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忠报国由“精忠”与“报国”复合而成:精忠:强调赤诚无私的忠诚心态,含有矢志不渝的信念感。报国:指以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的奉献行为,常见于抵御外侮、匡扶社稷等语境。12该成语联合式使用,既可作谓语描述行为,也可作定语修饰人物特质,情感色彩强烈褒义。
精忠报国由“精忠”与“报国”复合而成:
精忠:强调赤诚无私的忠诚心态,含有矢志不渝的信念感。
报国:指以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的奉献行为,常见于抵御外侮、匡扶社稷等语境。12
该成语联合式使用,既可作谓语描述行为,也可作定语修饰人物特质,情感色彩强烈褒义。
历史典故与演变脉络
其出处可追溯至两条主线:
文献首次记载:北齐魏收所著《北史》中“当尽忠报国”,此时表述为“尽忠报国”。
典故定型传播:《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背部刺字“尽忠报国”(后世文学演绎为“精忠报国”),通过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化载体广泛传播,形成现代固定用法。
典型人物与精神象征
南宋名将岳飞是该成语的具象化符号:
行为印证:率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实践“还我河山”的誓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深度绑定。
符号强化:岳母刺字传说、风波亭就义等历史叙事,使其成为忠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图腾。
来源:执笔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