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漆扇说话,劳动教育自有答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09:27 1

摘要:3月17日,武汉教视微信公众号上线“观点”栏目。该栏目专注教育,力邀武汉教育界的名校长、名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阐述教育理念,并针对教育热点问题发表独到见解。通过这一平台,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教育思考与启发,助力推动教育创新与发展 。

3月17日,武汉教视微信公众号上线“观点”栏目。该栏目专注教育,力邀武汉教育界的名校长、名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阐述教育理念,并针对教育热点问题发表独到见解。通过这一平台,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教育思考与启发,助力推动教育创新与发展 。

导读

协作调配的专注、接纳瑕疵的豁达、手作独有的温度,让劳动教育超越技艺,成为心灵成长的年轮。从漂漆扇到人生路,劳动如何在童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当双手与时光对话,我们是否也在创造中触摸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的那把漆扇正随着透窗的春风轻轻摇晃。靛蓝与明黄交织的扇面像凝固的晚霞,银粉在水纹间闪烁如星子,总让我想起那个把春天倒进水里的下午

当双手遇见流动的时光

清明过后的劳动课,我拎着透明亚克力方盆走进教室,同学们都踮着脚往盆里瞧,有的同学说:“老师,这是要养鱼吗?”我笑着取出大漆说:“今天我们要用双手让颜色在水上跳舞。”

当第一滴钴蓝坠入水面,涟漪中绽放的光斑让坐在第一排的你那是怒生惊呼:“像撒了星星的溪流!”

在指导孩子们点染大漆、勾勒水纹时,我特意强调:“每一次抬手、每一道波纹,都是劳动的印记,就像奶奶纳鞋底时的针脚,藏着时光的温度。”

漂漆工艺看似简单,却处处需要耐心与专注。小轶第一次把整管橘红颜料挤下去,水面炸开一团混沌的色块。

我递给他搅拌棒:“试试指挥家那样,轻轻划出节奏。”当他屏住呼吸划出弧线,橘红与湖蓝相遇的绛紫色在扇面定格时,他摸着扇骨说:“原来劳动不是随便动手,要用心和材料说话。”

这句话让我想起老匠人们常说的“手随心动,物从手生。”原来劳动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孩子在指尖触碰中懂得,每一份创造都需要专注与敬畏。

在协作中编织劳动的经纬

分组创作“四季主题”漂漆扇时,我故意将急躁的小轶和细腻的小悠分在一组。起初,小轶嫌滴颜料太慢,抢过滴管就挤,紫色和橙色混出灰浊的“脏秋”。小悠急得跺脚,说:“秋天应该是温柔的!”

我拿出照片,让他们观察秋天校园里的香樟树,告诉他们落叶与新叶在风中交织,阳光穿过叶隙的斑驳光影,正是自然最动人的“劳动协作”。

第二次合作时,小轶负责快速滴金黄颜料模拟秋风,小悠用银粉点染晨露,当扇面提起的瞬间,金黄“落叶”间的银斑,像极了劳动者清晨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

我忽然明白:劳动从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就像老匠人合作完成一件器物,孩子们在递接滴管、讨论配色、分担工序中,正在编织属于他们的劳动经纬——那是责任的分量,是协作的温度,是“我为集体出份力”的朴素担当。

让“不完美”成为劳动的勋章

非遗漆扇展时,小锐举着他的“失败作”跑过来:扇面中央一道歪斜的水痕,被他用金粉勾成了掠过江面的燕子。“老师,我本来想扔掉它,后来发现,这道痕就像我第一次学扫地时拖出的印子,虽然歪歪扭扭,却是我自己劳动的样子。”

雯雯的“不规则四季扇”上,边缘晕开的色块被她称作“太阳打盹时洒漏的颜料”,她说这让她想起妈妈织毛衣时漏针后补出的花纹。不完美的地方,反而藏着劳动的故事。

这些带着指纹与水痕的作品,让我想起传统匠人对待“瑕疵”的态度——紫砂壶上的冰裂纹、陶瓷上的窑变……本就是劳动与自然对话的印记。

在漂漆课上,孩子们学会了接纳手工劳动的“不完美”:滴颜料时的手抖、扇面吸附的偏差、水纹扩散的意外,恰恰是这些“不完美”,让每把扇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劳动勋章”。就像日记里写的:“妈妈说洗衣机洗的衣服很干净,但我手洗的袜子上有阳光的味道,就像我做的扇子,有我自己的味道。”

学校需以劳动教育为抓手,不断构建多元劳动场景,让孩子们用双手感知世界,在创造中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在传统工艺的浸润中增强文化认同。

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为他们注入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力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劳作中收获成长的馈赠,让劳动的种子在童年时光里生根发芽。

观 点

这场与漂漆扇相伴的劳动实践,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劳动不仅是动手实践的技能培养,更是润泽心灵、塑造品格的重要路径。当孩子们在调配颜料时学会专注与耐心,在协同创作中懂得责任与包容,在接纳手作“瑕疵”时领悟劳动的真实与美好,劳动便成为了连接知识与生活、个人与集体的桥梁。

作者简介:吴欢,武汉市蔡甸区奓山中心小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参与编写湖北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与技术》。

来源:武汉教育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