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骑红尘”到百姓餐桌:高铁冷链改写荔枝消费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1:24 1

摘要:6月岭南荔枝正丰收,广州白云站里G568次高铁慢慢开动,这可是今年全国首趟装着茂名鲜荔枝的高铁,也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荔枝专列”正式开通了。

6月岭南荔枝正丰收,广州白云站里G568次高铁慢慢开动,这可是今年全国首趟装着茂名鲜荔枝的高铁,也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荔枝专列”正式开通了。

广铁集团、中铁快运和京东一起合作,用“陆运集货+高铁快运+专人押运”的方式,解决了荔枝保鲜的难题,把南北市场打通,让岭南的鲜荔枝能“朝发午至”送到别的省份。

以前没冷链运输和高效流通系统的时候,荔枝就是南方因为地理限制才有的季节性奢侈品,北方人想吃到新鲜的难上加难。

那时候不光是北方人馋,南方的荔农也愁,荔枝摘下来放不久,传统陆运要三天才能到北方,损耗还特别大,一斤里得坏个三成,最后能卖的没多少,价格也上不去。

现在不一样了,荔枝专列一开通,不光是保鲜技术厉害,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把时间和空间重新安排了一遍,以前“南方有北方没有”的地理隔绝,变成了南北市场互通的局面。

就拿茂名来说,这里是“中国荔乡”,种了140万亩荔枝,全国四分之一的荔枝都从这来。

本来想靠中间商把荔枝卖出去,结果中间商一层一层压价,荔农赚不了多少。

但现在有了高铁冷链,荔农不用再等中间商上门,直接就能把荔枝卖到城市的高端市场,价格也比以前高了不少。

这荔枝坐着高铁北上,可不只是水果换了个地方,更像是城乡之间的资本、技术、资源在流动。

以前农村就只是种东西,城市只负责买,中间隔着老远,信息也不通。

现在高铁冷链就像搭了个快速通道,让农村和城市的联系紧了不少,荔农能直接对接城里的需求,这对农村发展来说,真的是件大好事。

要让荔枝新鲜送到全国,背后的技术支撑可少不了。

荔枝刚摘下来,30分钟内就得放进果园里的“移动式真空预冷舱”,把温度从30℃降到5℃,就像给荔枝快速“降温保鲜”。

接着就是包装,纸箱、泡沫箱、保温袋再加冰袋,四层保护裹得严严实实,跟给荔枝穿了件“防护铠甲”似的。

然后陆运加高铁一起上,全程保持恒温,还能实时监测温湿度,以前三天的路程现在一天就到,损耗也从三成降到了一成不到。

本来想对比下其他运输方式,后来发现跟航空冷链比,高铁冷链是真划算。

航空运一公斤荔枝运费要8块多,高铁冷链能用列车多余的运力,一公斤才3块多,成本降了不少。

广州白云站还建了冷链仓储中心,从采摘到运输再到销售,整个链条都优化了,现在武汉人花15块钱一斤,就能吃到前一天还在岭南枝头上的荔枝。

说起荔枝运输,以前和现在差别太大了。

唐代的时候,要靠快马跑好多天才能把荔枝送到长安,也就皇帝贵族能吃到;计划经济那会,荔枝也是稀罕物,只有过节或者办宴席的时候才能见到。

现在不一样了,不管是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还是长三角、京津冀的年轻白领,都能轻松买到新鲜荔枝。

很显然,这不是简单的物流进步,而是消费更公平了,以前少数人才能享有的东西,现在普通老百姓都能负担得起,这才是物流革命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这次荔枝专列能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可不小。

这里不只是产荔枝的地方,更是制度创新、物流节点和技术创新的试验场。

大湾区的高铁网络密,1小时就能到周边城市,还建了12个冷链仓储中心,能做到2小时内把荔枝收上来,24小时内送到全国。

而且政府还给了补贴,2024年光荔枝相关的补贴就有2000万,用来研发冷链技术和培训荔农做电商。

有了这些优势,茂名的荔枝也慢慢有了品牌。

荔农通过“铁路+供销”的电商平台卖荔枝,还搞直播带货。

像“仙桃荔”这个品种,通过直播价格涨了三成,年轻人买了还会再买。

以前荔枝就是地方上的小众水果,没人觉得能做成全国热门的产品,现在靠高铁冷链和电商,不仅卖得好,还打出了品牌,这对其他农产品来说,也是个好榜样。

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还能复制到别的地方。

广西学这个模式开了“龙眼高铁专列”,把龙眼从崇左运到北京,时间从两天缩到不到一天,损耗也降了很多。

云南开了“鲜花高铁冷链专线”,玫瑰从昆明运到上海,存活率提高到95%,成本还降了。

如此看来,只要把基础设施建好,用对技术,再结合电商,很多以前“出不了县”的农产品,都能卖到全国,帮农民多赚钱,也让大家吃到更多新鲜东西。

以后要是能把高铁冷链网络建得更全,帮更多农产品打造品牌,让数字化和农业结合得更紧密,那肯定会有更多“家乡味”跑遍全国。

这不仅是让大家的餐桌更丰富,更是让农村和城市联系更紧,一起发展,这才是荔枝专列真正的意义所在。

来源:青溪史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