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费,这驾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如今正卡在进退两难的关口。走在街头,一边是超市里为几毛钱折扣驻足比价的大爷大妈,是外卖软件里翻遍“满减券”的外卖骑手;一边是海外代购群里抢着下单奢侈品的高收入者,是跨境平台上预约海外体检的企业主。一边是年轻人刷着购物车
文/保明
消费,这驾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如今正卡在进退两难的关口。走在街头,一边是超市里为几毛钱折扣驻足比价的大爷大妈,是外卖软件里翻遍“满减券”的外卖骑手;一边是海外代购群里抢着下单奢侈品的高收入者,是跨境平台上预约海外体检的企业主。一边是年轻人刷着购物车又默默清空,吐槽“工资不涨不敢剁手”;一边是本土高端商场里,外国品牌门店排长队,部分本土专柜门可罗雀——但也有华为、李宁等本土高端专柜前,年轻人拿着手机拍照打卡,热度丝毫不输外资品牌。
“想花的没钱,有钱的爱买外国货,中间的不敢花”——这道消费难题,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也成了经济复苏路上绕不开的坎。这绝非简单的“花钱习惯”问题,藏在背后的收入差距、供给短板、心理焦虑与社会惯性,才是真正的病根。今天咱们好好分析一下,看这局到底该咋破?
一、三类人的消费困境:谁的钱包都“卡”得慌?
(一)低收入群体:不是不想花,是真的没余钱
“月薪3000,房贷2000,剩下的钱只够吃泡面”——这话成了不少低收入者的真实写照。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万元,还不到高收入组的十分之一,而这样的群体占了总人口的20%以上。他们中既有传统制造业的临时工,也有外卖、跑腿等零工经济从业者,还有下沉市场的小商户,困境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钱袋子被三样东西牢牢套住:收入薄、开销重、风险弱。广东东莞的电子厂临时工李师傅,2024年因为全球订单转移,只干了8个月活,年收入少了2.3万,想买台新冰箱的计划拖了又拖:“干一天算一天的钱,哪敢乱花?”河南周口的农村家庭,一年总收入6.8万,光老人看病和孩子学费就占了3.6万,扣完柴米油盐,全年改善性消费预算不足8000元。而在北京跑外卖的王师傅,月入5000出头,房租就要2000,电动车维修费、意外险保费每月又占去500,“想给孩子买个品牌书包,都得犹豫半个月”。更让人揪心的是,83%的低收入家庭没买商业保险,62%的人存钱只为“应对大病和失业”,零工从业者社保覆盖率不足40%,一旦停工就断了收入,越没钱越要存,陷入“不敢花—没积累—更不敢花”的死循环。
(二)中等收入群体:不是抠门,是真的没底气
中等收入群体本是消费的“顶梁柱”,如今却成了最“怂”的一群人。2024年末社科院调研显示,超六成中产坦言“消费更保守了”,有人甚至自嘲“从月光族活成了月存族”。他们的焦虑,藏在工资条、房贷合同和孩子的课外班缴费单里。
底气不足,源于三重压力叠加:收入悬、负债高、顾虑多。互联网大厂员工小张说:“以前年年涨薪,现在部门裁了三分之一,能保住工作就不错了,换车计划直接搁浅。”2024年底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居民对收入增长的预期只有1.4%,一二线城市年轻中产的信心指数最低。更糟的是,73.7%的新蓝领、新市民每月要靠信用卡、消费贷周转——杭州的教师陈女士,房贷月供8000,两个孩子的课外班每月4000,赡养四位老人每月2000,“工资刚到账就被分走,想报个瑜伽班都得算着花”。而“隐性成本”更让人喘不过气:为了让孩子上优质小学,花几百万买“老破小”学区房;为了应对职场竞争,自费报几万元的技能课。“不是不想旅游、换家电,是怕万一失业,房贷、学费、医疗费哪一样都能压垮家。”这成了无数中产的心声。
(三)高收入群体:不是不爱国货,是真的没可选?
“手表买瑞士的,汽车选德国的,家电挑日本的”——不少高收入者的消费清单里,外国品牌占了大半,但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为华为折叠屏、李宁高端线买单。2024年高端消费调研显示,68%的高净值人群“买奢侈品优先选欧洲品牌”,但同时有42%的人“愿意尝试本土高端新品”,57%觉得“进口家电更耐用”,但认可“华为、大疆等科技品牌不输外资”。
把偏爱外国货简单归结为“崇洋媚外”,其实有点冤。深层原因藏在三个“缺口”里,只是缺口正在慢慢缩小:
一是本土高端供给仍有短板。高端服饰领域,能和意大利定制西装、法国皮具抗衡的本土原创品牌不足3家;高端美妆市场,本土品牌份额不到5%,且多以“大牌平替”身份存在。上海投资人王先生想找本土高端定制西装,要么工艺粗糙线头乱飞,要么款式老气像“爸爸款”,最后还是选了英国老字号。但在科技、运动领域,华为Mate X、李宁“悟道”系列却成了他的新选择:“这些品牌的技术和设计,完全能拿出手。”
二是品牌积淀的代际惯性难破。外国品牌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攒下“品质口碑”:瑞士手表的精密工艺、德国汽车的机械底蕴,早已刻进老一辈高收入者的认知里。北京企业主刘女士坦言:“商务场合戴瑞士表、开德国车,是老一辈圈子的习惯。但我儿子那辈,更爱穿李宁、用华为,觉得‘本土高端’更有面子。”而本土品牌曾长期陷在“低价竞争”里,部分“伪高端”品牌靠炒作溢价,也让消费者不敢轻易尝试。
三是服务体验的细节差距。高收入者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被重视”的体验。国内高端旅游多是“酒店升级+景点打卡”的流水线模式,而日本的定制温泉度假能根据喜好安排私汤和当地美食,法国的红酒研学能对接酒庄庄主深度交流,难怪2024年高收入群体出境消费占比仍达62%。但云南的“普洱茶文化研学”、北京协和的“国际健康管理套餐”,也让不少人改变了想法:“本土服务只要做精,体验一点不比国外差。”
二、破局不能“一刀切”!三类人群要“精准开方”
(一)给低收入群体“输血”:先让钱包鼓起来,敢花钱
1. 技能增收+灵活保障,筑牢收入根基。一次性补贴只能解燃眉,掌握真技能、有保障托底,才能端稳“饭碗”。浙江绍兴2024年的“技能提升补贴计划”很实在:低收入群体学电工、月嫂、直播带货等技术,最高补3000元,还对接企业定向招工,1.2万人学完后月收入平均多1500元,当地日用品消费涨8%。针对零工从业者,可推广“技能培训+平台合作+社保补贴”模式:比如给外卖骑手开“智能调度”“客户服务”课程,结业后与平台签长期合作协议,平台承担50%社保费用,让灵活就业也有“安全感”。
2. 社保兜底补短板,降低存钱焦虑。四川成都2024年推出“低收入大病补充保险”,医保报销后自付超1万元的部分再报60%,当地低收入家庭储蓄率降8%,消费涨11%。下一步要扩大灵活就业者社保覆盖:允许按收入比例缴医保,月入3000元以下者缴10%即可享受基础待遇;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至5000元,同时建立“临时救助快速通道”,失业、患病者可先领救助金再补手续,让社保“安全网”兜得更牢。
3. 转移支付精准滴灌,钱花在刀刃上。山东聊城给低收入家庭发800元一次性补贴,同步降大病保险起付线,带动基层超市销售额涨12%。未来可按“刚性支出+特殊情况”精准补贴:房贷、学费占收入超40%的,补贴比例提高10%;零工从业者因停工断收入的,给3个月生活补助;家里有重病患者的,额外给医疗补助。同时避免“一刀切”:农村家庭侧重医疗、教育补贴,城市零工侧重房租、社保补贴。
(二)给中等收入群体“稳心”:消除顾虑,愿花钱
1. 稳企业+保就业,夯实收入预期。企业活下来,中产的收入才能稳。2024年国家清欠中小企业账款8000多亿元,帮小微企业渡难关,保住了千万中产岗位。各地可加码“稳岗组合拳”:对不裁员的企业,按员工数量给社保减免(最高减3个月);对互联网、制造业等受冲击行业,搞“职业技能再培训”,被裁员工学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课程,结业后推荐至高新企业,月薪平均能涨20%。同时规范企业裁员:严禁“暴力裁员”,要求裁员企业优先提供转岗机会,让“裁员降薪”的消息少点,信心多点。
2. 降负债+控成本,减轻生活压力。房贷是中产最大的“包袱”,可推出“差异化房贷政策”:首套房利率再降0.5个百分点,房贷年限可延长至40年;收入下降、失业的家庭,申请后可暂缓还本金,只还利息(最长缓1年),且不影响征信。针对隐性成本,可扩大“教育双减”覆盖面,严查学科类培训溢价;推行“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减少学区房炒作,让中产不用为孩子教育“透支钱包”。同时规范消费贷:严禁“砍头息”“高违约金”,分期利率上限压至LPR+2个百分点,避免中产被“高利贷”套牢。
3. 推“性价比升级”,适配中产需求。别光推高端产品,要搞“好用不贵”的升级选项。家电以旧换新可分级补贴:换本土中端冰箱补10%、高端款补5%,既比旧家电省电耐用,价格又比进口款便宜一半;旅游推出“周边轻奢游”,人均2000元住精品民宿、玩小众景点、吃特色菜,比长途旅游省一半钱,还能放松身心。同时完善“中端服务供给”:社区开“平价健身馆”(月卡50元)、“亲子活动中心”(单次20元),让中产不用花大价钱也能享受品质生活。
(三)给本土供给“提气”:把好货做出来,留住富人的钱
1. 补高端短板+树标杆品牌,靠品质说话。靠“情怀绑架”没用,得靠“品质硬碰硬”。对服饰、美妆等短板领域,设“本土高端品牌培育基金”:企业搞技术攻关(如高端面料研发、美妆配方创新),给50%研发补贴;对接国际认证机构,帮品牌拿“欧盟生态认证”“瑞士纺织认证”,快速打开高端市场。同时树标杆:推广华为、李宁的“技术+文化”模式,支持本土品牌把非遗技艺(如苏绣、珐琅)融进现代设计,2024年李宁“悟道”系列销售额涨58%,证明这条路走得通。还要警惕“伪高端”:严查靠炒作溢价、品质不达标的品牌,维护本土高端口碑。
2. 升服务细节+造特色场景,靠体验留客。学国外“细节功夫”,但要结合本土特色。高端旅游可搞“定制化+文化感”:云南“普洱茶研学”请专家讲课、带看古茶树,客单价1.5万元仍供不应求;浙江推出“宋韵文化度假”,住宋式民宿、学点茶、看非遗演出,吸引大批高收入家庭。高端医疗可推“全周期服务”:北京协和“国际健康套餐”提供一对一诊疗、海外第二意见、术后康复跟踪,留住了想出国体检的富人。关键是“拒绝流水线”:每个服务都配专属顾问,根据客户喜好调整细节,让高收入者觉得“本土服务更懂我”。
3. 破认知惯性+防政策依赖,靠市场成长。品牌认知要“新老兼顾”:对老一辈,搞“本土高端品鉴会”,请企业家参观华为工厂、李宁设计中心,亲眼见品质;对年轻人,通过短视频、直播讲品牌故事,比如拍“苏绣师傅做高端西装”“工程师研发折叠屏”,2024年央视《中国高端品牌故事》播出后,相关品牌搜索量涨80%。政策支持要“适度且精准”:高端商场给本土品牌减免3个月租金(但要求品质达标),海南对购买本土高端产品的游客给10%补贴(但补贴总额不超品牌营收的10%),避免企业靠补贴“躺平”,倒逼品牌靠市场竞争力成长。
三、争论背后的关键:要建“增收-提质-稳信心”的循环
网上吵得热闹:有人说“先给穷人涨工资再说消费”,有人骂“富人就该买国货”,还有中产喊“先稳工作”——其实这些问题环环相扣,缺一个都不行,更要警惕“政策用力过猛”“顾此失彼”。
增收是地基,但要“可持续”:给低收入者技能培训比直接发钱管用,给中产稳岗位比涨临时补贴实在,这样才能撑起消费市场,给本土高端供给“养出市场”;
提质是梁柱,但要“防泡沫”:培育本土高端品牌靠技术而非炒作,升级服务靠细节而非溢价,这样才能留住富人的钱,带动产业链升级,给低收入、中产创造更多高薪岗位;
稳信心是屋顶,但要“接地气”:经济稳要靠中小企业活下来,社保全要靠精准兜底,消费环境好要靠严查“伪高端”,这样大家才敢花钱、愿买本土货,形成“越消费越增收、越增收越敢消费”的良性循环。
2024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已经指了路,华为、李宁的崛起,云南研学、绍兴技能培训的火爆,也证明这条路走得通。
说到底,消费困局不是“谁的错”,而是发展中的“成长痛”。等低收入者钱包鼓了、有保障了,中产压力小了、有底气了,本土货品质硬了、服务好了,消费这驾马车自然会跑起来,经济复苏也就有了最扎实的动力。
你觉得身边的消费困局还有哪些?是零工从业者社保没保障,还是本土高端服务不够细?破局的关键又在哪?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全文完)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