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基础(九二):叙述角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7:29 3

摘要:最近再版过一本叫《阅微草堂笔记五种》的小说,作者是曾主编过《四库全书》的清代大学问家纪昀。他曾对蒲松龄的写作方法提出过疑问,说《聊斋》中”燕昵之词,蝶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从何而闻见之?”这里他并不是要去贬低《聊斋》的

最近再版过一本叫《阅微草堂笔记五种》的小说,作者是曾主编过《四库全书》的清代大学问家纪昀。他曾对蒲松龄的写作方法提出过疑问,说《聊斋》中”燕昵之词,蝶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从何而闻见之?”这里他并不是要去贬低《聊斋》的艺术成就,他只是问,这种种情景是由谁讲述出来的?是人物自己吗?此种私情怎么可能给别人讲呢?是作者吗?作者又是从哪里看到听到的呢?

虽说纪昀这个问题提得学究气浓了点,但却也提出了一个在写作技巧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就是叙述角度问题。当作者经过观察体验,集中概括,把作品的基本内容确定了以后,提起笔来写时,必须考虑从什么立足点出发来表现他要反映的内容,也就是由谁来讲述,用谁的眼光来描述场面和情节。这就和绘画一样要选择--个固定的观察点,否则步移景移,无从下笔。也和摄影一样要确定镜头的角度、视点。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和场景变化要恰当的展现,作者必须要选择一个固定的出发点,否则就会造成反映上的混乱。所以叙述一定要有固定的人称角度。

所谓叙述人称指的是表述作品内容的方法,是由作者叙述的立足点来区分的。作者站在事件中,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当事人,或者以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身份出现。用第一人称“我、我们”的口吻来叙述,这种固定地落脚于“我”的写法就是第一人称叙述。

若是作者站在事件之外,用旁观者、闻听者的口吻来叙述,叙事者与所叙事没有关联,基本上不在作品里露面,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受个人身份约束,可以变换观察角度,任随作者意图,展现任何事物,这就是第三人称叙述。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把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写成“我”的亲身经历或“我”的所见所闻。这个“我”,在不同的作品中代表的人物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有的就代表作者自己,如《藤野先生》、郁达夫的《书塾与学堂》。一般在叙事散文、游记中往往“我”就是作者,而在报告文学和自传文学中那就自不待说了。

有的则是代表作品中的人物。这里的“我”并不是作者自己。特别是在小说中,虽说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能与作者等同,像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如《一件小事》、《故乡》就是这样。当“我”作为一个人物在作品中出现时,又是有种种情况的,有时是重要的,甚至是主人翁,如宗璞的《蜗居》、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有时则是次要的,“我”只是事情的见证人,如茹志鹃的《百合花》、鲁迅先生的《祝福》、《孔乙己》等,这些作品中的“我”各有独特的身份与性格,又以此为观察点,充当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在作品中被普遍大量的采用。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来源:金诚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