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多维度嵌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10:20 1

摘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历史阶段,高等院校应肩负起人才培育的主体责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渗透至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精神财富,蕴含丰富的历史经验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历史阶段,高等院校应肩负起人才培育的主体责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渗透至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精神财富,蕴含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推进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高校可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红色文化,聚焦思政教育课堂、思政实践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三个维度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构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教育体系。

红色文化嵌入思政理论课,增强课堂生动性和感染力

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政教师应把握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心理需求特征,主动迎合大学生认知需求融入生动的红色文化内容,以红色文化内容为载体提升学生思政素养。思政理论课堂上,可导入革命遗址群、历史文物、文献档案及革命文艺作品等物质载体,这类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历史本真性特征,能够生动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与抗争轨迹,引导学生突破时空界限获得真实感知与认知深化;导入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在课堂上创设具有精神感召力的“模范”场域,以具象化的人格典范触发大学生情感共振,让大学生感受到革命先驱的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在情感碰撞中实现理想信念从认知认同到实践自觉的跃迁;善用现代教学设备,将红色文化场景“移”到课堂上,利用VR技术重建长征路线、革命根据地、抗日战场等重要红色文化场景,带领学生沉浸式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定力与精神境界。

红色文化嵌入思政实践活动,激发认知与情感双重共鸣

深入实施“大思政”建设工程是系统回应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建设的战略诉求,也是打造全新育人生态、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举措。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应将红色文化教育拓展至社会层面,实现思政教育的社会价值延伸,创设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思政育人能量场。与当地红色旅游景区合作组织红色文化游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本地革命遗址、博物馆和纪念馆,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重要性。高校还可将社区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思政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域,围绕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影响力、受众接受度等展开调研。学生可以采访社区居民、红色遗址管理人员等,整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撰写调研报告,深入了解不同人群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探索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和发展路径。高校可以组织红色文化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在建军节、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特殊节日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红色文化知识宣传、讲座,或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如红色电影放映、红色故事分享会等。在具象化的历史场域浸润与沉浸式的社会实践体验中,学生可在触摸红色记忆的同时实现思想淬炼与精神觉醒,最终构建起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相贯通的价值坐标。

红色文化嵌入校园文化建设,达成隐性文化育人效果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载体,通过有机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深化其精神内核,更能使青年学子在校园生活中自然浸润于主流价值观体系,实现思想教育从环境感知到精神引领的升华。在校园精神空间建设层次,高校应组织各种红色文化主题校园活动,开展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分享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组织红色主题电影放映,鼓励学生结合电影内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举办红色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在校园物理空间建设层次,于校园的主要广场或重要建筑前设置红色文化主题雕塑或纪念碑,利用艺术装置的表现形式,纪念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促使学生感受革命精神的崇高与伟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校园的公共绿地区域,可以设计红色文化主题的纪念园或小型红色文化公园。通过景观设计,将革命精神与自然环境结合,营造一个静谧、庄严的红色文化空间,供师生缅怀历史、思考未来。

依托红色文化在课堂、实践、校园文化三个维度的深度嵌合,高校正以更立体的方式激活红色基因的教育动能,让革命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成长养分,使青年大学生在触摸革命热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价值坐标。未来高校仍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土壤,培育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