现小鼠的海马体区(大脑中主管学习和记忆的“中枢”)就出现了 BDNF 表达下降和突触可塑性受损的情况,伴随认知能力的减退。[1]

这并不只是动物实验室里的数据,芬兰东部大学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大量横断面研究和部分干预研究,系统梳理了健康行为与大脑的关联,发现那些常吃油炸食品、红肉、加工零食、甜饮料、精制谷物,摄入蔬菜水果鱼类不足的孩子,往往认知测试得分较低,学习成绩更差,情绪波动也更明显。[2]

不仅如此,饮食还会影响大脑对损伤的修复能力。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的官方科学期刊在 2012 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指出:摄入高饱和脂肪和高糖,会削弱大脑在受伤后的可塑性反应,延缓神经修复,增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对康复造成不利影响。[3]

所以别再对自己说“吃点开心就好”,你的大脑可不一定这么想。

2.久坐不动:

让大脑“掉容量”

你也许知道,久坐不动会让人发胖,心血管出问题,但你可能不知道,它还会让大脑“缩水”。

日本的研究人员通过监测 142 名健康日本成年人的脑成像发现,缺乏运动与大脑灰质体积下降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尤其是在控制情绪、记忆和决策的关键区域,如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这些区域“掉容量”,意味着你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起伏大,甚至出现记忆力衰退。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显示,即便其他生活方式较健康,只要运动不足,灰质体积还是会下降。如果再叠加其他不良习惯,如高 BMI、独居、饮酒等,对大脑的损伤会更明显。[4]

而与之相反,规律运动能显著提升大脑健康。一篇整合了大量现有文献与专家共识的研究指出,运动能促进 BDNF 等神经营养因子释放,增强突触功能,提高神经可塑性,是“刺激大脑生长”的天然良药。[5]

久坐不只是“屁股受苦”,它的影响会一路传导到你的脑细胞。动起来,才是对大脑最直接的保护。

3.睡得太少:黑眼圈只是表面,

大脑才是受害者

“睡个好觉”这件事,可能是你保护大脑最被低估的方式之一。

长期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大脑多个区域的灰质体积减少,包括负责专注、记忆和情绪调节的岛叶、前额叶皮层、扣带回等区域。这些改变并不仅仅出现在老年人或失眠症患者身上,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群中同样可见,可以直接影响到学业成绩和工作表现。[3,4]

睡眠,是大脑最便宜也最有效的“修复程序”。别再把“熬夜”当作常态,它可能正在默默蚕食你的神经系统。

4.情绪持续低落:

让大脑长期处于“炎症”状态

人们常说“情绪影响身体”,而坏情绪对大脑的打击尤为深远。

长期处在抑郁、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中,大脑并不是“心情差”这么简单,而是会真正发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比如海马体萎缩、小血管发生病变。[5]这背后,有一个被低估的“隐形杀手”——慢性低度炎症。持续的心理压力和不良饮食模式,会激活身体的炎症通路,释放促炎因子(如 CRP、IL-6、TNF-α),这些促炎因子长期累积后,不仅削弱神经保护机制,还会损伤脑组织结构和功能。

两位精神医生在《密苏里医学》杂志上刊登论文指出,长期抑郁状态会导致 BDNF 水平下降,炎症反应增强,进而削弱神经元的生长、分化与突触连接功能。[6]

反过来看,那些拥有更高“主观幸福感”评分的人群,在记忆力、自评大脑灵敏度等方面表现更好,与脑区灰质体积正相关。[5]

情绪低落不是脾气不好,而可能是真实的大脑正在“生病”。管好情绪,或许比你想象的更能保护认知力。

5.一个人过:

孤独也会“吃脑子”

孤独不只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慢性“神经耗损”。

研究发现,长期独居或缺乏社交联系的人群,其大脑灰质体积显著低于社交活跃者。尤其是与情绪调节、幸福感密切相关的脑区,如前扣带皮层和顶叶联合区,在独居人群中更容易萎缩。[4]

除了灰质变化,孤独感还可能增加认知退化和老年痴呆的风险。专家指出,长期社交隔离会加速认知储备的消耗,增加大脑应激状态,甚至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让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慢慢“钝化”。[5]

保持社交联系不只是为了“有人聊天”,而是在帮你的大脑维持活力。大脑喜欢“热闹”,也需要“互动”。

6.饮酒过量:

慢性中毒式“脑萎缩”

不少人日常都喜欢喝酒,殊不知酒精可能正在悄悄地在你的大脑里“掏空地基”。

长期高强度饮酒与大脑多个区域灰质体积减少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决策、注意力和情绪调节有关的前额叶皮层、扣带回、颞上回和岛叶等区域。[4]这些脑区一旦萎缩,不仅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还可能让情绪变得更不稳定,甚至出现行为冲动。

值得警惕的是,即便是青少年群体,只要饮酒频率高,也会在没有成瘾的前提下出现显著的灰质减少,研究指出,饮酒的青少年的前额和侧脑区都更薄、更小。

更长远地看,长期过量饮酒还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饮酒引发的脑萎缩具有慢性、进展性的特征,很多人意识到认知功能出问题时,实际脑容量已经悄悄流失了不少。[4]

别以为“喝点小酒没关系”,大脑对酒精的容忍度,其实比你想象的低得多。

7.忽视大脑需要的营养素:

慢性缺乏、慢性受损

别以为“吃饱了就行”,吃得对,才是对大脑真正的供养。

大脑是全身最“耗能”的器官之一,每天要消耗人体约 20% 的能量,对各种营养素的依赖也极高。缺乏特定营养,不仅会让你没精神,更可能慢慢侵蚀你的大脑功能。

以维生素 B12、叶酸和锌为例,它们都与认知健康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这些微量营养素一旦缺乏,可能引发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被误认为是“抑郁”或“老年痴呆”的前兆。[6]

Omega-3 脂肪酸则是神经元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中的 DHA,参与神经信号传导、突触可塑性调节,对学习和记忆起着支撑作用。[1,2]一旦摄入不足,大脑就像失去了润滑油,不仅运行效率降低,还更容易受到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攻击。

此外,研究还发现,营养干预可以帮助大脑从创伤或疾病中更快恢复。在动物实验中,补充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饮食能显著改善脑损伤后的恢复效果,增强神经连接与可塑性。[2]也就是说,吃对东西,不仅能防病,还能帮大脑“修补漏洞”。

营养,不只是喂饱身体,更是“养脑”的基本功。别等到脑子反应慢了、记性差了,才追悔莫及。不过,这也不代表可以大量补充,多了也是不合适的,建议先咨询医生,根据专业建议进行适量、合理补充。

总结:

从今天起,少点糖油混合物、多点深睡眠,迈开腿、别独居、交朋友、管好情绪,再把脑子需要的营养补起来,这才是我们对大脑的最好呵护。

来源:无棣融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