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遇上大雨,耽误了赶路,按秦律“失期当斩”,走投无路才揭竿而起。
前言
咱们打小读历史,都被一个故事骗了。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遇上大雨,耽误了赶路,按秦律“失期当斩”,走投无路才揭竿而起。
于是乎,“秦朝暴政亡天下”成了铁板钉钉的结论,连课本都这么写。
可1975年湖北云梦县挖出来的一堆竹简,却把这“铁律”砸得稀碎。
那竹简是个叫“喜”的秦朝小吏写的工作笔记,里面明明白白记着:“失期三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翻译过来就是:迟到三五天,顶多骂一顿;迟到十天,也就罚面盾牌;再久点,罚副铠甲。
别说砍头,连打板子都没有。
既然秦律不苛,陈胜吴广为啥非要提着脑袋反?
这背后藏着的,才是3000年王朝兴替的真密码。
不是皇帝狠不狠,不是将军能打不能打,是蛋糕分没分匀。
一、开篇打脸:课本里的“秦亡真相”,被个秦朝小吏拆穿了
咱们先把“秦律严苛”这事儿说透。
以前读《史记》,看到“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总觉得秦始皇太没人性。
不就是晚几天吗?
至于砍头?
可“喜”的竹简一出土,才知道司马迁这话,可能掺了水分。
“喜”这哥们是个实在人,一辈子当秦朝基层小吏,管过徭役、判过案子,上班记笔记比谁都认真。
他的竹简里,光“徭律”就记了十几条,小到民夫迟到怎么罚,大到工程质量怎么查,条条都透着“讲道理”,没半点“暴政”的影子。
就说“失期”这事,竹简里写得明明白白:要是因为大雨、洪水这种天灾耽误了,不仅不罚,还能申请延期。
陈胜吴广遇上的是大雨,按秦律本该免责,可他们偏偏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着人反了。
这就奇了。
放着免责的路不走,非要去造反?
难不成陈胜吴广是天生的“反骨仔”?
当然不是。
咱们得看看他们带的队伍里,都是些什么人。
史书记载,他们带的是“闾左谪戍”,也就是住在村子左边的贫民。
秦朝的规矩,二十五家为一闾,富人住右边,贫民住左边,右边的人能当兵、能当官,左边的人只能服劳役、戍边疆,连块像样的地都没有。
队伍里有个叫“武”的士兵,后来在反秦的战场上被砍了胳膊,临死前跟同乡说:“我爹以前有三亩薄田,被县里的豪强抢了,去理论时被打断了腿,躺在家活活饿死。
我反秦,不是怕迟到砍头,是怕活着也跟我爹一样,连口饱饭都吃不上。”
这话才是关键。
秦朝打天下的时候,承诺“有功者赏”。
砍一个敌人的头,就能升一级爵,分一百亩地。
可等天下定了,这承诺却变了味。
爵位、土地全被右边的豪强、贵族抢光了,左边的贫民别说立功受赏,连祖传的几亩地都保不住。
蛋糕就那么大,少数人把奶油、水果全刮走了,多数人只能舔舔盘子底,甚至连盘子都摸不着。
这时候别说下雨免责,就算天天给他们发粮食,只要蛋糕分不均,反还是要反的。
所以秦亡,根本不是因为“暴政”,是因为“蛋糕分崩了”。
打天下时画的饼,没给底层人兑现,最后饼被少数人独吞,剩下的人只能抢饼吃。
二、周朝800年:活最久的王朝,也栽在“蛋糕”上
可别以为只有秦朝栽在蛋糕上,周朝活了800年,照样没逃过这个坎。
咱们总说,周朝亡于分封制。
诸侯权力太大,最后架空天子。
这话没说错,但只说了一半。
西周初年,周天子手里的地盘,其实就镐京周围那一小块,连现在的陕西省都没占满。
要是学后来的皇帝搞“中央集权”,根本管不过来。
那时候没电话、没马车,从镐京到齐国,走一趟得两三个月,等圣旨传到,事儿都凉了。
周武王没辙,想出个招:把亲戚、功臣分到各地,给他们一块荒地,说“这地归你了,你自己开荒、自己收税,只要认我当老大,按时来朝贡就行”。
这招绝在哪?
当时的中原,到处是未开化的“蛮夷”,地里全是树,河里常发水,种地得自己砍树、挖渠,辛苦得要命。
周天子把蛋糕分给诸侯,诸侯们才有动力:“这地是我的,我得好好弄,弄好了都是我的家底!”
于是乎,齐国靠煮盐发了财,鲁国种桑养蚕成了富庶之地,晋国开矿炼铁成了军事强国。
前四百年,诸侯们忙着搞生产,谁也没空打架。
自己的蛋糕还没做满,犯不着抢别人的。
可到了东周,情况变了。
黄河流域的荒地全开完了,能种的地就那么多,蛋糕再也做不大了。
这时候诸侯们看着邻居碗里的蛋糕,眼馋了。
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你占了这块地,我就少了块地。
于是春秋争霸开始了。
齐桓公“尊王攘夷”,其实是抢别人的盐场;晋文公“退避三舍”,最后还是为了抢郑国的地盘。
到了战国,更是直接撕破脸,你灭我、我灭你,打了三百年,把周朝的架子彻底打没了。
你看,周朝兴,是因为“蛋糕小但分法巧”。
大家都有蛋糕可做,愿意一起攒家底;周朝亡,是因为“蛋糕做满了,没新的了”。
只能抢别人的,最后抢得一地鸡毛。
3000年里,所有王朝的开头和结尾,其实都在重复这个故事。
三、汉朝:从“三十税一”到黄巾起义,蛋糕碎了王朝就塌了
你以为刘邦杀功臣是心狠?
其实他是没办法。
韩信手里的“蛋糕”比刘邦还大,不削藩,汉朝早被分没了!
周朝的蛋糕故事刚落幕,刘邦就带着一群兄弟打赢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可他刚坐上龙椅就犯了愁:秦朝刚因为蛋糕分崩亡了国,自己要是分不好,会不会重蹈覆辙?
刘邦这人精,打了八年仗,最懂老百姓想要啥。
不是当大官,是有块地种、有口饭吃。
所以他一上台就干了两件事,全是围绕“分蛋糕”:
第一件是“解甲归田”。
把跟着他打仗的士兵全放回家,愿意种地的,官府给地给种子;以前是奴婢的,全恢复自由身,也能分地。
第二件是“轻徭薄赋”,规定田税只收“十五税一”。
农民种一百亩地,只交六亩多的税,劳役一年就二十天,比秦朝松快多了。
这两下子下去,老百姓乐坏了。
以前秦朝时,地全被豪强占了,现在自己有地种,交的税又少,谁还愿意造反?
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更是把田税降到“三十税一”,相当于只收3%的税,还经常免租。
仓库里的粮食堆得放不下,连串钱的绳子都烂了,这就是“文景之治”。
本质是蛋糕分得匀,大家愿意一起攒家底。
可刘邦打天下时,给韩信、彭越封了“大块蛋糕”(异姓王)。
韩信的楚国辖39县,彭越的梁地控中原要道,这些异姓王不仅有治民权,更握有征兵权、铸币权。
天下定了,这些王的蛋糕占了汉朝一半,中央吃不消,才不得不削藩。
到汉文帝登基时,齐国辖73县,吴王刘濞在吴地煮盐铸钱,“国用富饶”到不用向百姓收税,最后七国联军号称50万逼宫,差点把汉朝掀翻。
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慢慢变了。
汉武帝想干大事:打匈奴、通西域、修运河,每一件都要花海量的钱。
钱从哪来?
只能从蛋糕里抠。
他开始加重赋税,还搞了“算缗告缗”。
让商人交税,隐瞒不报的,有人举报就能分一半家产。
可就算这样,钱还是不够,最后只能动农民的蛋糕。
原本该分给农民的地,被豪强悄悄占了,官府不管;农民没地了,只能租地主的地,交的租子比朝廷的税还重。
有个叫董仲舒的大臣,给汉武帝上书说:“现在富人家的地连成片,穷人家连插锥子的地方都没有,这样下去要出乱子啊!”
可汉武帝满脑子都是打匈奴,没把这话当回事。
到了西汉后期,蛋糕更是被抢得没样了。
汉元帝、汉成帝时期,外戚和豪强联手占田:王氏家族(就是后来篡汉的王莽家)占了上万顷地,家里的奴婢上千人;地方豪强也跟着学,比如山东的樊家,光良田就有三百多顷,农民只能卖身为奴。
有个叫贡禹的官员说:“现在十个农民里,就有五六个没地,只能去要饭,这样不造反才怪!”
后来王莽篡汉,想重新分蛋糕。
搞“王田制”,把土地收归国有,再按人头分给农民。
可他动了豪强的蛋糕,全国的豪强都反对,最后改革失败,天下更乱,王莽也被砍了头。
刘秀趁机建立东汉,他知道蛋糕的问题有多严重,一上台就搞“度田”。
清查全国的土地,想把豪强多占的地收回来分给农民。
可豪强势力太大,连洛阳的官员都跟他们勾结:开国将军邓禹在前线打仗,他的夫人就在后方买田;前线士兵吃不饱,邓禹却田连阡陌。
最后“度田”不了了之。
刘秀没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东汉的蛋糕裂缝,从这时候就埋下了。
东汉末年,河南的农民张老三,家里的两亩田被当地士族抢了,官府不管,他只能带着老婆孩子逃荒,路上没饭吃,只能啃树皮。
这就是“蛋糕被分完”的下场。
明帝时马援之子马防兄弟“奴婢各千人以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章帝时窦宪竟然敢夺沁水公主的土地,到桓灵之际,土地的两极分化达到极点,崩溃决裂已不可收拾。
到了东汉后期,豪强变成了“门阀”。
比如袁绍家“四世三公”,庄园横跨汝南、南阳二郡,良田万顷,佃户数以万计,仅看家护院的私兵就有数千之众,占的土地比皇室还多;曹操的父亲曹嵩,花一亿钱买了个太尉,家里的田宅更是不计其数。
农民没地种,只能吃树皮、草根,最后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带着几十万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这时候的汉朝,蛋糕早就被门阀抢光了,就算没有黄巾起义,也撑不了多久。
最后三国鼎立,汉朝灭亡。
说到底,还是蛋糕分不均,人心散了,王朝自然就塌了。
汉朝的税能轻到三十抽一,却挡不住豪强占田。
分蛋糕的规矩,比减税更重要。
四、隋朝:大运河没挖垮它,是蛋糕被挖空了
隋炀帝修大运河真的是“瞎折腾”?
其实他是想救隋朝的“蛋糕危机”,可为什么越救越崩?
说起隋朝,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大运河”。
觉得隋炀帝劳民伤财,挖河累死了太多人,才把王朝挖没了。
可真要细究,大运河只是个导火索,真正挖垮隋朝的,是蛋糕分配的崩塌。
隋文帝杨坚刚登基的时候,脑子特别清醒。
他知道前朝北周就是因为土地全被贵族占了,农民没地种才造反,所以一上台就搞“均田制”:把国家手里的无主地,按人头分给农民,成年男子分八十亩“露田”(种粮食),二十亩“永业田”(种桑树,归自己);妇女也分四十亩露田,死后再还给国家。
不仅分地,赋税还轻。
成年男子每年交三石粮、二丈布,服二十天劳役,要是不想服劳役,交些布就能抵。
这政策一出来,农民乐坏了:有地种,交的税又少,谁还愿意造反?
所以隋文帝时期有“开皇之治”,仓库里的粮食堆得放不下,连官员都愁“粮食太多,放久了会坏”。
可隋文帝搞均田制,本想给百姓分蛋糕,却没防住贵族偷偷多占田。
到隋炀帝时,均田制的规矩被改得面目全非:原本该分给农民的地,一半被贵族、官僚占了;原本二十天的劳役,改成了每年四个月,甚至半年。
农民地里的庄稼没人种,全荒了,可赋税一点没减,交不上就抓去坐牢。
隋炀帝修大运河,不是单纯“暴政”,是想把南方的粮食(蛋糕)运到北方,可他催得太急,百姓既要出劳力(没功夫种自己的地),又要交重税(自己的蛋糕被征走),最后没饭吃才反了。
有个叫李二郎的河北青年,才18岁,被征去当劳工修运河,一去就是一年。
等他回家,发现地里长了半人高的草,母亲早就饿死了,家里只剩一间漏风的破屋。
这时候官府又来催税,李二郎走投无路,干脆拉起一群流民,占了山当起了“反贼”。
他反的时候,手里只拿了一把锄头,不是想当反贼,是想活下去。
再看贵族们,隋炀帝忙着征调农民,却没动他们一根手指头。
洛阳的贵族们住着豪华的宅子,吃着山珍海味,大运河挖好后,他们还坐着船去江南游玩,根本不管民间的死活。
等到瓦岗寨的李密带着起义军打过来,贵族们才慌了神,可这时候农民早就心散了,没人愿意替朝廷打仗。
所以隋朝亡,不是因为大运河挖得太宽,是因为蛋糕分得太偏。
皇帝把农民的蛋糕全拿去填“大事业”的坑,贵族的蛋糕却一点没动,最后农民没蛋糕吃,只能抢,王朝自然就塌了。
大运河能通南北,却通不了百姓的活路。
蛋糕没分到人手里,再大的工程也是空。
西安钟楼
五、唐朝:盛世照得亮长安,照不亮路边的冻死骨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本质是把蛋糕分匀了;可到了李隆基手里,这蛋糕怎么就被节度使抢光了?
唐朝是个有意思的王朝,它把“蛋糕分匀则兴,分不匀则亡”演得明明白白。
李渊、李世民父子刚打天下的时候,完全照搬了隋文帝的“均田制”,甚至比隋朝还大方。
成年男子分一百亩地,其中二十亩永业田能传给子孙,八十亩露田死后还官;奴婢也能分田,只是数量少点。
赋税还是“租庸调”,劳役能抵,百姓压力小。
李世民这人精,还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就是怕农民没蛋糕反了。
他在位时,官员敢贪污的少,贵族敢兼并土地的也少,所以有“贞观之治”。
街上没人偷东西,农民家里有余粮,连边疆的胡人都来长安朝贡。
武则天掌权的时候,虽然朝堂上斗得厉害,但没动均田制的根本。
她还鼓励农民开荒,谁开的荒就归谁,不用交税,所以这时候的蛋糕不仅没少,还越做越大,唐朝的国力接着往上走。
可就在这时候,豪强已经开始买通官员,把百姓的田偷偷划到自己名下,均田制的裂缝已经出现。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前期,也就是“开元盛世”,唐朝的蛋糕大到了顶峰。
长安城里有上百万人口,街上到处是波斯商人,老百姓穿丝绸、吃羊肉,连小贩都能赚不少钱。
可就在这盛世里,蛋糕分配的裂缝已经开始变大了。
为啥?
因为均田制崩了。
贵族、官僚们见农民手里的地能种粮食、能赚钱,就开始抢。
要么用低价“买”,要么直接强占,到唐玄宗时,全国一半的田都在豪强手里,农民没地了,只能去当佃农,给地主种地,收的粮食一半要交租。
唐玄宗后期天天跟杨贵妃享乐,不管这些事;李林甫、杨国忠当宰相,更是跟贵族勾结,一起抢农民的蛋糕。
这时候的唐朝,表面上还是盛世,其实内里已经空了。
杜甫写过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豪门里的酒肉放臭了,路边却有饿死、冻死的农民,这就是蛋糕不均最真实的写照。
安史之乱时,长安城外的王婆婆,家里的粮食被士兵抢了,儿子被抓去当兵,最后她只能坐在家门口哭。
这天下的“蛋糕”,不管是皇帝分还是节度使分,老百姓从来没拿到过多少。
唐玄宗后期,节度使不仅管军队,还管赋税,张九龄下台后,李林甫上台允许节度使“就地自给”,于是安禄山的范阳镇,收的税自己留八成,中央只拿两成。
幽州附近的盐池年产盐四十万贯,以前朝廷抽七成,现在安禄山直接截留九成八,还在驿道设卡收商税,税率自己定,甚至私设铸钱监造“得壹元宝”。
这“蛋糕”被节度使抢了,朝廷没钱养兵,才挡不住叛乱。
安史之乱打了八年,唐朝的蛋糕被砸得稀碎。
虽然最后平定了,但均田制再也恢复不了了,土地全在豪强手里,农民还是没地种。
唐朝后期的皇帝,要么被宦官控制,要么被节度使要挟,连自己的蛋糕都保不住,更别说给农民分蛋糕了。
最后朱温灭唐,其实就是唐朝的蛋糕早就被分没了,只剩个空架子,一推就倒。
六、宋朝:富到全球4成,却死得最憋屈
宋朝人比唐朝人有钱,可为什么老百姓反而更容易饿肚子?
问题出在“蛋糕”只给官,不给民。
要说最让人憋屈的,还得是宋朝。
课本里说宋朝“积贫积弱”,可实际上,宋朝的GDP占当时全球的四成,比现在的美国还厉害。
汴京的酒楼通宵营业,晚上点着灯跟白天一样;老百姓穿丝绸、吃羊肉,连街上的乞丐都穿皮鞋。
这哪是“积贫”,分明是“富得流油”。
可就是这么个富裕王朝,却打不过辽、金,最后被蒙古灭了。
为啥?
还是因为蛋糕没分匀,而且分偏得比唐朝还厉害。
宋朝有个规矩:“不立田制”,意思是国家不管土地兼并,谁有本事谁就多占。
这规矩一开始是为了拉拢地主和文官。
毕竟宋朝是靠兵变建立的,怕地主造反。
可没想到,这规矩最后成了“催命符”。
文官们先动手了。
宋朝科举录取人数多,中了秀才就能免30亩地税,中了进士能免200亩,要是当了大官,免税额能到上千亩。
文官们一边当官,一边买地。
反正买了地不用交税,买得越多越划算。
到了北宋中期,全国不到10%的人占了70%的土地,比如宰相王安石家,有田上千亩,而农民大多“无立锥之地”,全国一半的土地都成了“免税田”,这些地全在文官、地主手里。
北宋末年,浙江的佃农陈阿妹,一年种的粮食,八成要交给地主,剩下的不够吃,只能靠挖野菜度日。
宋朝的“富”,跟她没关系,她连块属于自己的“蛋糕”都没有。
农民呢?
只能种地主的地,交的租子比朝廷的税还重。
有个叫王小波的茶农,在四川种茶,本来能赚点钱,可官府要收“茶税”,地主还要抢他的茶园,最后王小波没办法,喊出“均贫富”的口号,带着农民造反。
这口号一喊,立马有几万人响应,可见农民有多缺蛋糕。
比如方腊起义,就是因为官府借着“花石纲”垄断东南茶盐,把木材、奇石等“蛋糕”全收归朝廷,漆园佣工、茶农、盐工没饭吃,才跟着方腊反了。
这和王小波的“均贫富”,本质是一回事。
再看军队。
宋朝养了一百多万禁军,按说该是天下最强的军队,可军费的三成,都被军官们吃了空饷。
有个叫田况的大臣,给皇帝上奏说:“陕西的禁军,名义上有十万人,实际能拿武器打仗的,不到三万。
剩下的名额,全被将军们报上去领工资,有的名额空了十年,工资还在发。”
士兵们拿不到足额的军饷,谁愿意拼命?
打仗的时候,军官们先跑,士兵们跟着跑,军队成了“跑兵”。
金国打过来的时候,汴京的富人们还在酒楼里听曲,觉得“打仗是当兵的事,跟我没关系”。
他们忘了,自己的蛋糕全是从农民手里抢来的,等农民不想守城了,他们的蛋糕也保不住。
城破那天,金国人闯进富人家,把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全抢走,富人们哭着喊着“朝廷救我”,可那时候,谁还能救他们?
蛋糕分不均,再大的家业,也守不住。
宋朝的银子能堆成山,却堆不起百姓的安全感。
只给官分蛋糕,王朝早晚会塌。
北京煤山歪脖子树
七、崇祯的绝望:手里没“分蛋糕的刀”,只能上吊
最后说说明朝,说说崇祯。
都骂崇祯刚愎自用,杀了袁崇焕,才丢了天下。
可没人想想,崇祯接手的,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
蛋糕早就被士绅集团锁死了,他连分蛋糕的刀都摸不着。
张居正改革时,还能搞“一条鞭法”,让税银收得上来。
可张居正一死,士绅们就把规矩改了:自己买地不纳税,还勾结太监,把本该收的税转嫁到农民头上。
陕西闹旱灾,颗粒无收,老百姓连树皮都吃不上,朝廷不仅不赈灾,还加征“辽饷”“练饷”。
要农民拿钱给辽东的军队。
有个叫马懋才的官员,给崇祯写了篇《备陈大饥疏》,里面写得触目惊心:“陕西的老百姓,先吃树皮,树皮吃完吃石头,石头吃了腹胀而死。
有人把孩子杀了煮着吃,还说‘与其被别人吃,不如自己吃’。”
这时候的明朝,蛋糕早就被士绅们抢光了,连渣都没给农民剩下。
崇祯想救天下,第一步就得有钱。
没钱没法赈灾,没法养军队。
他跟大臣们说:“现在国难当头,你们捐点钱,等天下太平了,我加倍还你们。”
可大臣们一个个哭穷,有的说“家里只有几两银子”,有的说“我家连米都快买不起了”。
结果李自成进京后,从这些大臣家里抄出了七千万两白银。
这钱够明朝三年的军费,够陕西百姓吃十年。
你说崇祯能怎么办?
他不是不想救,是没能力救。
士绅们把蛋糕锁在自己的库房里,他连门都打不开。
最后只能穿着龙袍,在煤山上吊,死前还说“诸臣误我”。
可误他的,不是某一个大臣,是那套“蛋糕被少数人独吞”的规矩。
只要这规矩不改,就算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就算崇祯没杀袁崇焕,明朝也撑不了多久。
西安大唐不夜城
八、戳破“明君神话”:王朝兴衰,就看蛋糕怎么分
回头捋捋这3000年,咱们会发现一个真相:别被“明君昏君”的故事骗了。
一个王朝能活多久,根本不看皇帝多英明,只看两条:能不能带着大家把蛋糕做大,能不能把蛋糕分得让多数人认账。
文景之治的时候,朝廷轻徭薄赋,三十税一,农民种一百亩地只交三亩的税。
老百姓家里有余粮,仓里的粮食堆到发霉,连拴马的绳子都用丝绸做。
这时候蛋糕虽小,但分匀了,大家有奔头,所以汉武帝才能调集全国力量打匈奴。
要是农民没饭吃,谁愿意跟着他打仗?
开元盛世呢?
唐玄宗天天和杨贵妃享乐,节度使安禄山手里又有兵又有钱,大臣们忙着买地贪污,没人在乎农民有没有蛋糕。
结果安史之乱一来,长安宫殿被烧了大半,唐朝直接从巅峰掉下来,再也没爬起来。
为啥?
因为盛世时,大家都觉得蛋糕会一直大下去,没人在乎分不分匀。
等少数人把蛋糕抢光了,雷就爆了。
改革难,难就难在动谁的蛋糕。
王安石变法,想让地主多交税、商人多担责,结果地主商人联合骂他“祸国殃民”,连太后都反对,最后变法失败,宋朝更弱。
商鞅变法为啥能成?
因为他敢动贵族的蛋糕。
不管是秦王弟弟还是叔叔,犯法就治罪;不管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立功就分地。
贵族不愿意,但商鞅有秦王撑腰,把贵族的蛋糕切给平民,秦国才从小国变成强秦。
饿肚子的人,只想一口饭;吃饱的人,却想把别人的碗也抢过来。
汉初天下刚定,皇帝找四匹同色马都难,大臣只能坐牛车。
可朝廷敢减税分地,老百姓有地种、有饭吃,谁也不想造反。
蛋糕小但分匀了,大家愿意一起攒家底。
反倒是富起来后,有人惦记别人的蛋糕,有人把蛋糕锁起来,乱子就来了。
西安大雁塔
九、结尾:从王朝到分家,道理都一样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3000年的王朝史,就是一部“蛋糕史”。
做得大,分不匀,像汉、隋、唐、宋那样,要么被农民推翻,要么被外敌打垮;做不大,但分匀了,像汉初、开皇年间那样,穷得掉渣也能慢慢起来;既做不大,又分不匀,像明末那样,神仙也救不了。
你家有没有分家的时候,因为一亩地、一间房,亲兄弟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断绝来往的?
其实和王朝兴衰一个理。
蛋糕分不匀,再亲的人也能反目;蛋糕分匀了,再远的人也能一起出力。
咱们读历史,别只看那些热闹的故事。
秦始皇多狠,唐太宗多贤,崇祯多惨。
那些故事就像戏台子上的花脸,看着热闹,却遮不住背后的真规矩。
真正的规矩,就藏在“喜”的竹简里,藏在李二郎的破屋里,藏在杜甫的诗里,藏在崇祯煤山的那棵树上。
3000年史书翻下来,没哪个王朝是被外敌打垮的,都是先把自己的蛋糕分崩了。
人心散了,楼自然就塌了。
要是你不信,不妨翻开《史记》《汉书》《隋书》《唐书》《宋史》《明史》,从周幽王看到崇祯,慢慢品。
所有的热闹背后,都是“蛋糕”两个字。
金句:汉朝的税能轻到三十抽一,却挡不住豪强占田;隋朝的河能通南北,却通不了百姓的活路;唐朝的盛世能照长安,却照不到路边的冻死骨。
蛋糕的厚薄,从来不是王朝的脸面,蛋糕的匀度,才是王朝的寿命。
参考文献
1. 《睡虎地秦简·徭律》
2. 《史记·秦始皇本纪》
3. 《史记·周本纪》
4. 《史记·平准书》
5. 《汉书·食货志》
6. 《后汉书·光武帝纪》
7. 《后汉书·皇甫嵩传》
8. 《隋书·食货志》
9. 《旧唐书·食货志》
10. 《新唐书·均田志》
11. 《宋史·食货志》
12. 《宋史·田况传》
13. 《宋会要辑稿·食货》
14. 《明史·马懋才传》
15. 《明季北略》卷五
16. 《资治通鉴·汉纪七》
17. 《资治通鉴·隋纪五》
18.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19. 《商君书·赏刑》
20. 《宋史·王安石传》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