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素来以“日更狂魔”著称的科技圈顶流,在沉寂了9天后,仅用短短五个字就炸开了热搜——“感谢大家支持”。
小米终于迎来好消息
昨天下午,雷军的微博突然更新了。
这位素来以“日更狂魔”著称的科技圈顶流,在沉寂了9天后,仅用短短五个字就炸开了热搜——“感谢大家支持”。
图源:微博
评论区的米粉们瞬间沸腾了:那个熟悉的小米,带着“第一”杀回来了!
原来,供应链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3月中国手机市场新机激活量排行榜上,小米以324.37万台、17.98%的市场份额登顶,华为以322.96万台紧随其后。
细看数据,小米与华为的差距仅有1.41万台,几乎贴身肉搏,这0.08%的微弱差距,硬生生让小米在“华米OV果”的混战中抢下了冠军奖杯。
但无论如何,这是小米自2023年冲击高端市场以来,首次在国内单月激活量榜单上摘得桂冠,意义非凡。
更狠的是,整个3月只有小米和华为两家实现正增长,其他品牌全线下滑,连苹果都跌了9.86%。
这个“第一”对于小米和雷军来说太重要了。
要知道,就在九天前,小米和雷军还因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陷入舆论风暴。
4月1日他发文哀悼三位遇难女孩并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时,评论区充斥着质疑声,甚至有人预言“小米要凉”。
但谁也没想到,沉默九天的雷军,会带着一张激活量榜单杀了个回马枪。
雷军发声后,小米高管们的庆祝接踵而至。
卢伟冰表示:“中国手机市场3月,小米份额登顶,唯二正增长品牌!”
图源:微博
王化的一句“一般一般,世界第三”透着一股凡尔赛;CMO许斐则是直接点出“份额、激活量双登顶”。
其实,小米能拿下全国第一,小米15系列堪称最大功臣。
公开数据显示,小米15系列是2024年10月发布,目前有小米15、小米15 Pro、小米15 Ultra三款机型。截至2025年4月6日,小米15系列销量已突破393万,位居国产手机销量第一。
不过,华为的Mate70系列同样凶猛,两家在4000-5000元价位段贴身肉搏,市场份额差距不到0.5%。
这场对决像极了武林高手的巅峰对决:小米15 Ultra的1英寸大底镜头刚秀完“夜景屠榜”,华为的卫星通信技术转头就上了热搜。
但最终,小米硬是靠着一股“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狠劲,在3月最后一周反超了1.4万台。
不过,小米的胜利并非高枕无忧。
华为以322.96万台的激活量紧随其后,且同比增长率(19.87%)甚至略高于小米。
麒麟芯片在产能恢复后,华为的中端机型也迅速占领了市场空缺,而Pura 70系列的预售火爆,更预示着下一轮交锋的激烈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似乎正在向一个“综合型”企业转型。
4月6日小米15周年庆当天,雷军那句“这只是开始”的flag还挂在热搜上。
图源:微博
当时网友调侃“雷总又要连夜说服高管”,没想到十天后,这位“劳模CEO”真把说服变成了实绩。
翻翻小米的2024年报,全年营收3659亿、净利润272亿的数据本就亮眼,如今手机业务再添一把火。
难怪供应链传出消息,小米已将2025年出货量目标调高到1.8亿部,剑指2亿大关。
不过,雷军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就在上个月,他刚宣布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从30万提升到35万台,北京工厂的机器昼夜不停,订单排期已到年底。
有人算过账,如果手机+汽车双线告捷,小米今年营收可能突破5000亿。
更绝的是,3月底的中关村论坛上,雷军抛出“十年硬核科技引领者”的豪言,当场宣布今年研发投入再加码到300亿。
这手笔,分明是要在AI大模型、智能制造领域再造一个新小米。
当然,最让人感慨的,还是时间的力量。
十五年前,雷军带着初创团队在保福寺桥边喝粥时,没人相信这家公司能活过三年;四年前被美国列入NDAA清单时,连内部都有人动摇。
图源:微博@神得强Steven
但眼下,经历过两年负增长的小米,硬是靠着“每年提高1%市占率”的笨功夫,把国产高端机的天花板捅了个窟窿。
现在回头看4月1日那条致哀微博,竟品出些悲壮意味——造车路上摔过跟头,做手机又何尝不是九死一生?
如今的手机江湖早已换了天地。
OV忙着收缩战线,苹果创新乏力,唯有华米两家越战越勇。
3月这场激活量大战,表面看是数字游戏,实则藏着国产供应链的暗战。
小米15系列用上国产率超75%的澎湃T3芯片,华为Mate70搭载纯血版鸿蒙,连摄像头模组都开始“去日韩化”。
图源:华为
然而,这场暗战没有输家,因为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在改写“中国制造”的叙事逻辑。
当然,质疑声从未消失。
有人翻出小米汽车62亿的亏损账单,担心手机赚的钱填不上造车的坑;也有人盯着17.98%的份额冷笑:“第一?不过是矮子里拔将军”。
但雷军应该早就习惯了这种剧情吧?
这十五年来,从“饥饿营销”到“性价比原罪”,哪次破圈没挨过板砖?
所以这次他连PPT都懒得做,直接甩数据:高端机占比23.3%、4000元档市占率24.3%。
此刻的小米,像极了冲刺马拉松的选手:手机业务喘着粗气领跑,汽车业务咬着牙紧跟,AI和智能制造还在热身阶段。
但围观者已嗅到变化,当雷军不再日更微博,当高管们庆祝文案越来越像战报,这家公司显然进入了新阶段。
从前那个靠“发烧友”人设走江湖的少年,正在蜕变成全副武装的战士。
至于未来?或许正如雷军所说:“这才是开始。”
毕竟,造车生死战刚开局,AI大模型方兴未艾,而手机战场永远会有下一场三月。
来源:电商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