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晓龙直言《甄嬛传》重聚像一家人,十四年过去仍毫无生疏,大家见面就拥抱
张晓龙直言《甄嬛传》重聚像一家人,十四年过去仍毫无生疏,大家见面就拥抱
在三亚海棠湾的海风里,会场灯光暖暖的,他拿起麦克风说得很直白
在搜狐视频播主大会上,他形容大家“像兄弟姐妹”,就像昨天还在同一片场,一点陌生都没有
这话不是客套,他接着说了一句让人心口一热的感慨
“我们会抓紧一切时间聚会,时间匆匆,多分享,多拥抱,多说爱”
这份熟络是有根据的
1月11日澳门的“甄嬛爱不停——甄嬛传小主节晚会”把主创们又请回了同一块舞台,导演郑晓龙、孙俪、陈建斌、蔡少芬、蒋欣等悉数亮相
舞台中央雪白的灯光打在熟悉的脸上,不需要再多的介绍
孙俪唱了《凤凰于飞》,蔡少芬又跳又唱《我恨我痴心》,蒋欣唱了《风月》
那一刻,弹幕像潮水,屏幕前的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几句
那场直播吸引了超600万人一起在线见证
效果也很直接
晚会带起全网回忆杀,相关话题阅读量冲上10亿,“现象级IP”这四个字又被喊响
戏里的人情没散,戏外的交往也没断
蒋欣说,她和颖儿、斓曦私下会互发剧中片段,戏外的友情一直延续
这可能就是张晓龙说“没有生疏感”的底气,观众在屏幕那头反复观看,演员在生活里也彼此惦记,像是从来没有离开过
我总觉得,好的剧不是靠一次爆火,而是能被反复点开
每个人都有一个“困了点开一集”的瞬间,《甄嬛传》就是那种睡前随手点,却能看到心情踏实的剧
有人说自己刷了十几遍,我信
因为重复不是为了剧情反转,而是为了确认那些角色还在,台词还熟,情感还稳
当然,“重聚”这件事,远不止一台晚会的光鲜
放在更大的语境里,它和当下“情怀经济”连着
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报告提醒我们,经典IP的重聚能把人带回影院和平台,但不能只靠情怀,要有新东西
我很赞同这句提醒
情怀是门票,内容才是座位,坐下来了还得看得进去
看一眼海外的参照系,就知道“重聚”的能量有多大
放到全球看,《老友记》重聚特辑让六位主演人均拿到500万美元,那部剧自1994年起累计创造超48亿美元版权收入,主演团队累计分成也超8.16亿美元
这不是一次怀旧的合影,而是一套成熟的IP运营,它在情感上回访观众,在商业上重新分配价值
与此同时,影院也在用方式续命
国内这两年重映市场同样火,2025年的规模预计突破50亿元,技术升级后的影片票房平均还能提升73%
你说它是“炒冷饭”也行,但至少这锅饭端上来是热的,颗颗分明
我们要的不是照搬,而是在技术和表达层面再往前迈一步
把视线拉回国内,类似的“重聚”层出不穷
再看身边,《武林外传》主创只是私下聚了个会,结果平台播放量环比涨了200%,说明经典的尾巴真的很长
前两天还有一波老友重逢
而在前两天,《平凡的世界》剧组回到陕北原型地重聚,“田润叶回来了”的话题在短视频上刷到停不下来
大家为什么爱看这些重聚,因为它像一封迟来的回信,告诉我们青春没白过,角色没散场
回到《甄嬛传》,它的热度不是凭空来的
宫廷权术是壳,人物命运是骨,台词是血
哪怕你不记得每一场博弈,也会记得某个眼神、某句轻轻的反问
台上是“凤凰于飞”,台下是一群人十几年没说出口的“你还好吗”
所以,这次《甄嬛传》的再相逢不是炒冷饭,而是把我们和角色都重新拉回同一张桌子
那份坐下来就熟络的感觉,比所有的营销词都管用
我也好奇接下来会怎样
截至2025年9月22日,除了日常的朋友式聚会,目前还没有新的官方集体活动计划
这倒也符合这群人的步调,他们不急着宣布什么,就像张晓龙说的,空了就聚一聚,能在一起就多抱一抱
有时候最好的“官宣”,就是不宣而聚
有人问,情怀会不会被透支
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储蓄
好内容才有资格被反复重逛,情怀只是钥匙,开门后还是要靠真章
《甄嬛传》这把钥匙好用,是因为门后不空,它有人物弧线,有文本密度,有时间打磨出的质感
文化学者也提到,这样的重聚本质上,是把IP的价值延展,同时把观众的共鸣再激活
这话说得稳,落在我们每个普通观众身上,就是那种“我又想起第一次看的感动”的回流
写到这儿,我想起张晓龙那句轻轻的总结
他说,喜欢的人在一起很宝贵
这话放在任何圈子都成立
无论是剧组还是我们自己的朋友圈,经历过时间打磨还愿意坐在一起,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如果哪一天他们真的再做一场更完整的重聚特辑,我愿意为新的内容买一张票,而不是只为回忆买单
因为回忆很好,但更好的,是在回忆里继续生长的新东西
信源资料
光明网:《 剧组时隔13年重聚,孙俪、陈建斌、蒋欣、唐艺昕等都到了,蔡少芬现场还原名场面》-2025年1月12日
羊城晚报:《时隔13年
剧组 “大团圆”》-2025年1月13日
中国青年网:《时隔13年
剧组 “大团圆”》-2025年1月13日
来源:霏宝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