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术领域在国内迅速发展。那么,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它的特征是什么,如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它面临哪些困难?只有认真研究回答这些问题,才能推动把区域国别研究引向深入。
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术领域在国内迅速发展。那么,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它的特征是什么,如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它面临哪些困难?只有认真研究回答这些问题,才能推动把区域国别研究引向深入。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区域国别研究
西方的区域国别研究可追溯到18、19世纪。当时,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以及对异域文化的好奇,西方学者开始了解和研究殖民地的文化、社会等,从而产生出“东方学”“埃及学”这一类新的学术领域,这也是最早的区域国别研究。不过,那时的研究以文化、语言、典籍等为主,与后来的区域国别研究不完全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变化很快,出现了一大批新独立国家。为了解这些国家、维护西方的利益和影响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非西方国家进行全面研究,从而催生了现在意义上的区域国别研究。继美国之后,欧洲一些国家也对区域国别展开系统研究;稍晚,日本、韩国等也进入这个领域,区域国别研究逐渐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研究领域。
区域国别研究的任务和目标,是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做全面研究了解,为政府制定政策、民间交流提供学术支撑。它的第一个特征是地域性,即有明确的地理范围,以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国家为研究对象,积累对这些地区、国家的认知。第二个特征是全面性,区域国别研究试图对具体地区和国家做全方位研究,通过研究整理出完整的知识谱系,构建整体认知。由此产生第三个特征,即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其研究范围涉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民俗、军事、外交、语言、宗教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合作研究才能进行。第四个特征是它的在地性和经验性,研究者必须在对象国或对象地区生活和工作一定的时间,从中获取第一手知识,为此就需要掌握对象国或对象地区的语言,仅仅依靠一些国际通用语言,比如英语,是无法对非英语国家做第一手研究的。
图为近年来我国出版的一些区域国别研究刊物与专著。 张琳/摄
有人将区域国别研究理解为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研究,这是误解,也是不理解。
区域国别研究的范围更大,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是多面的,非常复杂,所以任何学科都无法单独将区域国别研究纳入它的范畴。只有多学科合作互动、共同努力,才能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情况摸深、摸透。因此,区域国别研究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交叉性,它是一个交叉学科。比如,美国研究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中之重,除了研究美国政党、国会、选举等议题外,美国的经济不平等、右翼保守主义、人口结构变化、科技产业等问题都值得关注。学者还需要走出书斋,广泛接触美国的政治活动家、产业组织、媒体、智库等,了解美国的真实情况。相关研究要有机贯穿美国历史与现实,持续拓展深度和广度,以更多高质量、原创性成果,为党和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二、深刻认识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的紧迫性
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出于开展外交工作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会议。会后,中央外事小组等起草了《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之后,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在高校建立,包括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南京大学近现代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等,但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翻译资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几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如西欧所、美国所、亚太所等,并创设一批专业学术刊物。许多高校也设立相关研究机构,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一时呈雨后春笋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需求日益凸显,国家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思路日益清晰、重视程度逐步提高。2011年教育部启动区域国别研究专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经过多年建设,教育部设立的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基本上做到了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国家其他部委、高校也分别建立了一批相关研究机构,区域国别研究已不再是学者们的个人兴趣,而是向建制化、专门化方向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和强烈的现实需求分不开的。
比如,改革开放后许多企业走向海外,开拓了广泛的国际业务,但碰到的困难,主要不是技术方面的,而是对驻在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不了解,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碰到了问题、但不知道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套用国内的解决方式往往会碰壁,而寻找国外的解决方案,又必须对那个国家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企业界特别希望学术界能提供支持,而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恰恰是区域国别研究。
不仅企业有强烈需求,文化、外交、民间交往、科学研究等,也都需要对国外背景有深刻了解。新时代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持续扩大;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国际格局变化很快,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快速演变。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精准制定国际战略,有力推进对外工作。
也许有人问:我国目前多个学科都在研究外国问题,为什么还需要区域国别研究?其特殊之处在哪里?我国确有多个学科涉及外国问题研究,但各自从本学科角度出发,关注的是本学科问题,而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问题;这些研究分散在多个学科,彼此间很难贯通,无法整合成完整的知识谱系,难以形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息式理解。区域国别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依靠多个学科参与,共同聚焦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相互配合、彼此融合,形成任何一个单独学科都无法形成的知识谱系——这就是交叉学科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统合多学科研究的学术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区域国别研究。
三、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提高区域国别研究水平
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的,当时恰逢西方的学科分化步入巅峰,受其影响,“学科”意识深深扎根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新中国成立后,又受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教育界进一步加强了学科意识。20世纪70年代,为规范招生、便于学业和学籍管理,我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学科目录,把所有的人才培养都纳入同一个学科体系。
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理、工、医、农等部门固守某一学科已经很困难了,所以在这些部门,学科交叉就成了不得不为之的事,并且迅速发展。为解决严格的学科划分与强烈的交叉需求之间的矛盾,部分学校开始设置“交叉学科”,使得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可能进行。不过文科的交叉意识迄今仍不强,各学科自守边界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破解。
区域国别研究已经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要求,而人才的短缺是最大的短缺,没有人什么也做不了。因此,发展区域国别研究,应从人才培养这个根上着手。我国的人才培养是在学科制框架内进行的,没有学科支撑,就无法培养人。区域国别研究需要的人才比较特殊,他们既要有广博的地区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必须同时具备3种能力:专业能力、地区认知能力和当地语言能力,这种人才只能通过特殊培养才能出现。国家现有学科目录上的任何学科都无法单独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区域国别研究建设成一个跨学科的学科。
2020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以解决我国现有学科体系中学科界限严格、互不相通的问题。这个办法一方面保留了现有制度体系的延续性,不会造成脱节混乱;另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它的缺陷,为“交叉”发放通行证。对区域国别研究而言这是个契机:区域国别研究本来就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不仅文文交叉,而且文理交叉,将其列入“交叉学科”门类,就让区域国别研究的落地发展、提升研究水平有了制度性保障。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