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吃葡萄就得肠炎,是因为葡萄不卫生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22:06 1

摘要:笔者是儿科临床医生,最近遇到一位患者2025年6月份发热、腹泻入院,诊断为“细菌性肠炎”,病史中腹泻前进食过葡萄,9月初患儿又一次发热、腹泻,大便常规再次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又得了“细菌性肠炎”,而且这一次同样是吃了葡萄以后就发病 ,因此家长高度怀疑是不是因为

笔者是儿科临床医生,最近遇到一位患者2025年6月份发热、腹泻入院,诊断为“细菌性肠炎”,病史中腹泻前进食过葡萄,9月初患儿又一次发热、腹泻,大便常规再次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又得了“细菌性肠炎”,而且这一次同样是吃了葡萄以后就发病 ,因此家长高度怀疑是不是因为现在的葡萄不卫生,其实孩子吃葡萄后肠炎,主要原因不是葡萄有有毒,而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葡萄本身的特性:容易藏匿细菌

· 结构复杂: 葡萄是一串一串生长的,果粒之间紧密簇拥,形成了很多难以清洗的“卫生死角”。

· 果皮薄嫩: 葡萄皮很薄,在生长、运输和售卖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微小的破损。这些破口就成为细菌入侵和滋生的完美温床。

· 糖分含量高: 葡萄含有丰富的糖分,如果表面有残留的水分,就会形成一个高糖的湿润环境,这非常有利于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快速大量繁殖。

2. 种植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 肥料污染: 葡萄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动物粪便作为肥料。如果肥料没有经过充分发酵腐熟,或者灌溉水被污染,就可能使葡萄表面沾染上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诺如病毒等。

· 采摘和运输: 从果园到市场,葡萄经过多人之手,如果操作人员卫生习惯不佳,也可能造成交叉污染。

3. 儿童的生理特点:抵抗力较弱

· 胃酸浓度低: 相比成人,儿童的胃酸分泌较少且酸度较低,这道“化学屏障”不够强大,无法有效杀灭随食物进入的多数细菌。

· 免疫系统不完善: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抵抗能力都比成人弱。同样数量的细菌,成人可能没事,但儿童就足以致病。

· 肠道菌群不稳定: 婴幼儿的肠道正常菌群还在建立阶段,不够稳定,对外来致病菌的抑制能力较差。

儿童肠道粘膜屏障易受损

4. 不正确的处理和食用方式

这是最常见、最直接的原因:

· 清洗不彻底: 很多人只是简单用水冲一下,这根本无法清除缝隙和破损处的细菌和农药残留。用手搓洗又容易把葡萄搓烂。

· 忽略保鲜: 葡萄洗完后,如果没有及时吃完,在室温下放置过久,表面的细菌会成倍增长。

· 厨具交叉污染: 用切过生肉的刀和砧板来处理葡萄,会导致严重的交叉感染。

如何预防?(给家长的实用建议)

1. 有效清洗(最关键的一步!):

· 流水冲洗: 先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整串葡萄几分钟,去除表面的灰尘和大部分杂质。

· 浸泡消毒: 将葡萄放入清水中,加入少量小苏打或面粉,浸泡10-15分钟。小苏打有助于去除农药,面粉水可以吸附表面的脏东西。

· 用剪刀剪: 千万不要用手一把拽下葡萄粒!这样会在蒂部留下一个洞,让脏水进入果肉。应该用剪刀连蒂一起剪下。

· 最后冲洗: 将剪下的葡萄粒再用清水彻底冲洗一遍。

充分清洗

2. 注意卫生习惯:

· 处理水果前后,家长和孩子都要彻底洗手。

· 确保厨具(刀、砧板、盆)的清洁,生熟分开。

3. 妥善保存和食用:

· 洗好的葡萄最好马上吃完。

· 如果需要存放,应沥干水分后放入冰箱冷藏,并尽快食用。

· 不要给孩子吃破损、腐烂的葡萄。

4. 循序渐进地添加:

·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初次添加葡萄时,可以捣成泥状,少量尝试,观察是否有过敏或不适反应。

总结来说, 儿童吃葡萄易得细菌性肠炎,是“细菌污染源(葡萄的特性)”、“传播途径(清洗不当)”和“易感人群(儿童生理特点)”三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家长做好彻底清洁和卫生防护,就能极大地降低风险,让孩子安全地享受葡萄的美味和营养。

来源:江医生在华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