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凌晨三点,她像往常一样起夜。站起来的一瞬间,腿一软,差点摔倒。手抖得连水杯都握不稳,以为是太困、低血糖,没在意。
结果两天后,她就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右半边身体动不了,嘴角也歪了。
医生说,这是“中风”的前奏,这个小信号,其实早就给她打了招呼。
中风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悄悄酝酿已久的“暴击”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它不是个性子急的病,反而极能“装”。它前期藏得很深,只给你一些像“打字错一个字”一样的小提示。
而这些微不足道的预兆,往往被人当成“没睡好”“太累了”“年纪大而已”。
但别小看这些暗示。
根据《中国卒中报告2023》统计,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超过330万,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人中风。更关键的是,中风后的十年内,约有20%的人会出现永久性残疾,生活质量直线下滑。
这一切,往往起源于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小信号”。
最强预警信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
它的名字叫“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
别被这个有点“拗口”的名字吓住,其实它的意思就是:大脑的某个区域短暂缺血,导致短时间内出现类似中风的症状,但通常在几分钟到半小时内就自行缓解了。
打个比方,这是大脑给你的最后一次“彩排”机会,像个暴躁的邻居提前踹你家门,提醒你房子漏水了,但你却只当他发神经。
为什么说它是“中风前的红色警报”?因为研究发现,TIA之后三个月内发生真正中风的概率高达10%-20%,尤其是前48小时最为危险。
症状像“打了个盹儿”,但后果可能是“半身不遂”
很多人对TIA的表现并不熟悉。它不像电视剧里中风那样突然倒地不起,而是表现得很“低调”:
· 一侧手脚突然无力,几分钟后恢复
· 一时间说不出话或说话不清楚
· 眼前发黑、看不清东西
· 突然头晕,站不稳,好像转圈圈
· 嘴歪了,但很快又正常了
这些症状可能只持续几分钟,然后“恢复如常”,但其实这是大脑在告诉你:血管有问题,赶紧修!
很多人会觉得“我没事了”,然后继续该干嘛干嘛,直到真正的中风像沉默已久的火山一样爆发。
脑血管,真的比你家水管还脆弱
想象一下,一根水管用了几十年,里面慢慢积了水垢、油污,最后越来越窄,某天突然堵死,水流不上去了。大脑的血管也是这样。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吸烟、肥胖、久坐不动,这些生活方式就像水垢和油污,把你大脑的“供氧管道”越压越细。一旦堵塞——大脑部分区域就会因为缺血而坏死。
这时,即使你愿意花多少钱,找多牛的医生,也无法挽回那些已经“罢工”的神经细胞。
中风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在“预定床位”
不少人以为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人才会中风。
但现实越来越残酷。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近年来45岁以下的中风患者比例明显上升。
尤其是长期高压工作、熬夜、暴饮暴食、抽烟酗酒、情绪失控的年轻人,已经悄悄加入了“高危人群”。
前不久一位30岁的程序员凌晨猝倒在电脑前,送医后确诊为脑梗塞。家属不敢相信:“平时除了加班也没啥问题啊。”医生说,他已经有高血压、过劳、久坐等多项危险因素。
预警信号不止TIA,大脑还会偷偷发“弹窗提醒”
除了TIA,还有一些“信号弹”也值得警惕,比如:
持续的头痛:尤其是那种突然爆发、从没经历过的剧烈头痛,可能是脑出血的先兆。
情绪突然大变:大脑前额叶一旦供血不足,可能会让人变得抑郁、焦躁,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
记忆力明显下降:不是普通的“我钥匙放哪了”,而是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走熟路会迷路。
走路像踩棉花:大脑控制平衡,一旦缺血,走路会不稳,像喝醉了一样。这些变化,可能是大脑血管在“抗议”,千万别忽视。
如何自测是不是中风风险户?一个简单口诀:BEFAST
这不是某外卖平台的广告,而是一个国际通用的科学识别中风的口诀:
· B(Balance):是否突然失去平衡?
· E(Eyes):是否视线模糊或双影?
· F(Facedrooping):笑一笑,脸有没有一边下垂?
· A(Armweakness):举手是否一边无力?
· S(Speech):说话是否含糊不清?
· T(Time):一旦符合以上任何一项,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行动比担心更重要,别做“后悔药”的囤货者
很多人喜欢“等一等”,等明天,等下次体检,等有空再说。但中风不会等你。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有TIA或类似症状,请不要“等它好了再说”,应立即就医,进行脑部影像检查和血管评估。
因为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机会。
日常生活里的“护脑秘籍”,其实不难做到
别以为预防中风就得吃药打针,其实很多时候,生活方式才是最强的稻草。
· 管住嘴:少吃油炸、高盐食物,多吃蔬菜、全谷物、深海鱼
· 迈开腿:每天至少走路30分钟,哪怕在家跳跳广场舞都行
· 戒烟限酒:尼古丁是血管“杀手”,酒精更是大脑的“敌人”
· 控好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中风的“三驾马车”
· 学会减压:情绪起伏大,大脑受不了,适当放空、冥想都不错
中风不只是病,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大考”
它考验的是你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对健康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把控。它从不偏袒谁,也不会看你有没有保险、有多少存款。
一个小信号能救一个家庭,一个及时的反应能保住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
别等到轮椅成为“标配”,才开始后悔没有早点重视那个小小的“手抖”
有人生的每一场危机都不是毫无征兆,健康从来不靠好运气,而靠你每天做出的选择。
今天你忽视它,明天它就可能让你“断电”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不妨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脑血管一个“主动保养”的机会。你可以忘记别人的八卦、某些热搜,但千万别忘记中风的预警信号。因为它,真的,不等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报告2023[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2021[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9):733-768.
[3]王陇德,吕传柱.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20)[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9):833-85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解小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