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西奈山伊坎医学院P. J. Kenny2 & S. A. Stanley在Nature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本研究发现,急性应激会激活投射至腹内侧下丘脑(MeAVMH神经元)的内侧杏仁核神经元,进而引发高血糖和进食减少。MeAVMH神经元对血糖的调控作用不依
【1】Nature:杏仁核—肝脏信号通路协调应激时的血糖反应
2025-09-21报道,近日,西奈山伊坎医学院P. J. Kenny2 & S. A. Stanley在Nature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本研究发现,急性应激会激活投射至腹内侧下丘脑(MeAVMH神经元)的内侧杏仁核神经元,进而引发高血糖和进食减少。MeAVMH神经元对血糖的调控作用不依赖于肾上腺或胰腺等经典的血糖调节激素。通过全身体内病毒示踪技术,作者发现了一条从内侧杏仁核到肝脏的多突触神经通路,该通路可促进肝脏糖异生,快速合成葡萄糖。反复的应激暴露会破坏内侧杏仁核对血糖的调控,导致类似糖尿病的糖稳态紊乱。该研究揭示了一条“杏仁核—肝脏”神经轴,它不仅介导机体对压力的快速血糖调节反应,也将反复应激与代谢功能障碍联系起来。
【2】《神经病学》:8年随访发现代糖或伤认知!
2025-09-16报道,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的前瞻性研究成果。 他们通过长达8年的随访发现,摄入较多的代糖与更快的认知能力下降有关,相比摄入最低组,摄入最高组的记忆力下降速度高出32%,语言流畅性下降速度高出173%,整体认知能力下降速度高出62%,相当于额外1.6年的认知衰老。这一结果主要是由60岁以下人群主导的。 具体到不同的甜味剂种类,阿斯巴甜、糖精、醋磺内酯钾(安赛蜜)、赤藓糖醇、木糖醇和山梨醇都与认知能力的更快下降有关。
【3】Cell Rep Med:恒格列净让 2 型糖友端粒变长,免疫细胞“焕活力”
2025-09-12报道,近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重磅研究,给糖友带来新希望:常用降糖药恒格列净(henagliflozin,一种 SGLT2 抑制剂) 不仅能控糖减重,还能让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端粒变长、免疫细胞功能增强,通过多通路发挥 “抗衰老” 效果,为糖尿病合并衰老相关并发症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4】《自然》:慢性压力毁血糖!科学家发现全新调控血糖神经通路,可快速调节肝脏糖生成,反复压力会钝化此通路,导致糖代谢受损
2025-09-16报道,在最近的《自然》杂志上,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就发表了一项这样的最新研究[1]。他们发现,急性压力会激活内侧杏仁核(MeA)中投射至腹内侧下丘脑(VMH)的神经元,从而引发高血糖和食欲减退。这些神经元对血糖的调控作用不依赖于肾上腺或胰腺的传统血糖调节模式。 他们识别出一种从MeA到肝脏的多突触连接,该通路可促进肝脏通过糖异生快速合成葡萄糖。反复的压力暴露会干扰MeA对血糖的调控,导致类似糖尿病的血糖稳态失调。 这些揭示了一个新的杏仁核-下丘脑-肝轴,负责调控压力下的快速血糖适应,并将反复的压力与糖尿病等代谢功能障碍联系在一起。
【5】Nature重磅发现:压力太大,血糖升高,增加糖尿病风险
2025-09-10报道,2025 年 9 月 3 日,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Amygdala–liver signalling orchestrates glycaemic responses to stres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一个大脑-肝脏回路,首次将应激压力与血糖升高和 2 型糖尿病联系起来——应激压力会激活内侧杏仁核,导致肝脏生成过多葡萄糖,长期的血糖升高会导致高血糖,增加 2 型糖尿病患病风险。 这一发现表明杏仁核还控制着血糖,有助于解释压力与 2 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也为糖尿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6】全球首个用于延缓1型糖尿病进展的创新药 特瑞可在华获批
2025-09-06报道,赛诺菲近日宣布,旗下替利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特瑞可,英文商品名:Tzield)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8岁(含)以上儿童和成人1型糖尿病2期患者,以延缓向1型糖尿病3期进展[1]。 替利珠单抗是一种CD3靶向的单克隆抗体,能从病因上保护自身胰岛功能,让患者延缓1型糖尿病2期进展至3期近3年[2],[3]。本次获批是该产品继今年6月博鳌开出亚洲首批处方后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以全球领先速度推动我国1型糖尿病治疗领域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的突破。
【7】Cell子刊:揭开口腔病毒与肥胖和糖尿病的关联
2025-09-12报道,2025 年 9 月 1 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梁冠翔团队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陈峰团队合作,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ine 上发表了了题为:Oral virome metagenomic catalog links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hages to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构建了人类口腔病毒组数据库(Human Oral Virome Database,HOVD),包含了 24440 个噬菌体病毒操作分类单元(vOTU)和 83 个真核病毒,并利用 HOVD 描述了 2 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口腔病毒组的变化及其与口腔细菌和肠道病毒组的相关性。该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口腔噬菌体产生的内溶素可抑制口腔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为伴 2 型糖尿病牙周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8】EMBO J:能塑造肠道菌群的遗传肽类或能帮助预防肥胖和糖尿病发生
2025-09-16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EMBO Journal上题为“Genetic variance in the murine defensin locus modulates glucose homeosta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悉尼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揭示了基因如何通过产生特定的肽(peptides)来塑造肠道微生物组从而影响宿主的健康,他们在澳大利亚的670只杂交小鼠(Diversity Outbred in Australia, DOz)中进行了遗传定位研究,发现了一个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的全基因组显著位点(QTL),该位点包含17个防御素基因,通过系统遗传学方法,研究人员确定了α-防御素26(Defa26)是该区域的致病基因。
【9】Diabetes: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预测新生儿患2型糖尿病风险的简单测试手段
2025-09-03报道,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Diabetes上题为“DNA Methylation Biomarkers Predict Offspring Metabolic Risk From Mothers With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心脏和糖尿病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曙光。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对脐带血中DNA的分析,发现了能预测儿童未来患2型糖尿病风险的早期表观遗传标记,这些标记能提前18年预测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这就为个性化医疗迈出了重要一步。
【10】清华大学开发长寿CAR-T细胞,只需一针,长期防治肥胖和糖尿病
2025-09-02报道,2025 年 8 月 29 日,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彭敏团队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GD2TIF cells as a platform for single-dose and long-term delivery of biologic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长寿命 CAR-T 细胞作为一种新型药物体内递送平台,该长寿命 CAR-T 细胞在动物模型中实现了肥胖和糖尿病治疗药物 GLP-1 的长期稳定递送,只需单次输入即可维持肥胖和糖尿病的长期缓解,为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提供了治愈的潜在可能性。
【11】糖尿病治愈新希望:CRISPR基因编辑细胞在人体内分泌胰岛素,且无需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2025-09-06报道,
2025 年 8 月,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Survival of Transplanted Allogeneic Beta Cells with No Immunosuppression(无需免疫抑制的同种异体胰岛β细胞移植存活)。
在异体细胞移植后,需要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而这会带来广泛的副作用。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 CRISPR-Cas12b 基因编辑了来自捐赠者的胰岛 β 细胞以避免排斥反应,并将这些细胞注射移植到一名患有 1 型糖尿病的男性患者前臂肌肉中,且患者未接受任何免疫抑制药物,移植后 12 周内,未出现对这些基因编辑细胞的免疫反应,这些细胞在体内稳定且持续分泌着调控血糖的胰岛素。
【12】Nature研究揪出“幕后推手”:大脑杏仁核通过“神经专线”操控肝脏,2 型糖尿病风险与情绪脑有关
2025-09-09报道,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题为 “Amygdala–liver signalling orchestrates glycaemic responses to stress” 的研究报告,来自美国西奈山 Icahn 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关键线索:大脑里一个负责处理情绪的区域——内侧杏仁核(medial amygdala,MeA),竟然能通过一条 “神经专线” 连接肝脏,把压力直接转化为血糖升高,长期下来可能大大增加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来源:云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