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4月14号,我在郑州讲解单仁牛商第202届《视播时代·企业全域营销快速增长系统》,我们也叫全域营销系统班。
01
最近遇到一件事情,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4月14号,我在郑州讲解单仁牛商第202届《视播时代·企业全域营销快速增长系统》,我们也叫全域营销系统班。
从2019年开始,我和单仁牛商的老师团队就针对视播时代,研发以短视频直播为主要载体的营销课程,当然,今天已经是第27次改版了。
因为从2019年开始,中国的营销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中国的市场、消费者都在因为年龄、群体、认知、渠道、技术发生着各种微妙的变化,我们第27次改版的核心就是加入了AI的元素。
为什么今天要说这件事?大家往下听就知道了。
每次上课,我都会找机会和学员做深度交流,4月14号中午跟几位同学餐叙的时候,其中一位同学就和我吐槽这几年遇到的巨大挫折。
他在湖南做休闲食品的加工和批发,他们生产了小鱼仔、鸡脚和鹌鹑蛋之类的食品,这也是湖南比较特色的产品。
在两年之前,他们聘请了一家咨询公司给公司发展做指导。
咨询公司让他们只保留小鱼仔产品,其他的产品全部砍掉,包括这家企业刚花了上千万新投资的产品线也被砍掉。
因为听取了咨询公司的意见,这家企业近四亿的业务立马减少了一半,在跟经销商合作的时候,也遇到了巨大的问题。
因为品类太少,他们在经销商业绩贡献中的比例减少,我们都知道,对经销商来说,一旦你的东西没办法给我带来太多的回报,反而在减退,那经销商随时可能改换门庭,谁卖的好,我就去卖谁的。
所以,他们在谈判当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02
一听完这家企业的吐槽,我就猜到咨询公司给他们使用的,一定是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搞不好还是1969年原版。
这家企业的老板也告诉我,是的,就是定位理论。
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是营销战略当中一个非常有含金量的理论,我想每一个营销人多多少少也都知道。
简单来说,它的核心,就是品牌传播需要产品和品类相结合,解决特定对象在特定场景的特定需求。
企业通过“聚焦”特定需求锁定某个品类,再通过连续的传播和坚持不懈的品牌输出,强化在用户心智中的记忆度,最终把品牌和某一个品类实现捆绑,让用户记得并且优先选择。
一旦当用户产生需求的时候,就会循着“需求—品类—品牌”的路径回到企业身边。
对企业来说,如果这个品类本身需求规模足够大,完全可以在这个品类上做长周期的连续投入。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线下品牌商,大量生产某一个市场规模很大的产品,他们就可以把这个产品联系品类,进行连续、高强度的终端用户教育,然后借助于渠道商的合作,在全球做分销,这是企业营销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结构。
但是,营销不只是品牌和传播,还包括市场和销售两个部分。
从企业的具体运营来说,市场的对外传播要聚焦,要简单,要追求产品服务与品类的结合。
因为品类背后就是用户的需求,实质上,市场传播就是要与用户根本的需求相结合,光有品牌,没有品类,用户是不会产生记忆的。因为对他们没有价值。
但是,销售是什么?
是尽可能占领渠道空间,也就说我所说的“市场做减法,销售做加法”。
从品牌自身的投入产出来说,也需要考虑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更多产品的销售,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在信息爆炸和同质化竞争的时代,特劳特和里斯的定位从品牌传播的角度,也就是从市场纬度来说,无疑是有效的。
要想进入用户的心智,让顾客记得,就是要简单、聚焦。
但前提是,这个产品品类必须是一个大规模需求,而且是一个长周期的需求,这样践行起来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但如果换一个场景,假如市场需求没那么大,或者是这个需求不是用户能够感知和需要的强需求。
那么,僵化使用定位理论,企业经营就会遇到巨大的麻烦。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市场传播也好,品牌推广也好,都只是营销的一部分,不是只做好传播就够了,销售的展示和转化也是另一个重要环节,不能统而论之。
03
我研究互联网营销已经20多年了。一直给大家去讲基于互联网的营销策略。
互联网的营销环境和线下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在我的理论当中,我经常讲到一句话:“一公分宽度,一公里深度”,我相信很多老板们都印象深刻。
这个单仁原创的“一公分宽度,一公里深度”的理论,就是把营销中的市场传播和销售的展示成交,完美协同起来。
这个理论包括两个维度:
“产品一公分,需求一公里”,就是同一技术支持下的产品,应该挖掘在不同场景之下的需求。
比如说,一家印刷企业,定位是产品的包装,一旦这个定位确定,就要尽量挖掘不同场景下的包装需求。
比如深挖电子产品包装,食品包装,化妆品包装,要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确保自己的产能稳定和业务的不断扩大。
同时,在互联网上,就要做多场景的深度展示,把企业的产品、技术优势,基于“用户思维”,从用户视角出发搭建不同场景的账号,包括产品账号、创始人IP账号、不同行业、产业的细分场景账号。
和特定用户进行针对性的深度沟通,确保流量的精准和高效的转化。
“一公分宽度,一公里深度”的另外一个维度,就是“用户一公分,需求一公里”。
在今天视播时代的互联网环境下,时间和空间有着无限延伸性,产品展示的边际成本无限接近于零,这和线下的展示空间有着巨大的区别。
企业要围绕着用户的场景需求,整合外部资源,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客单价,降低引流和获客成本。
当企业在市场上的传播,能够把单位用户的流量,带入企业精心准备的线上展示空间,如果这个空间的展示,完全围绕着精准用户的场景需求进行集中、整合式的展示,就可能带来更多的消费,使得品牌资产能够最大化产出结果。
当然,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今天视播时代的互联网环境之下展开全域营销,利用互联网无限延展和信息爆炸的特性,在品类和用户需求上更加聚焦和集中。
一边是对用户的场景需求做深度挖掘,留住客户,另一边是利用边际展示成本无限为0的延展性进行快速复制,持续获得大量的精准流量,同时把更多的产品展示给顾客,即时满足更多需求,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品牌资产有更高的回报。
04
当然,理论可能大家需要多听几遍,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实际例子来验证“一公分宽度,一公里深度”的合理性,同时,探讨定位理论的适用边界。
像我前面提到这家湖南的休闲食品企业,他们遇到的问题根源在哪里?
就是机械套用了定位理论,强制砍掉多品类,接连导致:
第一、企业失去渠道谈判权,经销商需要多SKU,多优质单品支撑利润,像单一品类的贡献只要降低,企业的议价能力就会下降。
第二、抗风险能力弱化,休闲食品行业的需求其实非常分散,有鱼制品这样的经典地域特色产品,也有针对夜宵场景的鹌鹑蛋、针对卤味偏好的鸡爪,单一品类很难覆盖多场景需求。
第三、产能浪费,已经投资的新产线闲置,固定成本无法分摊,直接导致财务亏损。
我们做个对比,拿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企业来说,卫龙食品。
大家可能一想到卫龙,一定会想到“辣条”。
这的确是卫龙的核心产品,他们形成了“卫龙=辣条”的市场定位和用户心智的占领。
但是,请问,卫龙是不是一家只做辣条的企业?
我们直接上数据,翻开卫龙的财报就会发现,卫龙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其他品类,比如魔芋爽、豆干的扩展。
在财报里,我们清晰可以看到卫龙在销售上,坚持的是“多品类大单品”策略。
他们除了做辣条这样的调味面制品,也没有放弃魔芋爽、海带、豆干、溏心蛋的蔬菜制品以及豆制品,并且不断在每个品类上进行迭代更新和场景化包装,有覆盖办公室、追剧、旅行各种场景,还有针对膳食纤维、低热量这些特殊的用户需求。
同时,在渠道上,卫龙通过线上抖音、快手、小红书的IP联名、IP动画打造年轻化的网红品牌营销,再配合线下1882家经销商的多触点布局,保持渠道丰富度的同时,强化心智占位。
这就带来什么结果?
在2024年中期,卫龙营收同比增长26.3%,净利润增长38.9%,毛利率达到了49.8%。
而且,辣条所占的营收比重也减少到46.1%,单一品类风险减少,品类发展更加的均衡。
类似的案例还有柯达,它曾经也是“胶卷”代名词,但过度聚焦胶片,没有把技术能力延伸到数码影像场景,比如传感器、医疗成像,忽视了场景延伸。
其实这几年,柯达通过转型也完成了一公里深度的应用挖掘。
他们现在基于胶片技术积累,深挖应用场景的深度,把业务拓展到医疗X光片、化妆品、办公复印机,2022年医疗健康业务贡献了40%营收。
所以,在传播端,企业要通过定位理论建立清晰品类认知,但是,在销售端,就要通过场景化的深度运营,对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深度挖掘,扩大变现能力。
进一步借助于资源整合,利用互联网的低边际成本特性,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延伸企业能力的边界。
像开头我提到的那位同学,在交流的最后,我建议他:
保留小鱼仔作为“明星品类”建立认知,同时以“湖湘风味零食”为场景,整合鹌鹑蛋、鸡脚作为搭配产品,在线上通过内容营销渗透夜宵、追剧等细分场景,线下与经销商合作推出“湖南特色组合包”,实现定位与场景延伸的协同。
但是,在我心里还有一点很遗憾,遗憾的是企业的时间就这样被白白耽误了2年。
在今天的视播时代,任何企业都应该把“时间”计入企业至关重要的无形成本,如果不能率先在场景和用户心智中建立联系,快速展开系统性的全域营销,等到后来想要覆盖和代替,所付出的成本会非常大。
同时,我也在心里告诫自己,咨询,永远是智力密集型的知识服务性产业,客户找我们,借的是我们的脑子,是我们对于专业领域持续的研究和迭代。
如果我们还把几十年前的东西教给大家,无异于误人子弟。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到今天,依旧把课程、服务的迭代更新,把我们对于营销的专业研究,作为自己和单仁牛商的老师,以及单仁行必须要坚持完成的一件事了。
来源:单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