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骗局盯上老年人钱包,益生菌、羊奶粉企业要警惕被污名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23:32 1

摘要:一场专为55岁以上人群定制的“健康讲座”直播,需要密码才能进入,群里每天发放三毛钱红包,最后却让老年人花数千元买下毫无治疗作用的普通食品——这不是家庭纠纷场景,而是正在全国多地上演的私域直播“坑老”骗局。

一场专为55岁以上人群定制的“健康讲座”直播,需要密码才能进入,群里每天发放三毛钱红包,最后却让老年人花数千元买下毫无治疗作用的普通食品——这不是家庭纠纷场景,而是正在全国多地上演的私域直播“坑老”骗局。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警示,指出一些不法商家频繁设置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消费陷阱,特别是通过私域直播间进行虚假宣传和销售欺诈。与传统公域直播不同,私域直播通过微信群将老年人引导到特定直播间,这些直播需要输入密码才能观看,将信息传播限制在可控小范围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容易避开监管。

十盒益生菌背后的骗局

家住上海宝山区的王女士,不久前观看了一场私域直播后,购买了10盒宣称对肠胃有益的益生菌产品。没想到,因为这10盒益生菌,王女士遭到了家人的埋怨。

“我买给家人吃,结果家人是反对的,不敢吃,所以我就去咨询了。”王女士告诉记者。她随后找到了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管局进行咨询。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在王女士观看的私域直播里,主播大力宣传一种益生菌具有立竿见影的疗效。

直播中,销售人员强调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然而整个过程并未展示具体产品,也不能像公域直播间那样直接购买商品,而是在直播结束后,通过微信群里的链接购买产品。微信群里的链接还附带着很大优惠,吸引老年人下单。

执法人员随后到王女士线下提货的门店展开调查。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尽管门店负责提货,但却没有直播间里介绍的产品陈列。宣传与产品实物分离,这给案件的查办增加了难度。

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李卓韫表示:“因为直播间并不是当事人运营的,而是由国科优选的总部运营的。他就负责推送购买链接,对客户群体营销,然后再到他的店里拿货。这样就比较隐蔽,而且不容易被查获发现,我们监管要固定证据会更加难。”

最终,监管部门认定,王女士购买的益生菌产品仅是普通食品,并非药品或保健食品。直播中宣称其有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属于虚假宣传。同时,执法人员还发现,这家门店组织收看了涉及虚假宣传的直播共18场,销售金额为6720元。目前执法部门已对当事人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人民币贰万元整的行政处罚。

“红包+神药”双管齐下

老年人为什么会轻易相信这些看似“优惠”的直播呢?调查发现,一些私域直播平台用“免费送鸡蛋”“领红包”等方式在社区周边快速搭建微信群。这些群里的老年人一开始只是为了拿到免费的鸡蛋或者红包,渐渐地却被带入虚假宣传的直播中。

上海王女士所观看的私域直播间名为“国科优选”。记者在地图上搜索国科优选在北京地区的门店,发现在半径30公里的范围内就有近30家。据了解,这些门店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将老年人拉入专门的私域直播微信群。

记者进入门店后,向工作人员咨询门口“进店有礼”的活动,工作人员却告知,目前只有通过进群才能享受相关优惠。在进一步交流中,记者得知,通过加入微信群参与听课可获得红包和电子消费券。

“进群听课有三毛钱的红包,有一块钱的电子消费券,可以购买店里任何产品,可以抵现金用。”国科优选门店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调查发现,国科优选通过设置多个门槛,如年龄限制、实名认证、答题获取奖励等,建立了一个封闭的信息环境。这种封闭的传播方式,不仅使信息难以受到外部监督,也为虚假宣传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国科优选的私域直播中,商家通过虚假的宣传手段,将普通食品包装成具有神奇疗效的“保健品”或“神药”。北京市丰台区的刘先生购买了12盒羊奶,结果发现这款羊奶其实只是普通食品,并没有直播中宣传的医疗效果。失望之余,他将直播内容进行了录屏并提供给记者。记者发现,贩卖焦虑是诱导老年人下单的一种常用方法。

除了声称羊奶能替代药物,国科优选的私域直播甚至引用了五家知名机构的名字进行背书。把普通食品宣传成包治多种疾病的神药销售,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是一种明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行为。

专家表示,私域直播正逐步成为老年人群体消费的隐性陷阱,不仅对老年消费者造成了经济损失,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骗局呈现三大套路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对消费者投诉热点进行分析发现,私域营销逐渐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一个重要领域。

私域直播针对的是特定人群,平台相对私密,经营者可以自主决定直播内容,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针对私域直播出现的乱象,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加快健全法律法规,避免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直播继续侵害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国消费者协会7月2日联合发布消费提示,针对私域直播间老年人药品、保健品消费风险进行专项警示。监管部门表示,近期发现部分商家为规避监管,利用微信等私域渠道引流顾客至线上直播间。

这些商家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对老年人实施夸大、不实宣传。据悉,此类行为主要通过诱导老年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消费的方式获利。监管部门发现,商家常以“免费送鸡蛋”、“社区义诊”、“老年福利会”等线下活动作为诱饵。

老年人被吸引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后,随即在直播间接受“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的误导。主播夸大产品“治疗高血压”、“抗癌防癌”等功效,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心理。与此同时,这些直播间通过封闭场景实施情感营销。

7月1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发文揭秘了私域直播的三大“套路”。

一是假权威,张口“央视推荐”,闭口“祖传秘方”,其实证书都是合成图片;二是玩焦虑,利用“限时秒杀”“最后优惠”的话术施压,诱导消费者冲动付款;三是画大饼,忽悠老人当养生合伙人、机器人股东,表面卖课背地骗投资,骗取老年人养老金。

面对骗局,如何防范最为重要。

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产品前应查验直播间是否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核查保健食品是否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至关重要。药品是否具备“国药准字”批号也需要仔细核实。

建议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正规平台和商家进行消费。警惕通过拉群进私域直播间、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交易时注意保存直播录屏、商品链接、支付凭证、客服聊天记录等关键信息。

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时,可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也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对于金额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应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

企业应警惕污名化

更重要的是,不难发现,目前羊奶粉、益生菌、健康食品正在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的诈骗工具,这些产品本身质量合格,甚至还有蓝帽子,但被用于错误的用途。

更重要的是,当前羊奶粉、益生菌、保健食品等合法合规、甚至拥有“蓝帽子”标志的产品,正成为诈骗犯罪的新工具。这些产品本身质量并无问题,却因欺诈行为被套上“伪健康”外衣,严重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

诈骗分子往往利用消费者对“官方认证”的信任,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功效、套取信息甚至直接诈骗钱财,使不少民众尤其是老年人蒙受损失。而对生产企业而言,一旦品牌被不法分子冒用、与诈骗案件产生关联,极易引发公众质疑,酿成声誉危机。

在信息极易发酵的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一旦被贴上“骗子同伙”的标签,即便自身无辜,也往往难以彻底洗清污名。因此,生产企业绝不能只顾短期销量,更应主动加强渠道管理、品牌保护和消费者教育,从源头避免被犯罪分子利用。唯有守住社会责任和品牌信誉,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来源:老高社会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