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核心内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19:17 1

摘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陈曙光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把价值观念与价值实现形式相对区分开来,超越了西方将二者混为一谈的认知误区。深刻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把握其核心内涵。第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普遍交往的价值遵循。全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全人类共同价值、实体经济、科技伦理、人工智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陈曙光:深刻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核心内涵】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陈曙光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把价值观念与价值实现形式相对区分开来,超越了西方将二者混为一谈的认知误区。深刻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把握其核心内涵。第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普遍交往的价值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全人类的共同实践活动,从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中抽象出来、为满足全人类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价值共识。这种共识致力于“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致力于凝聚不同民主形式、不同信仰追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区人民的价值公约数,从而为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提供价值遵循。第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民主与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第三,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价值基础。“共同价值”是全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底座和压舱石。我们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

【黄群慧: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一方面,要抓好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这个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用好创新这个实体产业发展的制胜法宝,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视优化产业组织。另一方面,要处理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全面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需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持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水平。

摘编自《经济日报》

【陈伟宏:科技伦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导航仪”】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伟宏指出,人工智能发展中技术红利与伦理风险并存。科技伦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导航仪”,能够为其研发、应用和治理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引和价值约束,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福祉,防止人工智能失控或偏离道德轨道,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福祉的协同共进。科技伦理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尊重人类的尊严、保障人类的自由和权利,避免技术异化为压迫工具。以科技伦理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治理的作用在于,通过制定“预防性伦理原则”,在设计阶段预判风险,例如对自动驾驶制定伦理决策指引、限制深度伪造技术的使用等。科技伦理强调透明性、可问责性等原则,要求人工智能系统公开决策逻辑,明确开发者的伦理和法律责任边界,以此赢得公众的信任。科技伦理通过倡导公平、包容和民主参与等价值理念,防止技术成为少数群体或组织的利益工具。科技伦理通过前瞻性讨论,诸如“人工智能是否应具备道德主体地位”等难题,为未来立法和政策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摘编自《光明日报》

【肖晞:人工智能冲击国家安全】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教授肖晞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标志性成果,以高速性、通用性、智能性和交互性的颠覆性特点,对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当前,权力博弈从战略决策到军事竞争,从经济发展到话语权建设都有人工智能的介入。军事装备日益精确化、智能化、无人化、远程化发展,战争形态日益向信息战、舆论战、认知战与军事行动相互交织的复杂趋势演变。人工智能技术对认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作用于舆论和宣传层面,进而逐渐影响人们的思维。在讨论与传播过程中,信息造假情况成为一种常态,这既给公众接受和筛选信息带来困境,也影响政府部门获取民意的准确性。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两方面。社会生产力飙升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成为必然趋势,生产关系、政策法律的适配性滞后导致社会问题加剧。在国家间关系中,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变革促使产业回流,加剧经济逆全球化的趋势,进而加剧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差异。国际层面,人工智能技术扩散也增加了跨国犯罪和反恐行动的难度。技术获取门槛的降低、数字资源的快速流动,促使非法组织制造高隐秘性、大范围的犯罪活动。在极大推动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主体性和工具性作用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冲击也是多元复杂的。因此,需要以系统的思维构建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以应对时代变局下的技术变革。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