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女子凌晨送医,严重可危及生命!医生提醒:危险!这几点注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09:16 1

摘要:春节的夜晚,灯火通明,亲朋好友围坐一堂,推杯换盏,欢声笑语。34岁的吴女士,刚刚从外地回到阜阳老家,迫不及待地与亲友聚餐。久别重逢的喜悦,让她举起酒杯,一杯接一杯,喝得不亦乐乎。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痛快”的聚会,却以凌晨急诊告终。吴女士因急性酒精中毒被送往医院

春节的夜晚,灯火通明,亲朋好友围坐一堂,推杯换盏,欢声笑语。34岁的吴女士,刚刚从外地回到阜阳老家,迫不及待地与亲友聚餐。久别重逢的喜悦,让她举起酒杯,一杯接一杯,喝得不亦乐乎。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痛快”的聚会,却以凌晨急诊告终。吴女士因急性酒精中毒被送往医院,意识不清,命悬一线。

“再喝一杯!今晚不醉不归!”这样的场景,在春节期间的饭桌上并不少见。吴女士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人忽视的真相:小酌怡情,大饮伤身。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韩大伟医生警告:“急性酒精中毒绝不是睡一觉就能好的小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究竟喝酒有哪些隐藏的危险?又该如何科学饮酒,避免悲剧?

1月31日凌晨2点,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一片忙碌。34岁的吴女士被亲友紧急送来,情况危急。她脸色苍白,意识模糊,呕吐不止,甚至连喊她名字都没反应。值班医生迅速检查,发现吴女士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远超安全范围,确诊为急性酒精中毒。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输液治疗,半小时后,吴女士才逐渐清醒,脱离危险。

“当时真的吓坏了!”吴女士的丈夫回忆,当晚她喝了不少白酒和啤酒,起初只是呕吐,大家以为是正常醉酒,让她躺下休息。可没过多久,她开始神志不清,喊不醒,这才赶紧送医。韩大伟主任感慨:“幸亏送医及时,如果再晚一点,可能引发呼吸衰竭窒息,后果不堪设想。”

吴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医院的急诊科都迎来了醉酒患者的高峰。义乌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傅庆洋医生介绍,近期醉酒就诊人数激增,最多一晚接诊10人,多为急性酒精中毒,严重者甚至需要抢救。另一位患者李先生,因公司年会豪饮,血液乙醇浓度高达265mg/100ml,昏迷不醒,险些丧命。

这些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喝酒看似是节日助兴的“标配”,却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柳叶刀》研究指出,酒精是全球第七大死亡和疾病负担原因,每年导致约300万人死亡。春节聚会,适量饮酒是关键,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步吴女士的后尘。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酒精,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引发一系列症状,从轻微的头晕恶心,到严重的昏迷甚至死亡。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90%以上在肝脏代谢,转化为乙醛,再分解为乙酸。但每个人的代谢能力不同,酒精过量时,身体无法及时处理,毒性累积,危害健康。

韩大伟主任介绍,急性酒精中毒的严重程度与饮酒量饮酒速度和个人耐受性密切相关。临床上分为三期:

兴奋期:血液乙醇浓度约50-100mg/100ml,表现为面红耳赤、健谈兴奋、情绪不稳,甚至粗鲁或攻击行为。很多人喝酒后吵架打架,就发生在这个阶段。共济失调期:乙醇浓度升至100-250mg/100ml,出现动作笨拙、走路不稳、言语不清、恶心呕吐、嗜睡等。吴女士入院时的状态,就属于这一期。昏迷期:乙醇浓度超过250mg/100ml,患者昏睡或昏迷,瞳孔散大,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可能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李先生的乙醇浓度高达265mg/100ml,已接近这一危险阶段。

急性酒精中毒的危害远不止“醉一醉”。以下是几种致命风险:

误吸窒息:醉酒呕吐时,呕吐物可能堵塞气道,导致窒息死亡。傅庆洋医生强调,醉酒者呕吐后应采取侧卧位,并有人看护,及时清理呕吐物。心脑血管意外:酒精刺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或脑梗死。《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研究显示,过量饮酒会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3倍。急性胰腺炎:酒精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诱因之一。韩大伟医生提醒,酒后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需立即就医。低体温:醉酒后长时间躺地上,可能因低体温症危及生命。外伤风险:酒后摔倒、磕碰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而酒后驾车更是酿成无数悲剧。

韩大伟医生曾接诊过一位30岁男性,因醉酒后摔倒引发颅内出血,抢救无效去世。他痛心地说:“很多人觉得喝醉了睡一觉就没事,但急性酒精中毒严重的可导致猝死,绝不能掉以轻心!”

春节是团聚的日子,亲朋好友推杯换盏,劝酒成了“面子工程”。“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再来一杯,感情深一口闷!”这样的氛围,让很多人碍于情面,喝到过量。吴女士就是因为“不好拒绝”,一杯接一杯,最终醉倒。

空腹喝酒是急性酒精中毒的“加速器”。胃里没有食物,酒精直接进入小肠,吸收速度翻倍,血液乙醇浓度迅速升高。《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表明,空腹饮酒的乙醇吸收速度比餐后快2-3倍,毒性更强。

白酒、红酒、啤酒轮番上阵,是春节饭桌的常见场景。但不同酒类的乙醇浓度添加剂不同,混喝会加重肝脏负担,增加醉酒风险。义乌的李先生就是因为“全场通吃”,迅速陷入昏迷。

很多人以为脸红是“能喝”,其实这是乙醛堆积的信号。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人,乙醇代谢慢,脸红者更容易醉酒,且长期饮酒增加肝癌风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指出,乙醛是明确的致癌物,脸红者应尽量少喝。

有人醉酒后喝浓茶、咖啡,或强行催吐,以为能“醒酒”。其实,茶碱咖啡因会加重心脏负担,催吐可能引发胃黏膜损伤甚至消化道穿孔,得不偿失。

空腹饮酒如同“引火烧身”。韩大伟医生建议,喝酒前吃些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面包、燕麦粥,能减缓酒精吸收。喝杯牛奶或酸奶也不错,能在胃壁形成保护层。吴女士如果餐前吃点主食,或许不会醉得那么严重。

实用Tips

聚餐前半小时吃碗粥或几片面包。餐中多吃蔬菜、瘦肉,延缓酒精吸收。避免空腹喝高浓度白酒,乙醇浓度越高,伤害越大。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男性每日纯酒精摄入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折算下来,约等于:

啤酒:750ml(一瓶)。红酒:200ml(一杯)。白酒:50ml(一两)。

傅庆洋医生提醒:“适量饮酒是关键,千万别被劝酒绑架。学会说‘不’,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李先生如果能控制在“一两白酒”内,可能就不会进抢救室。

实用Tips

设定饮酒“上限”,如“一杯红酒为止”。用小杯喝酒,慢慢抿,延长饮酒时间。拒绝劝酒,可以说“我在吃药,不能喝”。

喝酒时多喝白开水,能稀释胃内酒精,加速排泄。韩大伟医生特别提醒,碳酸饮料(如可乐、汽水)会加速酒精吸收,千万别拿来“兑酒”。吴女士当晚喝了不少啤酒加汽水,加速了醉酒进程。

实用Tips

每喝一杯酒,搭配一杯白开水。桌上备一壶温水,随时补充。避免喝冰水,刺激胃肠,增加呕吐风险。

混杂饮酒和快速豪饮是急性酒精中毒的“催化剂”。不同酒类的成分复杂,混喝增加肝脏负担;猛灌则让乙醇浓度短时间内飙升,身体来不及代谢。

实用Tips

选择单一酒种,如只喝红酒或啤酒。每杯酒间隔15-20分钟,给肝脏代谢时间。拒绝“一口闷”,小口慢饮更健康。

如果有人醉酒,切勿让他“睡一觉就好”。侧卧位是关键,能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傅庆洋医生强调,醉酒者需有人看护,观察呼吸和意识状态,出现以下情况立即送医:

意识不清,喊不醒。呕吐不止,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肢体冰冷。

实用Tips

醉酒者侧卧,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误吸。送医时带上呕吐物样本,便于医生判断。不立即洗澡:酒后洗澡会消耗葡萄糖,导致低血糖体温下降,严重者晕厥。不剧烈运动:酒后跑步或跳舞会加速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不喝浓茶咖啡:茶碱和咖啡因会加重脱水,增加心脏压力。不强行催吐:可能损伤胃黏膜,甚至引发胃出血

吴女士的亲友幸好没让她洗澡或喝浓茶,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以下人群饮酒风险极高,需完全禁酒:

肝病患者:如肝炎脂肪肝,酒精会加速肝损伤。胃肠疾病胃炎胃溃疡患者,酒精刺激可能引发胃出血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酒精可能诱发急症。服药期间:尤其头孢类抗生素降糖药降压药,与酒精反应可能致命。

《中华内科学杂志》指出,双硫仑样反应(头孢+酒)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服药前后7天内严禁饮酒。

除了急性酒精中毒,长期过量饮酒还会带来以下慢性危害:

肝脏损伤:酒精是肝硬化肝癌的主要诱因。《柳叶刀》数据显示,长期饮酒者肝癌风险增加3倍。心血管疾病:过量酒精导致高血压心肌病,增加心梗风险。消化系统疾病:长期饮酒引发慢性胃炎胰腺炎,严重者需手术。神经系统损伤:酒精损害大脑,增加认知障碍抑郁风险。癌症风险:乙醛是明确的致癌物,与口腔癌食道癌密切相关。

韩大伟医生曾接诊一位50岁男性,因多年酗酒导致肝硬化,最终因肝衰竭去世。他感慨:“酒精的伤害是累积的,年轻时觉得没事,老了就得还债。”

春节是团聚的时刻,但健康永远是第一位。以下是几条“健康饮酒”倡议:

拒绝劝酒:用“健康第一”代替“感情深一口闷”,给彼此留空间。控制酒量:每人每日不超过WHO推荐的纯酒精摄入量。安全送医:发现醉酒者异常,立即拨打120,切勿拖延。远离酒驾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传播知识: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亲友,让更多人了解急性酒精中毒的危害。

吴女士康复后,主动戒了酒,改喝无糖茶。她笑着说:“差点丢了命,现在才知道健康多珍贵!”她的转变,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春节的欢聚,离不开笑声和祝福,但绝不能以健康为代价。吴女士的惊魂一夜,提醒我们:喝酒不是感情的证明,而是健康的考验。牢记适量饮酒不空腹喝酒、侧卧位处理等注意事项,让每一场聚会都安全收场。

从今天起,举起酒杯前,先问问自己:这一杯,值得拿健康去换吗?放下贪杯的冲动,守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的你,才是家人最大的幸福。春节快乐,愿你我都能饮酒有度,生活有味!

《柳叶刀》:酒精使用与全球疾病负担,2018.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急性酒精摄入与心血管事件风险,2021.

世界卫生组织(WHO):酒精与健康报告,2023.

光明网:警惕!阜阳34岁吴女士凌晨送医,严重可危及生命!2024-02-14.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