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4年,也是在春天,在山西省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入伍新兵欢送会上,一名19岁的青年作为代表发言。他即兴说了一段快板:“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钟 桦
张连印在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的苗木基地自学苗木知识。 新华社发
春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温暖的春风,吹动树木新生的枝叶,酝酿着又一片浓荫。
1964年,也是在春天,在山西省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入伍新兵欢送会上,一名19岁的青年作为代表发言。他即兴说了一段快板:“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党叫干啥就干啥。”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从士兵到将军,他把青春热血奉献给国防。卸甲归家,他换上农装,又投身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倾尽所有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公。2021年10月,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他,就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
“我是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长大的,没有当年乡亲们的关照,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张连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无论职位有多高、贡献有多大,党和人民的恩情永远报答不完。1945年1月,张连印出生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他自幼家境贫寒,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乡亲们把自家舍不得吃的馍馍、没穿过几次的衣服悄悄送到他的土屋。入伍离开家乡时,他戴上大红花、骑上枣红马,全村人敲锣打鼓欢送,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到部队后,他心里仿佛有一团燃烧的火、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入伍第二年,他入党了。后来的军旅岁月里,从排长到省军区副司令员,始终兢兢业业,在每一个岗位都留下坚实的足迹。
2003年,张连印退休了,他面对军旗敬了最后一个军礼。脱下军装,他陷入沉思:我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什么?想起黄沙肆虐的张家场,还有哺育他长大的乡亲们,他下定决心,掏出所有的积蓄,在这片荒山种树,彻底改变家乡面貌。那年10月,他和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住进低矮的平房。他觉得自己虽然退休了,但党员身份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一辈子的义务。
张家场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很低。第一年,张连印买了1万棵樟子松苗,第二年都没有成活;再栽,6000棵树苗又“全军覆没”。他伤心不已,但不甘心认输。他查阅资料,自学专业知识,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到林场学习……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种植方法,他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床,背着树苗和工人们一起上山,中午在山上吃泡面,直到天黑才下山。通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将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张连印对自己和家人很“抠门”。3个子女结婚,都没办婚礼。在家乡种树这些年,他最常吃的是白菜豆腐,常年穿着一身旧迷彩。在2011年的一次体检中,张连印被查出肺癌,2014年又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他除了在北京做手术,患病十几年很少离开左云。接受治疗期间,他每两个月坐火车去石家庄复查一次,每次都是匆匆赶回,从不让人接送。他的日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些点滴小事: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抠门”的张连印对植树造林和乡亲们特别慷慨。从2003年到2024年离世,他的退休金几乎全部投入到植树造林中。20多年间,他带领乡亲们绿化荒山2万余亩,植树200万余株。有人给他算过一笔账,这些年植树造林的总价高昂,他却不要林权地权,无偿交公。逢年过节,他走访村里的困难户和80岁以上的老人,送生活用品、发慰问金。他还多次向左云县社会福利院捐款,为孤儿购买衣物……
刚查出肺癌那年,张连印想让儿子张晓斌“接班”,但考虑到儿子的工作一直没张口。后来当医生告知张晓斌,父亲可能只剩一两年时间了,这让张晓斌悲伤不已。
“父亲的选择,让我领悟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金钱名利。我要学习他的精神,传承他的事业,也尽自己一份孝心。”2015年,42岁、任正团职8年的张晓斌本有机会提拔晋升,却选择离开部队回村跟着父亲种树。有人问张连印:“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关系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好家风是精神传承,也是力量支持。
信仰如炬,白首植松柏;初心如磐,青山写忠诚。张连印不顾疾病缠身,战风沙、斗严寒,以苦为乐,在暮年种出一片密林。林中清风徐徐,带着馨香吹向世人。
来源:中国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