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四章指出,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也提出,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
新重庆-重庆日报 任海涛 王菲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四章指出,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也提出,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着力推动人口、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夯实农业强国根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城乡人口要素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人,目的在人。促进人才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是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内生动力、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根基的关键所在。一是畅通人才下沉通道,助推多元人才下乡。引导人才下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要以政策激励和制度创新为牵引,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知识青年下乡任职、科技人才服务基层,依托产业园区和创业平台汇聚力量。健全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保障体系,让下乡人才既能安居乐业,又能干事创业,在双向奔赴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二是培育本土人才力量,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能。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推动农技推广、订单培训、产学研结合,使“土专家”“田秀才”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乡土人才支持政策,强化职称评定、项目扶持与荣誉激励,鼓励能工巧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乡村教师医生等群体发挥专长,把传统智慧与现代技能结合起来,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双向流动顺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键在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提升常住地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使进城农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权益。同时,加强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推动他们在城市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实现稳定就业,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进而为其未来返乡下乡、建设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释放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红利。土地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基。用好耕地、宅基地、建设用地,发挥好土地资源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一是守好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底线资源。要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让良田真正成为稳产高产的“金土地”。二是盘活宅基地资源,拓展乡村发展空间。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要坚持“保障居住、规范使用、盘活闲置”的原则,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唤醒更多沉睡资源。通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养老康养、文化创意等产业,把“旧屋院落”变成“新兴业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人地互动、产村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三是激活建设用地潜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用地是城乡产业和公共服务的核心支撑。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打破二元壁垒。通过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人口流动挂钩机制,引导人随产业走、地随人配置,实现资源与人口的良性匹配。
构建城乡金融资源共享机制。推动资本要素双向流动,关键在于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乡村,使企业和农户能够在更广阔的市场中自主选择、积极融入,进而助力打造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拓宽资金来源,畅通城乡金融活水。乡村振兴,资金保障是关键。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提供了基本保障,但要形成金融资源的长效循环,必须打通社会资本下乡的通道。健全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门槛,发挥社会资本市场化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落地见效。二是提升使用效能,发展城乡普惠金融。要坚持统筹资金、精准投向,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粮食安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提升对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转移人口等群体的服务水平。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扩大服务网点和线上渠道覆盖,让金融服务延伸到偏远乡村、山区。三是完善循环机制,保障城乡金融共赢。金融的生命力在于循环畅通。健全风险分担与收益共享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基金、风险补偿、农业再保险等作用,提升金融机构“敢贷愿贷”的稳定预期。强化全链条监管与权益保护,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套路贷”,提升农民金融素养,守住农民权益与系统安全底线。以风险可承受、资产可变现、秩序可预期,保障资金可持续回流,让金融成为城乡互惠的稳定纽带,在双向流动中实现共赢。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