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开手机屏幕,蹦出来的画面总有些琐碎,谁也不愿第一时间处理工作,除非有急事。先刷些消息,先刷头条,随手点进热门,四处翻翻,董宇辉的名字又刷一个大屏。董老师最近在上课吗?还是在讲什么新颖的东西?这操作引发了一阵新鲜感。
点开手机屏幕,蹦出来的画面总有些琐碎,谁也不愿第一时间处理工作,除非有急事。先刷些消息,先刷头条,随手点进热门,四处翻翻,董宇辉的名字又刷一个大屏。董老师最近在上课吗?还是在讲什么新颖的东西?这操作引发了一阵新鲜感。
有些人每天都在等他出现,仿佛只要他开口,心情就明亮一点儿。董老师谈雪的瞬间,大家跟着入戏。他讲到雪有很多古名,寒酥也好,琼花也罢,玉沙、仙藻、素尘,一套摘引,似乎都跟以前的课本说的不太一样。明明是古诗里的事,可一转眼气氛都活泼了起来。谁想到呢,一个看似端正的讲师,转个弯就能变回董三岁?
现场气氛有些失控。小编追问一句“雪在古代叫什么”,董老师嘴很快,手还比划。他引徐渭的《梨花》,一边看,一边念,仿佛家里的院子忽然下起雪来。琼花那句明明在杨万里笔下出现,却被董老师用得很随意,落尽琼花天不惜,说得像极了宿舍楼的雪还在屋顶堆着。
玉沙一出来,苏轼就带点豪迈,天风淅淅飞玉沙,史料里这样的诗句不少。仙藻和素尘,两位前辈唐张说和晚唐李商隐也都玩过套路。有人觉得好记,有人只会觉得用在朋友圈有点装。对啊,这些词好听,可怎的总是被用腻?是不是下雪的时候脑海里总蹦出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下雪的感受,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觉得是清寂,有人觉得是喜悦,有人则是烦恼,不同的雅称,反映的不是古人的风雅,而是当下每个看雪之人的心境。你以为是自己在发朋友圈,实际上用那些古名只是泄露了某种文化焦虑——不想被说俗气,但又说不出什么高深的东西。是不是有点尴尬?
现场转折马上到来。小编问董老师:“酸菜有什么雅称?”看这场景,董老师都有点不知所措。一本正经的上课变成了找东西,他手在桌上敲了一圈,没找到酸菜,只好问:“在哪?在哪?”气氛突然变得有点松弛,又有几分调皮。还能问酸菜?这操作属实罕见。
董老师定了定神,认真起来,“这还真有:菹和吉芽。”他故作神秘,装模作样,像是在揭开古老的谜底。可他说着说着,忽然改了腔调。指着鼻尖说:“酸菜的重点是炖。”炖排骨、炖鹅、炖啥都行。这场景不再是诗词大会,俨然乡村食堂的午饭时间。
有时候电视里的逻辑被调皮话题打断,现场尴尬又温暖。观众也分两派,有人觉得雅称重要,有人只关心酸菜什么时候能炖上桌。董老师痴迷的样子很真实,大家都说他能让人忍不住去买一份酸菜回来试试。谁知道现在酸菜还不能随意快递,这不是新鲜蔬菜,怎么也有物流限制?有网友反映,发不了货只能干等。
这种细节很符合中国北方生活场景,东北吃酸菜的讲究,南方人也许根本不懂。董老师回复带着强烈东北腔,现场的互动突然就变成了网友的晒图会,谁吃酸菜谁拿排骨,都成了当天最红的话题。有人活学活用,有人笨拙地复刻,谁也不服谁。有人问:到底酸菜最该怎么吃?
另外一个场景也有趣。网友见到董老师外出,打卡乱入,有人说碰到他跟同事一起赏雪。恰好雪下得不小,这人就来了句:“他朝若是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这种莫名的浪漫和现实工作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里总有点窥探明星的冲动。
事实上,大多数人喜欢董老师,并不是因为他讲课的姿势,而是他的性格和状态。有人说是颜值,也有说是才华,更多人其实在看他怎么处理小事,怎么回答无聊问题。他出圈十八个月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让他的每句话都有回音。
不得不承认,这种人物是互联网时代的标本。他不是传统的学者,也不是娱乐圈的明星,中间的身份和气质,恰好切中了大众对“有趣灵魂”和“实用生活”的渴望。人们看他,表面上是被诗词吸引,实际上很多人更喜欢他的调侃,甚至他的胡乱回答——毕竟生活里大家都需要一点不完美。
有网友说:我们跟这个人并不真的认识,他像是某种情感符号,给了我们在暗淡生活里治愈的力量。这个说法其实有失偏颇,因为治愈这种东西很私密,有时候董老师的答话不够严谨,甚至有些不靠谱,可就是有人吃这套,有人反感也有人追捧!
也有人反讽,说网络围观一个人物不过是内耗,天天激动没意义。这种拧巴的心态现在越来越多,有赞有踩,各自为战。你要非说大家被董老师治愈了,还真不一定,全网的情绪从来不会只有一种声音。
吉林官媒现场也报道了他,介绍他和地方红娘、丈母娘互动的趣事。那种尴尬场面,董老师自己也撑不住,他说:“过年快了,已经开始紧张。”这话其实和他在上课时的自信判若两人。有时候人设和真实状态往往都不吻合,既让人觉得可亲,又让人觉得有点无聊。
**有意思的是,在互联网里一个人物能同时成为明星与普通人。**
大家想在现象里寻找原因。有人觉得是价值观,有人说是三观,有人说是善良,最后都归到人品。可是一切追捧、治愈和热烈,其实都离不开那种微妙的内部认同。跟着董老师买酸菜、发朋友圈、转诗句,谁不是在找自己的定位?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今日头条”公开信息,“董宇辉”话题近半年增长了78%,用户关注度持续走高,最受欢迎的相关评论,四成以上不是谈学问,而是聊生活琐事、地域特色或调侃段子。网友行动力很快,酸菜相关短视频三天涨粉27万,反而诗词雅称类话题热度没什么突破。东北热搜榜单上,“酸菜炖白肉”去年冬天点击量超过“雪天赏诗”,差距还在拉大。是不是雅称只是点缀,真正的“心动”还是烟火气?
今年恰好是他“出圈”整一年半。网络红人效应正在变化,越来越少人讨论他的外貌和才华,更多人关心他的真实反应以及给生活带来的能量。这种现象前几年还没有出现,现在看是大众主动挖掘的新趋势。人物IP的养成,与其说靠个人魅力,不如说是在满足大众对生活感情的需求。
也正因为这样,董老师有时变得不那么完美。他偶尔在直播里卡壳,回答不上来雅称,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观众还挺受用,觉得有瑕疵才像真的人。可是也有观点说,虚拟红人时代,太真实未必好,人们需要理想化的存在,不希望“塌房”。这句又有点自相矛盾,但两种说法都在网络上流行,谁能分清真假?
我看这些现象,觉得人们喜欢董老师,其实不是看人,本质上是在补偿自己的情感落差。无论是什么雅称也好,炖菜也罢,背后都是一场面具化的认同。大家都在努力让自己看上去更有趣,更有知识,不然下雪时发朋友圈该怎么写?是不是总要学着玩点文采?可其实,真正的生活跟雅称关系不大,排队吃酸菜的时候大家谁都不讲诗词。
一切风潮最终变成了生活方式。成群结队刷短视频,评论里唠家常,谁喜欢董老师就多聊几句,喜欢酸菜就发个段子。有谁真的关心所谓的文化符号?还是大多数人只想轻松一下,找点共鸣,图点新鲜?看来,连最火的人气也是流动的,每个人的参与都在制造新的热点。
最后说一句。人是活在当下的,没有谁一成不变。网络时代,谁都不是答案本身,只是其中一种可能。雅称、炖菜、诗词、情绪、真实与虚假的连接,董老师身上就是所有人的影子。下次你路过他身边,可能你也会像他那样不自觉地笑起来,这就是我们分享生活的全部理由。
来源:有个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