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把语文的核心素养聚焦为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等四个关键词,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
新课标把语文的核心素养聚焦为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等四个关键词,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
其实,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有机的整体,表述为“以语言为载体的爱和思想”,更便于理解和实践。
四大核心素养表述值得商榷的是文化,理解应是传承的条件,不过,“文化理解与传承”仍是不到位的。
首先,文化到底怎么定义?
文化有多种定义,对语文而言,指狭义的文化。文化与科学相提并论,科学指认识自然的智慧,文化指认识自我的智慧。
一切语言实践都必须与自我生命探索有机结合,听说读写的既是语言,又是自我认知,语文的文化使命就是培养认识自我的智慧。
课标诠释文化的外延指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及外国文化等。
这种诠释有两大问题,一是继承这些文化的意义何在?显然是用来重塑自我生命,绝非记住文化教条;二是继承与个性怎么辩证统一?继承必须融入个性文化,即继承与创新统一。
因此,文化应表述为“传承与建构”,也就是继承文化传统,培养自我认知的文化观。
其次,文化的目标是什么?
文化是认识自我的智慧,解决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问题,从而奠定生命运行的方向,并提供原动力。
培养文化的核心素养,并非消极地探索客观存在的自我,而是把自我作为发展的生命,积极影响生命运行,重塑优异自我。
语文的文化功能表现为,教师是学生的文化导师,将生命引向光明。
自我是谁?不仅要探索现实自我是谁的问题,更要指明未来自我走向何方。
现实自我是习惯,习惯规定自我的本质属性,比如,懒惰还是勤奋,胆小还是勇敢,懦弱还是坚强,顺从还是叛逆等。
习惯由两股势力塑造,一是吃喝玩乐等生命本能,二是环境(师长同学等)。
环境又代表传统文化,是因袭千年的习惯,往往消极性很突出。
因此,必须重塑生命,播种正确的文化信仰。
自我是谁?自我是自爱的信仰者,爱的信仰者。
自爱即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定维护和追求,是生命发展的原动力,是认识自我的最高智慧,解决人生发展的一切问题。
爱即亲情友情爱情爱国博爱等,是认识他人的最高智慧,是生命发展的又一原动力,解决一切人际问题。
追求自爱的信仰必然结出个性的硕果,比如,自信勤奋勇敢坚强挑战等个性。
追求爱的信仰必然结出道德的硕果,比如,善良无私宽容正直等道德。
最后,怎么达成文化目标。
语文终极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怎么追求文化目标?
语言是载体,思维是路径,审美是手段,文化是目的。
一切教学活动,听说读写的实践,都必须以认识自我为目标,学生是第一教材,课本是第二教材。
教师不是讲教材,而是语言实践的导师,探索自我的导师,二者有机统一。
读的不仅是文本,更是自我,文本是抵达自我经验的路径,必须唤醒相关经验,激活想象,经验与文本,自我与作者,进行深刻交流,从而生成新的情感,创造新的思想,积淀文化智慧。
写的不仅是作文,更是自我。作文是系统探索自我生命,把生命解剖为若干主题,是启蒙和重塑生命。
作文是发现和解决自我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为现实中重塑自我提供思想。
来源:灵拙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