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宋史第13章:柴荣的理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15 15:43 1

摘要:高平战后,柴荣督军乘胜进攻,一直打到太原城下,但刘崇经营太原很久,一方面城墙坚固,另一方面也笼络了很多人心,所以城中防守十分严密,周军虽然四下围城,甚至放火焚烧城门,也都难以攻进城去。

高平战后,柴荣督军乘胜进攻,一直打到太原城下,但刘崇经营太原很久,一方面城墙坚固,另一方面也笼络了很多人心,所以城中防守十分严密,周军虽然四下围城,甚至放火焚烧城门,也都难以攻进城去。

倒是攻城的周军损失惨重,赵匡胤主动请缨,进行了一次攻坚战,也不慎被流箭射中左臂,柴荣看了心疼不已。

眼看太原城坚难破,周军后勤供应也逐渐难以为继,柴荣制止了赵匡胤再次攻城的请求,决定撤兵回师。

经过这次大战,赵匡胤崭露头角,初步显示出了优秀的军事才华。柴荣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赵匡胤一跃成为后周的中高级将领。

然而,柴荣通过这一战,却深刻地意识到了军队中存在的问题。

柴荣

唐末至五代时期,朝廷倚重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禁军。禁军在唐代以前,本是护卫帝王或皇宫,担任首都警备任务的军事力量,人数有限。但从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禁军不断扩充,除了承担以上任务外,还承担着钳制藩镇、征讨叛乱、抵御外侮等重要任务。

唐末,作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禁军在藩镇之乱中被消耗殆尽,唐朝也随之灭亡。

朱温代唐称帝之后,按照唐朝军制,将他手底下的宣武镇军改为中央禁军,禁军大权交给自己最信任的将领掌握,确保随时服从自己的指挥。

后梁之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采取的都是这个模式。后梁是被后唐攻灭的,后唐、后晋、后汉则前后相承。

后梁禁军主要将领有刘鄩、王彦章和杨师厚等。

后唐禁军主要将领有周德威、郭崇韬、符存审、李嗣源、李存进、李存审、李从珂、石敬瑭等。

后晋禁军主要将领有杜重威、李守贞、符彦卿、刘知远等。

后汉禁军主要将领有史弘肇、郭威、王峻、王殷、慕容彦超、刘崇等。

郭威称帝后,先后重用的禁军将领除养子柴荣外,还有王峻、王殷、李重进、樊爱能、何徽等。

禁军的主要将领都是皇帝最信任的部下或曾经的生死兄弟,彼此肝胆相照,亲密无间。

这些将领在选拔手下将士时,同样也要挑选自己认为信得过的人,要么有血缘关系,要么有亲戚关系,或者有同门之谊,或者有同乡之情,总之,能进入禁军的,都得有些关系。

这样的好处是,禁军的凝聚力强,忠诚度高。

存在的弊端是,一是关系户多,质量良莠不齐。禁军待遇好,升迁机会多,在五代乱世,禁军是难得的好单位,年轻人普遍以加入禁军为荣,因此找人托关系开后门进来的不少,进来之后便不想再出去,甚至想在禁军中养老,即使年老体迈、无力再战,因为各种关系交织,碍于情面,也轻易不会被逐出来。

二是禁军将领受主宠信、依赖,时间长了,不免拥兵自重,作风骄横跋扈,除了一手培养提拔自己的人之外,换个人就不好使,勉强上了战场也不肯卖命,遇上强敌非败即降。

结果问题就出来了,朱温死后,杨师厚不服从未帝朱友贞的指挥。李嗣源死后,李从珂不服从闵帝李从厚的调遣。石敬瑭死后,杜重威对末帝石重贵阳奉阴违。刘知远死后,史弘肇在隐帝刘承祐面前趾高气扬。郭威死后,樊爱能、何徽不愿为柴荣卖命。

五代政权更替频繁,禁军是主要原因。

柴荣想通这个道理,便着手对禁军进行整顿,提升禁军战斗力。

他对身边人说:“兵贵精不贵多,养一名禁军士兵,需要耗费上百名农民上交的租税,岂能榨取老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些无用的人呢!如果军中不分健壮、懦弱,来者不拒,我们如何让天下百姓信服呢!”

于是下令对禁军各部进行精简整顿。精锐之士留下来,羸弱之人予以裁撤,同时下令各藩镇按标准往禁军输送精壮士兵,并诏告天下,以优厚待遇招募壮士们来禁军入伍。

随后,又命赵匡胤从这些壮士中再进行筛选,将其中武功最高、能力最强的壮士组成殿前诸班,也就是皇上的贴身卫队,隶属殿前军。

殿前诸班包括殿前左右班、殿前内外班、殿前前后班等。以殿前左右班为例,它们主要负责皇宫两侧的警卫工作。在重大朝会或庆典时,左右班还要在殿前列队,展示军威。殿前内外班则分别负责宫内外的巡逻和守卫,确保皇宫的安全。殿前前后班则在行军时保护皇帝的前后安全,形成一个严密的防护网。

除了殿前诸班,殿前军还设有一些特殊的部队。如"殿前铁骑",这是一支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在战场上常常担任冲锋陷阵的重任。另外还有"殿前飞骑",这支部队以机动性著称,常被用于传递军情和执行特殊任务。

显德二年(955年),柴荣下诏设立了殿前司,以统辖殿前军,将殿前军从原来的侍卫亲军中独立出来,成为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直接听命于皇帝。

他还创设了殿前司都点检这一职位,作为殿前司最高长官。"点检"一词源自军事用语,意为检阅和统率军队。殿前司下设殿前指挥使、殿前都虞候等职位。

殿前司首任长官是柴荣的妹夫张永德,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负责指挥殿前诸班。

赵匡胤亲自制定了殿前军的选拔流程。初选,主要考察应征者的身高体重、力量和耐力。通过初选的人员进入第二轮考核,主要测试其武艺水平,包括骑射、刀法、枪法等。最后是品行调查,确保入选者忠诚可靠。

以殿前诸班为核心的殿前军,无论人数或规格,都远超从前,一跃成为后周最精锐的军队,史称“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赵匡胤也利用这次整顿禁军的机会,广泛地同各级将领接触,在军中结拜了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等“义社十兄弟”,并通过点选禁军和选募殿前军的机会,扶植了杨信、崔翰、田重进、张琼等一大批亲信,从而在殿前司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对禁军整顿的同时,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柴荣放眼天下,雄心勃勃,他不忘养父郭威的遗愿,一心想干出一番超越前人的大事业。

这天,他叫来比部郎中王朴,一起商讨政务。

说起王朴,此人非同凡响,乃是一位天纵奇才。

王朴生于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自幼精明机敏,多才多艺,尤其精通阴阳律历。

然而他却大器晚成,直到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四十多岁,才考取进士,入朝为仕,依附当时当如日中天的权臣、枢密使杨邠当了个小官。

由于王朴精通术数,他眼见朝局动荡,算出将有大祸发生,于是辞官离京回乡隐居。果然不久,外戚李业等人教唆后汉隐帝刘承祐诛杀权臣,杀死辅政的杨邠、王章、史弘肇等,夷灭其族,三家的宾客也大多被杀,而王朴因早已离开而得以幸免。

郭威上台后,王朴重新出山,跟随时任镇宁军节度使的柴荣为幕僚,担任节度掌书记。

柴荣即位后,升王朴为比部郎中,经常向他咨询大小事务。

二人商讨政务之余,柴荣突发奇想,问王朴,“你给朕算算,看朕还能活多少年?”

王朴沉吟思虑半晌之后,答道:“臣学识浅薄,以我的水平来推算,三十年没问题,三十年后我就说不准了。”

柴荣听闻此言,欢欣鼓舞,他拍拍王朴的肩膀,激动地说:“如果真像爱卿所言,朕将用十年时间来开拓天下,用十年时间来滋养百姓,再用十年时间使天下太平,三十年足够了!”

为实现这一目标,柴荣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来源:阅世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