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殷历谱》是他于1945年出版的巨著。他试图通过精密排列甲骨文中的干支纪日、月食记录和祭祀周期,来重构殷商时期的历法系统,从而为商代历史事件提供一份绝对的年表。
董作宾是“甲骨四堂”之一,中国现代甲骨学和殷商史研究的奠基人。
《殷历谱》是他于1945年出版的巨著。他试图通过精密排列甲骨文中的干支纪日、月食记录和祭祀周期,来重构殷商时期的历法系统,从而为商代历史事件提供一份绝对的年表。
在这项研究中,他系统整理了殷墟甲骨中关于商王征伐“人方”的卜辞,排谱系年,并复原了征伐路线。
帝辛征人方与“商”地
帝辛:就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帝辛”是商朝人对他的称呼。
人方:是商代晚期位于东方(今山东淮北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方国(部族),是商王朝的重要边患。商王需要周期性地率军前往征讨。
“征人方”卜辞:在殷墟(特别是YH127坑)出土了大量记载此次军事行动的甲骨。这些卜辞按日期记录了军队的动向、驻扎地、占卜情况等,如同一份军事日记。
过“商”:在排谱的行程中,董作宾发现,帝辛的军队在出征和返回的途中,都有一个关键节点——在名为“商”的地方进行了占卜和停留。
关键论证:董作宾如何将甲骨文中的“商”定为“商丘”?
董作宾的论证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他将分散的甲骨卜辞根据干支日期串联起来,勾勒出一条完整的征伐路线。路线显示,军队从殷都(今安阳)出发,向东南行进,经过“商”地,然后继续向东、向南进入人方区域。
从路线图上看,“商”地位于王畿的东南方向,是通往东方和淮河流域的必经之地。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自古以来,“商丘”就被认为是商族的发祥地和最早的都城。《左传》、《史记》等早期文献均记载商始祖契受封于“商”,此地名后演变为“商丘”。周朝分封的宋国(商族后裔)也建都于此。
地名沿革:董作宾认为,甲骨文中的“商”地,就是后世文献中的“商丘”。这个名字从商代到周代乃至今天,虽有音变(商→宋),但其地理核心一直未变。
因此,他的结论是:帝辛征人方时,大军往返都经过了其祖先的发祥地——商丘,并在此地进行了祭祀或休整。
学术意义与后续发展
开创性:董作宾的这项工作,是首次利用甲骨卜辞的系统排谱来复原商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地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影响深远:他的“商即商丘”的观点被许多学者接受,并成为研究商代历史地理的一个基准点。
后来的学者(如陈梦家、岛邦男、李学勤等)在董作宾的基础上,利用新发现的甲骨材料,对征人方的路线和时间进行了更精细的修订和补充,但“经过商地(商丘)”这一核心结论至今仍为主流观点。
“董作宾在《殷历谱》中通过排比帝辛征人方的甲骨卜辞,发现行军路线中有一个名为‘商’的关键地点。他结合文献记载和地理方位,考证出这个甲骨文中的‘商’地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因此得出了‘帝辛征人方路过商丘’的结论。”
这一研究极大地增强了商丘作为商文明起源地的历史厚重感,也为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例。
来源:商丘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