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一句话,华与华秒怂!6000万换硬刚?揭秘营销圈“拱火”黑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22:42 1

摘要:10年6000万咨询费,华与华把西贝从“预制菜争议”推向“信任危机”;靠“拍照喊田七”救活牙膏厂,用“蜜雪冰城甜蜜蜜”洗脑全网,却被网友骂“制造大冤种”。罗永浩一句“深扒”,这家营销巨头连夜道歉。华与华到底是点石成金的“营销之神”,还是收割企业的“割韭菜大师”

10年6000万咨询费,华与华把西贝从“预制菜争议”推向“信任危机”;靠“拍照喊田七”救活牙膏厂,用“蜜雪冰城甜蜜蜜”洗脑全网,却被网友骂“制造大冤种”。罗永浩一句“深扒”,这家营销巨头连夜道歉。华与华到底是点石成金的“营销之神”,还是收割企业的“割韭菜大师”?当“超级符号”变成“超级争议”,我们该看清营销圈的真相了。

一、西贝事件:6000万买了场信任危机?

9月15日,罗永浩一句“华与华老板道歉了”,让这场持续3天的“西贝口水战”突然降温。但网友没打算收手:“贾国龙听华与华的,6000万花出去,把西贝从‘预制菜好不好吃’吵成‘西贝还能不能信’,这钱不如捐了!”

事情得从9月初说起。西贝因“预制菜比例过高”被网友质疑,本是一场常规的产品争议,却在华与华董事长华杉的“拱火”下愈演愈烈。华杉连续发微博力挺贾国龙:“这不是危机公关,是贾国龙怒了,要硬杠网络黑嘴!”“勇往直前,不苟且偷生,就是贾国龙!”——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在鼓动西贝和质疑者(尤其是罗永浩)正面刚。

结果呢?罗永浩直播间火力全开:“华与华这些‘朋友’是想把西贝搞死!”网友跟着扒出华与华的“战绩”:10年收西贝6000万咨询费,干了啥?改了个广告语“把更好的留给孩子”(之前是“家有宝贝就吃西贝”),设计了个“I♥莜”的LOGO,搞了些“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口号。

这些“成果”在争议面前不堪一击。网友总结华与华“四宗罪”:拿大钱办小事(6000万换信任危机)、不专业(西贝亏口碑,华与华赚得安心)、煽风点火(鼓动硬刚引火烧身)、怂(罗永浩警告后连夜道歉)。

更讽刺的是,华杉前一天还在喊“硬杠”,第二天就道歉了。罗永浩发微博说“事情过去了”,网友却不买账:“道歉这么快,是怕被深扒吧?”

二、从田七到蜜雪冰城: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帝国

华与华到底什么来头?能让西贝掏6000万,还让蜜雪冰城、海底捞、江小白等企业排队送钱?

答案藏在“超级符号”四个字里。华与华创始人华杉、华楠兄弟,2002年成立公司时就定下规矩:不搞复杂理论,只做“能让消费者记住”的符号。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把品牌变成“病毒”,通过“大、亮、多”的方式植入消费者大脑——LOGO要大到刺眼,颜色要亮到晃眼,口号要重复到洗脑。

这套打法,最早在田七牙膏上验证。2003年,田七濒临倒闭,华与华接手后,拍了支广告:一群人拍照时大喊“田七!”(谐音“茄子”)。就靠这简单粗暴的口号,田七2004年卖了4亿支,从破产边缘杀回行业前三。

后来的蜜雪冰城更夸张。华与华没改产品,只做了三件事:把LOGO换成胖雪人“雪王”(大),用红白配色(亮),写了首“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儿歌(多)。结果呢?这首歌全网播放量破百亿,蜜雪冰城门店数从1万家冲到3万家,成了“下沉市场之王”。

还有厨邦酱油的绿格子包装(模仿餐桌布,让人联想到“家常”)、东鹏特饮的“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简单直接的场景绑定)、华莱士的“华莱士,好吃不贵”(直击价格敏感人群)……华与华的案例名单能列一长串,共同点是:简单、粗暴、洗脑。

为什么企业愿意买单?因为“效果”看得见。田七起死回生,蜜雪冰城爆火,这些案例成了华与华的“活广告”。他们甚至开了“华与华商学院”,9.9万的学费,企业老板抢着报名——毕竟,谁不想成为下一个蜜雪冰城?

三、争议背后:是“营销神话”还是“割韭菜套路”?

华与华的模式看似成功,却藏着致命漏洞:只做“符号”,不做“内容”;只追“流量”,不担“责任”。

先说“符号依赖症”。华与华的“超级符号”本质是“降低记忆成本”,但记忆不等于信任。蜜雪冰城靠儿歌火了,但消费者喝的是“便宜奶茶”,不是“雪王”;田七靠“拍照喊田七”卖爆,但产品质量没跟上,后来因添加剂问题再次衰落。西贝更惨,华与华只给了“闭着眼睛点”的口号,却没解决“预制菜是否安全”的核心问题——当消费者发现“道道都好吃”是谎言,信任瞬间崩塌。

再说“高价低质”的矛盾。华与华一年收西贝600万,10年6000万,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西贝每家门店每年要多赚50万才能覆盖这笔费用。但华与华提供的服务,更像“模板化作业”:换LOGO、改口号、搞洗脑营销,本质是把一套“符号工具包”重复卖给不同企业。有业内人士透露:“华与华的方案,80%是现成的,改改客户名字就能用。”

最让人诟病的是“甩锅式服务”。西贝出事后,华与华第一时间撇清关系:“我们只负责品牌战略,危机公关是企业自己的事。”可当初鼓动客户“硬杠”的时候,怎么不说“这是企业自己的事”?这种“赚快钱不担责”的逻辑,在营销圈并不少见,但华与华把它玩到了极致——反正钱已到账,企业死活与我无关。

更危险的是“煽动式营销”。华杉在西贝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军师”,是“赌徒”。他明知罗永浩擅长舆论战,却让西贝“硬刚”,本质是把企业拖入流量漩涡,用争议换热度。这种玩法短期可能博眼球,但长期来看,企业消耗的是积累多年的口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或许没意识到:他付6000万请的不是“顾问”,是个“点火的”。

四、营销该走向何方?别让“符号”取代“良心”

华与华的争议,撕开了营销行业的遮羞布:当“洗脑”成了本事,“真诚”就成了笑话;当“符号”能卖钱,“产品”就成了陪衬。

但消费者不是傻子。我们反感的不是“超级符号”,而是“符号背后的敷衍”;不是“营销创新”,而是“用营销掩盖产品缺陷”。蜜雪冰城火了,是因为它“4元一杯柠檬水”的性价比,不是因为儿歌;海底捞受人喜欢,是因为服务和口味,不是华与华设计的某个LOGO。

企业更该清醒。营销是“放大器”,不是“救命药”。产品不行,再牛的符号也撑不住;口碑塌了,再洗脑的口号也挽不回。西贝花6000万买教训,其他企业呢?别再迷信“营销神话”,与其花钱请人设计符号,不如把钱花在食材、研发、品控上——这些,才是真正的“超级符号”。

来源:我为机狂3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