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兆焦耳!美国NIF再创核聚变纪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7:56 2

摘要:2025年8月14日,美国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装置(NIF)里,192束高能激光同时聚焦在一个比米粒还小的氘-氚燃料靶丸上。当激光能量脉冲消散,仪表盘上跳出的数字让全场科研人员沸腾——3.15兆焦耳(MJ)。这个数字不仅打破了2022年2.5

2025年8月14日,美国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装置(NIF)里,192束高能激光同时聚焦在一个比米粒还小的氘-氚燃料靶丸上。当激光能量脉冲消散,仪表盘上跳出的数字让全场科研人员沸腾——3.15兆焦耳(MJ)。这个数字不仅打破了2022年2.5兆焦耳的纪录,更标志着人类在“人造太阳”的探索中,踩下了关键的加速踏板。

一、192束激光“轰出”3.15兆焦耳,惯性约束聚变如何复刻太阳能量?

要理解这次突破的意义,得先搞懂NIF用的“惯性约束聚变(ICF)”技术——简单说,就是用激光当“锤子”,把燃料靶丸“砸”到聚变反应的临界点,复刻太阳核心的能量产生过程。

实验的核心步骤堪称“毫米级的精准操作”:研究人员先制作一个直径约2毫米的空心塑料靶丸,内部填充氘(氢的同位素,海水中大量存在)和氚(氢的另一种同位素,可通过锂制备)的混合气体。接着,192束高能激光从不同方向射向靶丸,这些激光的总能量达到2.05兆焦耳,相当于瞬间点燃3000个闪电的能量。

在激光的轰击下,靶丸外壳会在万分之一秒内剧烈膨胀并向外喷射,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外壳的喷射会产生一个向内的反作用力,将靶丸核心的燃料压缩到铅密度的100倍以上,同时温度飙升至1.5亿摄氏度——这个温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在极端高温高压下,氘核和氚核会突破静电斥力,融合成氦核并释放出中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次实验中,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达到3.15兆焦耳,比输入的激光能量多了1.1兆焦耳,能量净增益超过50%。别小看这个数字,要知道在2022年之前,人类的聚变实验大多是“入不敷出”,2022年NIF首次实现“能量盈亏平衡”就已震惊世界,而这次50%的净增益,相当于证明了“聚变产电”从理论可行,向实际可控又迈近了一大步。

二、突破背后的意义:为什么说核聚变是“终极清洁能源”?

可能有人会问:人类已经有了核裂变发电(比如核电站),为什么还要花几十年研究核聚变?答案很简单——核聚变是目前已知的“最理想清洁能源”,没有之一。

首先,它几乎没有污染。核裂变发电会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废料,比如铀-235裂变后产生的钚-239,半衰期长达2.4万年,处理这些废料需要极高的成本和安全措施;而核聚变的燃料是氘和氚,反应产物是氦(惰性气体,对环境无害)和中子,中子虽然有放射性,但半衰期极短,几个月后就会衰减到安全水平,不会产生长期污染。

其次,燃料几乎取之不尽。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中的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而氚可以通过锂(地壳中储量丰富,我国青海、江西等地有大量锂矿)与中子反应制备。按照目前人类的能源消耗水平,海水中的氘足够支撑人类使用上亿年,完全不用担心“燃料枯竭”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足够安全。核裂变反应堆如果失控,可能会发生类似切尔诺贝利、福岛的核泄漏事故;但核聚变反应有“天然的安全开关”——一旦反应条件(高温高压)被破坏,聚变会立即停止,不会出现“链式反应失控”的情况。

这次NIF的突破,正是让这种“终极清洁能源”的落地有了更具体的时间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在发布会上直言:“3.15兆焦耳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它证明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对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单次实验’变成‘持续稳定的能量输出’。”

三、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核聚变发电还需闯过哪几关?

不过,兴奋之余我们也要清醒——3.15兆焦耳的突破,距离“核聚变电厂给家里供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NIF的实验,本质上还是“单次脉冲式”的,就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真正的聚变电厂需要“持续稳定的能量输出”,这中间还有三道关键难关要闯。

第一关是“规模化与连续性”。NIF的实验每次只能处理一个靶丸,产生一次聚变反应,反应时间只有几纳秒(1纳秒=10的-9次方秒);要实现发电,需要每分钟处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靶丸,持续产生聚变反应,同时要保证每个靶丸的压缩精度和激光能量的稳定性。目前NIF的靶丸制备成本极高,一个靶丸就要上万美元,而且无法批量生产,这显然不适合商业化。

第二关是“能量捕获效率”。这次实验虽然产生了3.15兆焦耳的能量,但这些能量以中子、X射线等形式释放,目前NIF还没有配套的“能量捕获系统”——也就是说,就算产生了能量,也没法把它转化成电能。未来的聚变电厂需要设计高效的“能量转换器”,比如用中子加热液态金属,再通过蒸汽轮机发电,这个过程的效率直接决定了聚变发电的成本。

第三关是“成本控制”。NIF本身是一个耗资35亿美元建成的大型科研装置,192束激光的维护成本、靶丸的制备成本、实验的运行成本都极高。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就算实现了持续聚变,每度电的成本可能是传统火电的几十倍,根本无法和光伏、风电竞争。要让核聚变发电商业化,必须把设备成本、燃料成本、运行成本降到可接受的范围,这需要材料科学、精密制造、控制系统等多领域的协同突破。

不过,这些难关并非无法攻克。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大型聚变项目在推进:法国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采用的是“磁约束聚变”技术(和NIF的惯性约束不同,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预计2035年实现持续聚变;美国的私营企业英联邦聚变系统(CFS)则开发了更高强度的超导磁体,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小型聚变电厂;我国的“人造太阳”EAST装置也多次实现1亿摄氏度以上的等离子体运行,为聚变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四、不止于发电:核聚变可能改写人类能源格局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核聚变这么难,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因为它的潜力远不止“发更多的电”,而是可能从根本上改写人类的能源格局。

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来说,核聚变是“终极解决方案”之一。目前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是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但光伏、风电受天气影响大,需要储能技术配套;而核聚变可以提供“基载电力”——24小时不间断发电,而且不产生温室气体,能完美填补光伏、风电的缺口,帮助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

对于未来的能源应用来说,核聚变的潜力更是无限。比如在太空探索中,聚变反应堆可以为星际飞船提供持续的动力,让人类的探测器飞得更远;在极端环境下,比如极地、深海,聚变发电站可以为科研站、资源开采基地提供稳定的能源;甚至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小型化的聚变反应堆可以为整个社区供电,彻底摆脱对电网的依赖。

这次NIF的3.15兆焦耳突破,虽然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步”,但它给了全球科研人员和企业信心——核聚变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的“科技突破”。正如美国能源部部长在评论这次突破时所说:“50年前,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今天,我们在地球上‘点燃’了迷你太阳。每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都在为人类的未来铺路。”

结语:从“人造太阳”到“能源自由”,我们还需要多久?

有人说,核聚变永远是“30年后实现”的技术——这句话从几十年前传到现在,似乎成了一个调侃。但这次NIF的突破告诉我们,这个“30年”正在不断缩短。

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2030年代可能会出现小型化的聚变实验电厂,2040年代可能实现初步商业化,2050年代或许能大规模推广。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或许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家里的电来自核聚变”的场景。

当然,这需要全球科学家、工程师、企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但无论如何,3.15兆焦耳的数字已经刻在了核聚变研究的历史上,它证明人类有能力复刻太阳的能量,也有能力用科技解决自身面临的能源挑战。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而核聚变,或许就是那个能带领人类走向“能源自由”的关键钥匙。

来源:科学探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