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有毒”、过期5年奶粉继续卖,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有多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21:57 1

摘要:从花生酱污染到毒生菜危机,从婴儿食品到彩色糖果,美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监管困局。

文| 侃球部落

编辑」侃球部落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令人深思:全球最发达国家的3.2亿人每天却在经历一场“化学冒险”。

为何自称拥有世界最先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国家,却频频爆发严重食品安全事件?

从花生酱污染到毒生菜危机,从婴儿食品到彩色糖果,美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监管困局。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始于1906年《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的颁布,这部法律很大程度上受到厄普顿·辛克莱小说《屠场》的影响。

该书揭露了芝加哥肉类加工厂的恶劣卫生条件,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然而,监管体系的转折点出现在1958年,《食品添加剂修正案》引入“公认为安全”概念,允许某些物质无需经过FDA严格审查即可用于食品。

这一概念原本用于传统食品添加剂,却逐渐成为企业规避监管的工具。

到了1960年代,食品工业开始积极介入监管体系,通过资助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形成了一种“自我监管”模式。

这种模式使得监管与被监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为日后的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这种监管体系的先天缺陷,为何能在世界最发达国家存续半个多世纪?答案或许藏在权力分配的迷宫中。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权长期被农业部(USDA)和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分割,形成一种奇特的“双头监管”局面。

农业部负责肉类、家禽和蛋类产品,FDA则负责其他大多数食品。

这种分割导致资源分配严重不均:FDA仅掌握不到20%的食品安全预算,却需要监管80%以上的食品。监管资源与责任的不匹配,使FDA在应对食品安全事件时常显被动。

2018年的“毒生菜事件”完美诠释了这一监管困境。亚利桑那州一家农场的罗马生菜被大肠杆菌污染,导致全国210人感染,5人死亡。

然而,由于该农场同时种植菠菜和生菜,而菠菜归农业部管,生菜归FDA管,两部门在确定检测责任上耗时两周,期间污染生菜已流入全国市场。

当FDA终于进入农场调查时,发现灌溉渠中漂浮着腐烂野猪尸体,工人在无防护措施下使用受污染水源清洗包装生菜。

这种监管分裂不仅导致响应迟缓,也造成了监管盲区。如果监管体系如此分裂,那么谁来确保我们餐桌上食品的安全?答案可能会让你更加忧虑。

在美国现行制度下,食品企业可以自行聘请专家评估新添加剂的安全性,FDA既不需要审查实验数据,也无权质疑结论。

这种“自我认证”机制在食品添加剂领域尤为普遍。以彩虹糖中常见的“红色3号”为例,1990年FDA因其在实验鼠中导致40%的甲状腺肿瘤发生率而禁止其用于口红。

然而,食品制造商辩称“涂在嘴唇上有风险,吞进胃里就安全”,使得这种致癌物继续存在于3000多种儿童零食中,直到2025年1月才被FDA全面禁用。

2017年,一家香料公司推出新配料时,直接聘请CEO表弟经营的实验室评估,72小时就获得安全认证。

当记者质询时,FDA发言人坦言:

“我们连检测报告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相比之下,欧盟要求所有添加剂必须经欧洲食品安全局独立验证,企业需自证无害才能上市。

亚洲多数国家也有独立验证标准或采用欧洲标准,不允许企业自我认证。

为何美国的监管体系如此宽松?谁在背后推动这种对企业极为有利的政策?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屡屡受阻,背后是强大的利益博弈。食品行业每年花费2.4亿美元游说国会,其影响力远超消费者权益组织。

2018年“毒生菜事件”后,国会议员提出加强FDA权力的改革方案,但遭到食品行业强烈反对。

大农场主和食品加工商担心FDA权力扩大会增加合规成本,全力施压阻止改革。

各州政府也成为阻碍改革的力量。农业州担心加强监管会影响本地经济,即使联邦推进改革,州政府反对也使其难以执行。

对许多州议员而言,支持食品企业意味着支持就业和经济增长,食品安全问题被放在次要位置。

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对风险与成本的精密计算。2022年,一家婴儿食品公司使用过期5年奶粉,内部邮件显示高管知情但选择继续销售。

因为召回成本3800万美元,而继续销售只要死亡率不超过0.003%,利润就能覆盖诉讼赔偿。

这种冷血计算在其他行业也有先例。1971年福特平托车案中,福特发现油箱设计缺陷可能导致追尾时爆炸。

但计算得出安装保护装置成本远高于事故赔偿,因此选择不予改进。

在这种环境下,普通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他们是否有足够信息做出明智选择?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美国消费者不得不自学成才。社交媒体上“如何读懂成分表”的视频播放量破亿,人们认真记录各种添加剂的潜在风险。

然而,纽约大学2021年研究显示,90%的美国包装食品含有至少一种欧盟禁用的添加剂。

即使标榜“纯天然”的有机能量棒也检出在法国禁用的纳米级二氧化碳,该物质可穿透血脑屏障。

消费者维权之路同样困难。2016年,消费者发现市售“100%天然果汁”含7种人工香精,集体诉讼四年后和解:每位消费者获得1.25美元优惠券,律师团队却拿走了200万美元。

加州2018年通过65号提案,要求含致癌物产品贴警示标签,但企业将标签设计成彩虹色配笑脸,甚至用极小字体印在反光层上,需用放大镜才能找到,有效规避了警示目的。

在这场不平等的博弈中,普通消费者似乎总是处于劣势。但是,改变的希望是否已经出现?

尽管美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变革的种子已经播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成分,要求更透明的信息和更严格的标准。

社交媒体成为监督的新力量,“配料表侦探”们在各平台揭露食品行业问题,迫使企业做出改变。

一些地方也开始尝试改革,纽约公立学校食堂淘汰人工添加剂后,学生违纪率下降17%,为政策改变提供了积极证据。

消费者组织也在加强行动,推动立法改革和企业责任。2023年,加州成功立法禁用“红色3号”等有害添加剂,为全国性改革提供了示范。

科学家和医学专家也加入呼吁改革的行列,提供证据支持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随着研究不断揭示食品添加剂与健康问题的关联,公众压力正在增加。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之路仍然漫长,但随着公众意识提高和政治意愿增强,变革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这场关乎3.2亿人健康的改革,需要消费者、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负责任的企业共同努力。

在这场食品安全的长跑中,终点或许遥远,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当足够多的人不再接受“化学冒险”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时,真正的变革才有可能到来。

来源:侃球部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