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半前,我因为负债开始拼命做自媒体,日更文章、每晚直播,硬是用一根筋的坚持熬到上岸,但身体也发出了警告:长期熬夜、喉咙发炎、精神透支。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去年悄悄停更,其实没有什么“悄悄”,只有实实在在的疲惫。
两年半前,我因为负债开始拼命做自媒体,日更文章、每晚直播,硬是用一根筋的坚持熬到上岸,但身体也发出了警告:长期熬夜、喉咙发炎、精神透支。
于是我劝自己:别拼了,找份工吧,稳定比什么都强。
我进了一家大厂,朝九晚六,写了9个月的周报、开不完的评审会、汇报与复盘,看上去一切好像重回正轨,但我心里明白,有些火苗,从没真正熄灭过。
直到某个加完班的晚上,我看着办公室窗外的路灯,突然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我想起的,反而是那些做自媒体的日子:虽然累,但看到自己写下的每一篇文字 拍下来的每一部短视频,回看依然保存在相册里的那些直播画面,突然内心紧了一下,虽然辛苦又焦虑,但帮助别人带来的成就,是职场永远无法给予的。
但凡内心有了声音,我就会果断拿出改变的行动力,于是今年六月,我毅然决然的告别了月薪过万的职场生涯。
我决定回来,真正把自媒体当作一生的事业,扎扎实实做下去,这一次,坚决单枪匹马,再闯江湖,写到这里,内心有种驰骋疆场的霸气感,哈哈。
我重新开始日更,写我不愿意妥协的长文,不追热点、不凑短平快,只写我真正相信、真正对别人有用的内容。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写出了爆款。
不止一篇。
更重要的是,我就是用这寥寥几篇扎实的长文,将几乎沉寂的流量池重新撬动了起来。
尤其三天前那篇长文,数据一直在涨,更让我感动的是评论区,我收到了太多陌生却温暖的留言,那些真诚的提问、鼓励,甚至长长的小作文回馈……都让我觉得:值了。
有人说:“在这个时代还坚持写长文,你是不是傻?”
但我偏要写。
因为我始终相信:只有真诚而系统的分享,才能真正帮到人;只有投入时间与思考的内容,才配得上读者的停留。
写长文的确更累、更慢、更重,但当看到那么多人在评论区说“被启发”、“被治愈”,我才更加确定:这个世界越是匆忙,我们越需要一些沉重而踏实的东西。
实不相瞒,我也曾迷信短平快,追求日更短视频、凑热点、复制爆款,结果身心俱疲,账号反而做不起来。
在大厂打工的9个月让我彻底清醒:快,是消耗;慢,才是滋养。
现在我宁愿用三天写一篇扎实的长文,也不日更一堆自己都不愿回看的内容。
我不再被数据捆绑,反而感受到了踏实生长的力量,它不来自外部夸奖,而是源于“我在真实地思考、真诚地表达”。
做内容最容易心态崩盘:阅读量差就emo,有差评就崩溃,看到别人爆了就焦虑。
现在的我,学会了“钝感”:
· 数据不好?正常,继续写;
· 没人看?正常,继续写;
· 被质疑?正常,继续写。
你终究会明白:世界根本没空审判你。
大多数时候,是你自己给自己演了一出被所有人注视的内心戏。
树从不拼命证明自己,它只是向下扎根,默默生长,风来了呢,就自己摇一摇;风走了呢,就继续长。
我觉得做内容也是一样样的:
不必每天紧盯数据,只需问自己:今天我扎了新根吗?是否比昨天更清晰、更稳定、更真诚?
有时候你觉得慢,是因为正在扎根;暂时没结果,是因为正在蓄力。
[微风]如果你也想安静而持续地成长:
1️⃣每天留出1小时思维整理时间:不赶热点、不追流量,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2️⃣每周做一次深度输出:哪怕很长、很慢、暂时没人看;
3️⃣保护你注意力的纯度:少刷碎片内容,多读系统文章;少比较,多聚焦。
我们总以为快才能赢,但其实,慢下来的人反而走得更远。
我是福袋,一个坚持写长文、相信慢力量的自媒体人
附图:一些让我泪目的评论,谢谢你们,陪我继续写下去[心][心][心]
来源:考完研就减肥的彼得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