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乙肝的人发生了关系,真的会被传染吗?真正的传播途径是这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6 21:44 1

摘要: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肝脏健康的病毒性疾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肝脏健康的病毒性疾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全国约有7000万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不少人并不自知自己已经感染。很多人最常见的疑问就是: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了性关系,会被传染吗?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关系”两个字背后,牵涉的不只是性传播风险,更包括生活接触、血液暴露、免疫状态、疫苗接种等一系列影响传染可能性的因素。

乙肝是否传染、怎么传染、怎么预防、怎么治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明确知道的健康常识。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与乙肝患者发生性关系,确实存在传染风险,但并非每一次接触都会感染。

关键在于:接触的方式、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对方的病毒复制状况、你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等因素。

性传播作为乙肝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尤其是在成年人中占据重要比例。病毒可以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血液传播给未感染者。

如果性行为过程中没有采取安全措施,尤其是无保护性行为,感染的风险就大大增加。

根据《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乙肝病毒性传播的几率在未接种疫苗的配偶中约为30%-40%。

但如果你已经完成了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并产生了足够的保护性抗体(即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即使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性接触,感染的风险几乎为零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烈建议所有没有乙肝免疫的人都尽早接种疫苗的原因。

乙肝不是靠唾液、握手、共用餐具、拥抱传播的疾病。

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乙肝的真实传播方式,对身边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产生歧视和误解,甚至导致家庭关系破裂、就业困难,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伤害与社会不公。

乙肝病毒的核心危害在于它对肝脏的长期破坏。如果乙肝病毒持续在体内复制,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肝癌约40万人,其中超过80%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

治疗乙肝,目前主要采用西药抗病毒治疗。常见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长期服用可以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减少肝脏损伤,延缓疾病进展。

不过,乙肝的治疗并不等于“治愈”,而是“临床控制”。目前尚无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即便病毒被抑制到检测不到,它依然可能潜伏在肝细胞中。

所以,乙肝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甲胎蛋白(AFP)、肝脏影像检查,密切监控病情变化。

在中医理论中,乙肝属于“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中医治疗乙肝多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疏肝理气、养肝护肝为主。

中药组合如茵陈蒿汤、柴胡疏肝散、五味子、丹参、黄芪、板蓝根等,在改善肝功能、减轻症状方面有一定帮助,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不可自行滥用中药。

在日常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活质量完全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关键在于坚持治疗、规律作息、科学饮食、避免酒精、慎用药物、避免高脂高糖饮食。

特别要注意肝脏的“静养”,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熬夜,都是潜在的肝脏负担。

对于非感染者来说,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疫苗之一,保护率超过90%。

国家已经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婴儿出生24小时内必须接种第一针,后续完成全程三针程序。成年人若未接种,仍可通过检查乙肝五项来判断是否需要补种。

如果你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了性关系,建议尽快前往医院进行乙肝五项检测,了解自己是否已经感染或是否具备免疫力。

在接触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开始补种疫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也有一些人担心接吻会不会传播乙肝。事实上,乙肝病毒在唾液中的含量极低,且唾液中含有抗病毒物质,正常接吻不会传播乙肝。但如果双方口腔有破损、溃疡,则存在极低风险。

乙肝并不可怕,它不是“洪水猛兽”,只要你了解它、认识它、尊重科学,该防的防,该治的治,它就无法对你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

但无知才可怕,误解才可怕,歧视更是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请记住以下几点:

乙肝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

一旦感染应及时科学治疗,避免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尊重乙肝患者,消除歧视,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最后,给每一位关心健康的读者一些温馨叮咛:关爱自己的身体,定期体检;保护肝脏,不暴饮暴食;接种疫苗,远离病毒;尊重他人,理性看待疾病。

你不需要成为医生,但你必须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刘晓芳,李群.乙型肝炎病毒性传播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10):621-625.

[2]陈颖,王海燕.我国乙型肝炎防控进展与策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01):8-12.

[3]王强,刘建平.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4,29(03):311-31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