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这篇千古奇文,仅仅286字,却说透茶道精髓,值得反复阅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23:35 1

摘要: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圣”,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相传他是一个弃婴,在唐朝开元年间被一位禅师在河边发现。那时,一群大雁用羽毛覆盖着他,似乎在为他取暖。禅师心生怜悯,便将他带回寺中抚养。

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圣”,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相传他是一个弃婴,在唐朝开元年间被一位禅师在河边发现。那时,一群大雁用羽毛覆盖着他,似乎在为他取暖。禅师心生怜悯,便将他带回寺中抚养。

因为不知其父母姓氏,禅师便依据《易经》为他占卜,得到了“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的卦辞,于是为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这个名字仿佛预示了他未来的人生轨迹,如鸿雁一般,虽然起点卑微,却终将凭借自己的才华翱翔于广阔的天地之间。

在寺院中长大的陆羽,聪颖好学,但他对佛法经文的兴趣,远不如对儒家经典和自然万物的热爱。寺院的生活虽然安定,却无法束缚他那颗向往自由和广阔世界的心。后来,他得到了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资助他潜心向学,这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陆羽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和见闻,都倾注到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的写作之中。而我们所谈论的《茶之源》,正是这部鸿篇巨著的开篇之作,它用最质朴的语言,为世人揭开了茶的神秘面纱。

《茶之源》的开篇,陆羽便以一种充满敬意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茶这种植物。他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个“嘉”字,便道尽了茶在他心中的美好地位。

他描述茶树,可以从一尺、二尺高的小灌木,生长到数十尺的大树。在巴山峡川一带,甚至有需要两人才能合抱的古老茶树。要采摘这样的茶树的叶子,需要先将它砍伐下来。

接着,陆羽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茶树的形态。他说茶树的样貌像瓜芦,叶子像栀子花叶,花朵像白色的蔷薇,果实像栟榈,果蒂像丁香,而根系则像胡桃树的根。他将一种我们或许不熟悉的植物,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花果联系起来,让我们能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茶树的形象。

在介绍了茶树的形态之后,陆羽接着探讨了“茶”这个字的由来和它的不同名称。他说,茶的汉字,其构成有时从“草”字头,写作“荼”;有时从“木”字旁,写作“㯓”;有时则是草与木并存。

起初,人们可能认为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后来又发现它其实是木本,这种认识上的深化,也体现在了文字的细微变化之中。

更有趣的是,陆羽列举了茶的五个不同名称:“一曰茶,二曰(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这五个名字,每一个背后都可能蕴含着一段历史,或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们对茶的称呼习惯。

例如,“槚”可能指的是苦茶;“蔎”是蜀地西南一带对茶的称呼,带有香草的意味;而“茗”和“荈”,则可能与茶叶采摘的早晚有关,晚采的或比较粗老的叶子被称为“茗”或“荈”。

《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字是人为了认识世界而创造的符号,但任何一个名字都无法完全概括事物的全部本质。

茶的多种名称,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不同的名字,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茶的某一个侧面。有的强调其味苦,有的突出其香气,有的则区分其品级。这些名字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茶的认知图景。

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生长出最好的茶?陆羽在《茶之源》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将茶树的生长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茶,生长在“烂石”之中;中等的,生长在“砾壤”之上;而下等的,才生长在“黄土”里。这个结论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烂石”,即风化的岩石土壤,这种土壤通常矿物质丰富,而且排水性极好。茶树的根系不喜欢被水浸泡,烂石地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砾壤,即充满小石子的沙质土壤,其特性与烂石地相似,只是略逊一筹。

黄土虽然肥沃,但容易板结,透气性和排水性较差,因此生长出的茶叶品质也相对普通。

除了土壤,陆羽还指出了其他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

人工种植的茶园,总是不如野生的好;生长在向阳山坡的,又胜过树林里的。从茶叶的形态上看,叶片颜色偏紫的为上品,绿色的次之;形如竹笋的新梢最好,刚刚展开的嫩芽稍次;叶片卷曲的为上,舒展开的则再次之。

他特别强调,生长在朝北的山坡或阴暗山谷里的茶,是不能采摘饮用的。因为那些地方阴气凝滞,茶叶的性质也会变得寒滞,喝了容易生病。这一系列论述,都指向了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顺应自然。

最好的茶,不是人力精心呵护的结果,而是在最接近自然、甚至有些严苛的环境中,凭借自身生命力顽强生长出来的。它沐浴着充足的阳光,根植于坚硬的岩石,汲取着天地的精华。

精行俭德

茶,究竟是为何而用?陆羽给出的答案,超越了简单的解渴和品饮,而上升到了精神与道德的层面。他明确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为茶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格理想。

“精行”,指的是行为专一,心无旁骛,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这让人想起古代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之所以能将刀用了十九年还锋利如新,正是因为他解牛时心神凝聚,顺应牛的自然肌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品茶亦是如此,需要专心致志,方能体会其中的微妙滋味。

“俭德”,则是指崇尚节俭,朴素自持的品德。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备受推崇。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季文子,身为上卿,家中妻妾却不穿丝绸,马匹不喂粮食,生活极其俭朴。有人劝他稍稍讲究一些排场,他却严肃地回答,看到还有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自己怎能心安理得地追求奢华。

陆羽认为,茶的清苦、回甘,其性寒凉,正与这种精行俭德的人格相契合。当一个人感到燥热、烦渴、头脑昏沉、四肢乏力时,喝上四五口茶,那种清爽的感觉,足以和传说中的醍醐、甘露相媲美。

茶,在此刻成为了一种精神的洗涤剂,它能涤除烦忧,让人回归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然而,陆羽也清醒地指出了茶的另一面。如果采摘不合时宜,制作不够精良,或者混入了其他的杂草,那么饮用这样的茶,反而会损害健康。

这就如同人参一样,产地上乘的才是良药,产地不对,则毫无功效。他用这个比喻警示世人,对待茶,必须心存敬畏,遵循法度。

只有以“精行”的态度去采制,以“俭德”的心境去品饮,才能真正领略到茶的妙处,否则,再好的东西也可能变成有害之物。

在陆羽之前,人们也饮茶,但大多是将其作为一种解渴的饮料,或是一种药材。是陆羽,第一次系统地将与茶相关的所有知识整理成文,并为其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哲思。他所创立的一整套关于识茶、制茶、烹茶、品茶的理论和规范,为“茶道”的形成开辟了源头

从此,饮茶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俗事,更成为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雅事。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