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老何, 终于翻车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02:31 1

摘要:何同学,那个在科技圈走清流路线、拍视频像写诗一样的男人,最近翻车了。

何同学,那个在科技圈走清流路线、拍视频像写诗一样的男人,最近翻车了。

这次不是因为测评新产品出错了,也不是因为段子不好笑了。

他只是分享了一个“拒绝网约车司机好评”的小故事,结果评论区瞬间爆炸。

他说,以前司机让他点好评,他都会“好好好”地答应,然后下车就忘。

现在不同了——他说他开始“拒绝”,他说这是在克服讨好型人格,是在练习真诚和勇气。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我不想打”像一根小火柴,点燃了所有人对平台机制、服务伦理和“向上讨好向下冷漠”的愤怒。

1. “我不想打”这句话,可能是他练习勇气的方式,但却是司机生存线上的一次重击。

我们来聊聊“评分经济”这回事。

你以为司机要个好评,只是为了开心?

不,那可是一道通往订单量与收入的生死门槛。

平台怎么干的?它把“监督服务质量”的任务甩给了用户。你不点评没关系,你给个低分,那就是司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个4.8分的司机,平台眼里跟4.9差十万八千里。

于是,司机被逼着练就一套话术:“小哥,给个好评呗~”

这不是情商高,这是平台规训下的情感劳工。

而乘客呢?答应了得操作、得找页面、得写几句话,很麻烦;拒绝吧,又怕显得冷血。

这不是情绪勒索,是结构性困局。

谁制造的?平台。

谁承担后果?司机和乘客。

谁最安全?可恶的平台。

它赚了吆喝,还让用户互相内耗。

2. “克服讨好型人格”?可你练的不是勇气,是选择性勇气。

何同学说,“抱歉我不想打,然后下车。”

你拒绝的那一刻,是不是觉得自己终于不再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了?

是不是有种终于站在“自我成长”的峰顶,举起“真诚和勇气”的旗帜?

可惜你练的这套操作啊,只在底层劳动者面前才用得出来。

库克来中国,你一脸憨笑说出撇脚的英文:“More beautiful than misty West Lake, it's you visiting the West Lake~”

司机求个好评,你冷冷说:“不好意思我不想打。”

向上你谦卑如尘,向下你冷漠如刀。

这不是勇气,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3. 有些人的“一键三连”靠粉丝,有些人靠“好评”生存。

这事儿最讽刺的地方在哪?

你一个靠点赞、转发、评论吃饭的人,在另一个也靠“好评”吃饭的人面前,说自己拒绝给好评是种修炼。

如果我们观众也练勇气,说:

“不好意思,我不想点赞,我不想评论,我不想关注。”

你会不会感受到一点寒意?

我们都知道,公众人物的表达从来不是“私人练习”,而是公共叙事。你一个动作,就可能改写一整套道德坐标。

4. 那我们能不能拒绝?能。但请你温柔一点。

不是说司机要好评,我们就必须无条件配合。

也不是说公众人物不能坚持自我。

但说话做事的方式,真的很重要。

你也可以选择默认好评。

你甚至可以拒绝,你也可以说:“服务挺好的,只是我不常打分。

但请你记得:“真诚”不是生硬,冷漠不是“勇气”。

5. 所谓的“克服讨好”,不是冷脸相向,而是温柔坚定。

讨好型人格的终点不是“我再也不为别人考虑”,而是——

“我考虑你,但我也不委屈我自己。”

你不是非要用“拒绝”去对抗讨好,

你也可以用一句温和的回应、一个轻松的微笑,去画出边界。

克服讨好型人格的下一课,是学会如何温柔地拒绝,而不是用冷漠去保护自己。

给所有还在评分系统里讨生活的人,一点善意,不难。

“拒绝好评”不应该成为你的修行仪式。

你在也许想锻炼“真诚”,但他们在赚下一顿的饭钱。

我每次打车,司机说“记得点个好评啊”,我都顺手点了。

不是我多高尚,而是我知道:有时候,你点的不是好评,是一顿饭,是一次喘息,是一个体面的生活的资格。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一点善意,会不会是他今天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行风帮你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