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 690 年,武则天打破传统束缚,登上皇位,建立武周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然而,她的称帝之路布满荆棘,登基之后更是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
公元 690 年,武则天打破传统束缚,登上皇位,建立武周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然而,她的称帝之路布满荆棘,登基之后更是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
朝堂之上,李唐旧臣心怀不满,他们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难以接受女性称帝的现实,暗中谋划着复辟李唐江山。像徐敬业等李氏旧臣,便打着 “匡复李唐” 的旗号起兵反叛,尽管这次叛乱很快被平定,但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武则天深刻意识到朝堂内部反对势力的暗流涌动。
在民间,虽然表面上百姓们不敢公然反抗,但对李唐的怀念之情依旧存在。他们对李唐王朝多年的统治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和认同感,对于武周新政权,内心或多或少存在着抵触情绪。
面对如此险峻的局势,武则天深知,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必须采取非常手段。于是,重用酷吏这一策略应运而生,而来俊臣便是其中最锋利的一把 “利刃”。
来俊臣出身低微,却凭借着告密这一手段得到了武则天的注意。当时武则天大力鼓励告密,无论身份贵贱,只要告密内容被采纳,便能获得奖赏。来俊臣抓住了这个机会,凭借着自己的狡黠和大胆,不断揭发所谓的 “谋反” 事件,逐渐走进了武则天的视野。
武则天对来俊臣委以重任,任命他为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要职。来俊臣也 “不负所望”,组织了数百名无赖专事告密,还设立推事院,专门处理谋反案件。他深知武则天对李唐旧臣和潜在反对势力的忌惮,于是在办案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他与党羽共同撰写了臭名昭著的《罗织经》,详细阐述了如何编织罪名、陷害他人的技巧和方法。制造出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残酷刑具,如 “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 等,每一种刑具都代表着一种非人的折磨。只要被关进他的牢狱,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大臣和李唐宗室遭到枉杀灭族者达数千家。
在武则天称帝初期,来俊臣的所作所为确实为她扫除了许多政治障碍。他的酷吏手段如同一张恐怖的大网,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不敢轻易妄动,对巩固武周政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俊臣却逐渐偏离了武则天最初的掌控,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开始对武周政权构成新的威胁。
来俊臣出生于一个赌徒家庭,父亲来操是个嗜赌如命的人 。他的诞生也颇为戏剧性,母亲本是来操好友蔡本之妻,蔡本因赌博输光家产,无奈之下将怀有身孕的妻子抵给了来操,就这样,来俊臣来到了这个世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来俊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道德熏陶,反而沾染了一身的恶习,从小就游手好闲、奸诈狡猾,偷鸡摸狗之事更是家常便饭,成了乡里有名的混混。
成年后的来俊臣,愈发胆大妄为,犯罪行为不断升级,终于被官府抓捕入狱。然而,监狱并没有让他改过自新,反而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狱中,他发现了告密这个 “发财致富” 的捷径。当时正值武则天鼓励告密,来俊臣便开始发挥他的 “特长”,毫无根据地诬告他人谋反 。一开始,他的诬告并未被重视,还因为胡言乱语被刺史李续打了一百大板。但他并未就此罢休,后来李续因罪被诛杀,来俊臣觉得机会来了,他立刻向朝廷告发李续的 “罪行”,声称自己早就知晓李续的谋反计划,只是之前被李续打压而无法告发。这一番说辞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武则天觉得他敢于揭发宗室罪行,是个可用之人,便将他释放,并加以重用。
从此,来俊臣踏上了他的 “酷吏之路”,他被任命为侍御史,专门负责审讯案件。来俊臣深知自己的权力来源于武则天,为了讨好武则天,他在办案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他组织了数百名无赖,让他们专门从事告密活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告密网络。这些无赖们四处搜罗情报,不管是道听途说的传闻,还是凭空捏造的故事,都能成为他们告密的素材。只要被他们盯上,就很难逃脱被诬陷的命运。
来俊臣还设立了推事院,作为专门审讯犯人的场所。推事院内,各种刑具琳琅满目,每一种刑具都代表着一种极致的痛苦。他发明了 “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见即承” 等十几种酷刑,这些酷刑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定百脉” 是将犯人固定在一个特制的装置上,通过机械力量拉伸犯人的身体,使其全身经脉仿佛被扯断;“喘不得” 则是用一个特制的布袋套住犯人的头部,让犯人无法正常呼吸,在极度缺氧的状态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突地吼” 是让犯人站在一个圆形的转盘上,转盘不断旋转,犯人在上面无法站稳,只能随着转盘的转动而摔倒、爬起,再摔倒,直到体力耗尽;“见即承” 更为恐怖,这是一种特制的枷锁,一旦戴上,犯人就会感到头部剧痛,仿佛有无数根钢针在刺扎,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犯人往往会被迫承认任何罪名。
除了发明酷刑,来俊臣还与党羽共同撰写了《罗织经》。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编造罪名、陷害他人的方法和技巧,堪称一本 “陷害宝典” 。书中教导人们如何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寻找 “罪证”,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和人际关系的矛盾来制造冤案。在审讯犯人时,来俊臣会先将来俊臣会先将各种刑具展示在犯人面前,让犯人亲眼目睹这些恐怖的工具,还未用刑,犯人的心理防线就已经被摧毁了大半。许多人在看到刑具的那一刻,就已经吓得魂飞魄散,为了避免遭受酷刑,只能被迫承认自己根本没有犯过的罪行。
在来俊臣的恐怖统治下,朝堂内外人人自危。大臣们每天上朝之前,都要与家人告别,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这一去是否还能平安归来。李唐宗室更是深受其害,许多皇室成员被无端诬陷谋反,惨遭灭门之灾。狄仁杰,这位唐朝的名臣,也曾被来俊臣诬陷下狱 。来俊臣以谋反罪名将狄仁杰等六位大臣逮捕入狱,为了逼迫他们认罪,对他们施以各种酷刑。狄仁杰深知来俊臣的残忍,如果不承认罪行,可能会当场被折磨致死,于是他假意认罪,寻找机会为自己申冤。他从看守那里借得笔砚,写下了自己的冤屈,藏在棉衣中,让家人设法交给武则天。最终,武则天得知了真相,狄仁杰等人才得以死里逃生。
来俊臣的恶行还不止于此,他不仅在政治上陷害他人,生活中也是荒淫无度、贪婪成性 。他看中了别人的妻妾、财产,就会想方设法地夺取。西突厥酋长阿史那斛瑟罗家中有几个貌美的婢女,来俊臣得知后,便指使党羽诬告阿史那斛瑟罗谋反,企图霸占他的婢女。幸亏各酋长们来到朝廷,割耳破面为阿史那斛瑟罗诉冤,才使他免遭灭族之罪。他还公然抢夺同僚樊惎的妻子和丈母娘,逼迫樊惎自杀,可谓是坏事做绝。
随着武则天统治逐渐稳固,朝堂上反对势力被打压得七零八落,民间的反抗之声也渐渐平息,武周政权开始步入正轨。在这一过程中,来俊臣的酷吏手段虽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让他的权力和野心不断膨胀。
来俊臣自恃有武则天撑腰,变得愈发张狂。他不仅继续制造冤案,诬陷朝中大臣,还将黑手伸向了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等皇室宗亲 。他认为这些人也可能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于是企图通过诬告他们谋反,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看中了武氏诸王的财富和权势,想要将他们扳倒后,夺取他们的财产和权力;对太平公主,他也毫不畏惧,试图以谋反罪名诬陷她,以显示自己的权威。
来俊臣的种种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武周政权的稳定和统治根基 。他的滥杀无辜和肆意诬陷,让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官员们无心政务,百姓们也对朝廷产生了不满和恐惧。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等人,都是武则天的亲信和重要支持者,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对于维护武周政权的稳定至关重要。来俊臣对他们的攻击,让武则天意识到,来俊臣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为自己所用的 “利刃”,反而成为了一个随时可能引发内乱的 “隐患”。
此外,来俊臣的行为也引起了其他势力的不满和反抗。一些正直的大臣,虽然畏惧来俊臣的权势,但内心对他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慨。他们开始暗中收集来俊臣的罪证,等待时机揭露他的罪行。而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等皇室宗亲,在感受到来俊臣的威胁后,也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他。他们深知,如果不将来俊臣除掉,自己的生命和权力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终于,来俊臣的恶行引发了众怒,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等皇室宗亲联合起来,向武则天告发来俊臣的罪行 。他们列举了来俊臣大量的违法乱纪行为,包括诬陷忠良、收受贿赂、强抢民女等,请求武则天严惩来俊臣。这些罪行证据确凿,让武则天无法再对来俊臣的行为视而不见。
武则天在收到告发来俊臣的奏章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来俊臣曾为她立下汗马功劳,帮助她打压了众多反对势力,巩固了武周政权,她对来俊臣还是有一定感情的;另一方面,来俊臣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公愤,如果不加以惩处,将会失去民心,影响武周政权的稳定。
就在武则天犹豫不决之际,另一位酷吏吉顼站了出来 。吉顼深知武则天的心思,他明白此时必须给武则天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让她下定决心除掉来俊臣。一天,武则天在宫中园林游览,吉顼牵马随行。武则天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却依然想着来俊臣的事情,她忍不住向吉顼询问道:“你觉得来俊臣之事该如何处置?” 吉顼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陛下,来俊臣聚集一帮不法之徒,肆意诬陷忠良,贪污受贿的财物堆积如山,被他冤杀之人的冤魂布满道路,他乃是国家的罪人,实在不值得怜惜!如今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都对他恨之入骨,若陛下不杀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危及社稷啊!”
吉顼的这番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着武则天的心。她意识到,为了维护武周政权的稳定,为了平息民愤,她必须做出抉择。最终,武则天决定牺牲来俊臣 。
公元 697 年,武则天将来俊臣下狱,并判处死刑 。当来俊臣被押赴刑场的那一刻,洛阳城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他们对来俊臣的痛恨已经积压了太久,如今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来俊臣被斩首后,百姓们仍不解恨,纷纷冲上前去,争着吃他的肉,挖他的眼睛,撕他的脸皮,掏他的心,不一会儿,来俊臣的尸体就被践踏成了肉泥。
武则天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也不禁感到震惊 。她深知,来俊臣的死,不仅仅是一个酷吏的覆灭,更是她统治策略的一次重大调整。通过杀来俊臣,她向天下人表明了自己整顿朝纲、惩治腐败的决心,成功地挽回了民心,稳定了武周政权。同时,这也标志着武则天 “酷吏政治” 的终结,武周政权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来俊臣的死,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武周的历史长河中激起了千层浪花。它不仅仅是一个酷吏生命的终结,更是武周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当时的社会层面来看,来俊臣的死无疑是一场 “及时雨”,极大地缓解了民愤 。在他掌权期间,恐怖统治笼罩着整个国家,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他的死讯传出后,百姓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心中积压已久的怨恨终于得以释放。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 —— 分食其肉,来表达对来俊臣的痛恨,也借此发泄对残酷政治的不满。这种激烈的行为,让武则天深刻认识到酷吏政治已经不得人心,如果继续推行下去,将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对于武周政权而言,杀来俊臣是武则天重塑形象的关键一步 。在来俊臣得势的时期,武则天重用酷吏的做法虽然巩固了她的统治,但也让她背负了 “暴君” 的骂名。来俊臣的种种恶行,让人们将矛头指向了武则天,认为她是这些暴行的幕后支持者。杀来俊臣,表明武则天愿意与过去的残酷统治划清界限,展现出她整顿朝纲、惩治腐败的决心。此后,武则天开始逐步放宽政治容忍度,减少对酷吏的依赖,致力于恢复朝廷的清明和稳定。她重新启用了一些被来俊臣迫害的大臣,为他们平反昭雪,使得朝廷的政治氛围逐渐恢复正常。
从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来俊臣的死是武周历史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它标志着武则天 “酷吏政治” 的终结,武周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武则天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策略,更加注重民生和人才的选拔,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她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人才选拔方面,她完善了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和武举,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后来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则天杀来俊臣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后人对权力、正义、忠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来俊臣作为武则天的宠臣,曾经拥有巨大的权力,但他却滥用权力,为非作歹,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让人们看到了权力的两面性,权力如果不受制约和监督,就会成为作恶的工具。武则天在利用来俊臣巩固统治的过程中,虽然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让人们思考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坚守正义和道德底线。同时,来俊臣对武则天的 “忠诚”,实际上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也让人们反思,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建立在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之上,而不是对个人的盲目服从。
武则天杀来俊臣,是一场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政治行动。它不仅展现了武则天高超的政治手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局势。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让我们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成为了我们了解武周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窗口。#武则天杀来俊臣究竟是什么套路#
来源:秋雨短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