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昊宇:美日“坚毅之龙”剑指台海,“堤丰”落地隐含多重风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23:10 1

摘要:日前,美日联合实战演习“坚毅之龙”(Resolute Dragon)在日本举行,这场演习覆盖北海道、东京、九州、冲绳8地,集结约1.9万人,不仅创下规模纪录。

文|项昊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

日前,美日联合实战演习“坚毅之龙”(Resolute Dragon)在日本举行,这场演习覆盖北海道、东京、九州、冲绳8地,集结约1.9万人,不仅创下规模纪录。

更通过一系列尖端武器的首次部署和实战化科目设置,毫不掩饰地将其剑锋指向中国。

其中,中程导弹系统“堤丰”(Typhon)首度部署日本,更是拉开了亚太地区新一轮战略对抗的危险序幕。

一.规模空前,新型装备悉数登场

此次“坚毅之龙”演习的核心,是围绕所谓“离岛防卫”展开的高度实战化协同作战。从兵力构成看,日方投入约1.4万人,美军约5000人,总规模较往年显著提升,显示出双方整合力度的空前加强。

演习地点覆盖从北到南纵贯日本列岛的8个道县,尤其将重心置于九州、冲绳等直接面向台海和东海的敏感区域。

演习的“实战”色彩体现在装备部署的进攻性与场景设置的针对性上。

在距离台湾仅百余公里的石垣岛,美军首次部署了“NMESIS”岸对舰导弹系统与“MADIS”综合防空系统。

前者以其高度机动性,可对周边数百公里内的海上目标构成致命威胁;后者则能有效应对无人机等低空突防目标。

二者结合,意图在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上构建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火力堡垒。与此同时,美军“突击战斗艇”与日本海上自卫队“特别机动船”等特种作战舰艇提前进驻,其任务显然是配合陆上火力,演练对关键水道的封锁与特种部队的快速渗透。

在九州鹿儿岛,美日合计11架V-22“鱼鹰”运输机高强度演练跨区兵力投送,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德之岛的演练模式。

美军首次动用半潜式无人艇在该岛的民用渔港进行物资运输,并在民用场地上起降直升机。

这种“平战一体、军民混用”的模糊策略,暴露了美日意图在战时将民用设施全面军事化,将整个岛屿变为不沉航母与后勤枢纽的险恶用心。

整场演习,从装备到科目,无一不是在模拟一场大规模、高强度的“离岛介入”冲突,其假想敌不言而喻。

二.“堤丰”落地,打破东亚战略平衡

如果说“NMESIS”等战术武器的部署只是为潜在冲突预演,那么中程导弹系统“堤丰”在山口县岩国基地的亮相,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安全稳定带来的冲击将是根本性的。

“堤丰”系统是美国在2019年退出《中导条约》后,谋求复活陆基中程导弹能力复活的直接产物。

该条约曾是维持美苏冷战乃至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支柱,禁止双方部署射程介于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美国“退约”就是为了挣脱束缚,在欧洲和亚太两个方向重新部署针对中俄的陆基精确打击火力,“堤丰”系统正是这一战略图谋的执行工具。

“堤丰”的核心是一个“全能发射器”,能够兼容两种致命的导弹:

一是射程可达25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这是美军数十年来对外军事干预的“开路先锋”,以高精度、超低空突防和强大的毁伤能力著称;

二是“标准-6”(SM-6)多功能导弹,该导弹不仅具备强大的防空反导能力,其最新型号更被赋予了打击水面舰艇和地面目标的能力,射程可达400-500公里。

这意味着,一部部署在岩国基地的“堤丰”系统,就让美国陆军获得了此前只有海军和空军才具备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它的战略作用和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具备直接的战略威慑与打击能力。部署于日本西部的“堤丰”,其“战斧”导弹的打击范围可轻易覆盖中国东部沿海的绝大部分重要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军事目标。

这使得美国在中国家门口拥有了除海空平台之外的全新打击选项,极大增强了其对华进行军事讹诈的潜在能力。同时,“标准-6”导弹则使其成为一个高效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节点,能有效威胁中国海军在东海、黄海甚至台海周边的行动自由。

第二,能够改变战争形态与成本。相比于航母战斗群或战略轰炸机等高价值、高风险的海空平台,“堤丰”系统部署在陆地上,更为隐蔽、生存性更强,且使用成本相对较低。

美军试图通过广布“堤丰”这类系统,在第一岛链上构建一个“分布式、低成本、高威胁”的陆基导弹网络,意图在冲突爆发时,以较低的代价瘫痪对手的战略目标,并与海空军形成“多域协同”的饱和式打击。

第三,可能触发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美国东亚部署如此具有进攻性的中程导弹,严重破坏了地区现有的战略平衡,迫使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必须采取反制措施。

无论是发展更先进的防御系统,还是部署同等级别的反击力量,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地区军备竞赛的螺旋式升级。

美国此举,是将整个亚太地区置于“导弹对峙”的火药桶之上,大大地增加了误判和冲突的风险。可以说,“堤丰”的落地,是美国试图将日本“乌克兰化”,将其彻底绑上美国战车的危险一步。

三.危险的嬗变,美日同盟的实战化绑定

“坚毅之龙”演习与“堤丰”系统的部署,折射出美日同盟正在加快实战化的战争动员准备。

首先,美日同盟正从“专守防卫”向“主动进攻”加速蜕变。长期以来,日本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原则是其军事发展的紧箍咒,然而,无论是“NMESIS”的对海打击,还是“堤丰”的远程对陆攻击,都已远远超出了“防卫”的范畴,是赤裸裸的进攻性部署。

这表明,在日本政府的纵容与配合下,日本正在沦为美国对华军事遏制的前沿基地和火力平台,其自身也正在从一个“盾”的角色,向美国指挥下的“矛”的角色转变。

其次,美国正借演习之名,加紧构建针对中国的“一体化威慑”闭环。

从北海道到冲绳的全域覆盖,从陆基导弹、濒海战斗艇到“鱼鹰”运输机的跨军种联动,美日正试图构建一个“陆-海-空-天-网”五位一体的联合作战体系。

这个体系的目标,就是在战时能够对中国实施“无缝衔接”的侦察、锁定、打击和评估,形成一个高效的“杀伤链”。

此次演习,正是对这个“杀伤链”各个环节的测试与磨合,其最终目的,是削弱中国的战略反击能力,确保美国在潜在的地区冲突中占据优势。

再次,演习的核心意图直指台海,企图以武力干涉中国内政。演习地点选择在靠近台湾的南西诸岛,演练科目聚焦于“离岛攻防”和“快速介入”,其浓厚的“介入台海”色彩昭然若揭。

结语:

美日试图通过展示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一方面向“台独”势力发送错误的支持信号,助长其嚣张气焰;另一方面则企图威慑中国大陆,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这种玩火行径,严重违背了美日在一个中国问题上所做的政治承诺,粗暴干涉了中国内政,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挑衅。

“坚毅之龙”绝非一次常规的联合演习,而是美国“印太战略”全面转向大国战略对抗的集中体现,是美日军事一体化迈向实战化的危险一步。

特别是未来“堤丰”系统如在亚太实现常态化部署,就将打开“潘多拉磨合”,不仅会打破亚太战略稳定,还可能将整个地区拖入军备竞赛的深渊。

来源:刘庆彬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