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满,哈根达斯从顶流变弃子,只因没跟上时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7:28 1

摘要:曾几何时,手捧一杯哈根达斯坐在门店里,能算得上年轻人小资生活的“顶配认证”,一句“爱他就带他去哈根达斯”更是戳中无数人的心。

曾几何时,手捧一杯哈根达斯坐在门店里,能算得上年轻人小资生活的“顶配认证”,一句“爱他就带他去哈根达斯”更是戳中无数人的心。

可如今再看,这个曾经的冰淇淋顶流,不仅去年一年中国门店少了1/5,甚至传出母公司想甩卖中国业务的消息。

明明还是那个哈根达斯,怎么短短几年就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它的凉,真的只是运气不好吗?

1996年,在美国沃尔玛超市随处可见的哈根达斯,进驻上海南京路,标价25元。根据1996年的汇率,这差不多是3美元。1996年的3美元、25元人民币是什么概念?

那一年中国职工的月薪仅500多元,也就是说,买一杯哈根达斯要花掉月薪的近5%。

更直观的是,当时上海徐汇区天钥桥路的房价,在专家口中已是“令人发指的2000元/平方米”,5元在当年,足够买0.0125平方米的房,相当于一块砖头的面积。

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哈根达斯就此成为“冰淇淋界爱马仕”的代名词。那时的中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爱马仕,只单纯觉得这是有钱人才能吃的东西。

哈根达斯最风光时全球门店共900家,其中400多家都在中国,近一半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

现在回头看,这更像一场“信息差造就的神话”,就像当年有人把“加州牛肉面”当成美国高端快餐,其实在国外根本没多少人知道,本质都是利用了中国人对国外品牌的陌生感。

但如今,这个曾经的冰淇淋界顶流已经卖不动了,关店成了常态。

过去一年,中国区域的门店减少了1/5,南宁、潍坊等城市已彻底看不到它的身影,北京、南昌、南京的部分门店也悄悄撤店,其关店节奏,恰似爱情消失的脚步,等你反应过来时,早已不见踪影。

现如今,哈根达斯在中国仅剩263家门店苦苦支撑,母公司通用磨坊的股价也持续下跌。或许很多人对通用磨坊不熟悉,它旗下还有一个知名品牌,湾仔码头。

业务向好时,哈根达斯与湾仔码头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抓高端冰淇淋市场,一个守大众速冻水饺赛道;如今业务遇冷,两条“腿”仿佛都断了,直接陷入困境。

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其实早有征兆,当两个品牌都依赖旧有认知红利,却不跟上市场变化时,倒下只是时间问题。

此前曾传出通用磨坊想甩卖中国业务的消息,尽管官方回应称是谣言,但“无风不起浪”,市场对其现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哈根达斯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一句话总结:中国的时代变了,而它还停在原地。

首先回望那个年代便会发现,如今所有名字带“斯”、带“克”的品牌,日子大多不好过。

哈根达斯、阿迪达斯、凯迪拉克、克里斯汀,无论本身是洋品牌还是“假洋品牌”,只要属于消费品类,在中国市场的处境都颇为艰难。

就拿克里斯汀来说,曾经靠“欧式烘焙”标签火遍长三角,现在却因产品老旧、价格虚高,门店一家接一家闭店。

阿迪达斯也一样,前些年还靠椰子鞋炒热度,如今却因设计同质化,被国潮品牌抢走大批年轻消费者。

当然,劳斯莱斯仍勉强维持着高端属性,但也让人担心它的好日子即将到头。

这一现象很符合上一代中国人对高端品牌的认知,当年不少品牌注册在国外,实际产自莆田、晋江,大家却觉得“四个字的品牌就高端大气上档次”。

比如早年有个叫“意大利袋鼠”的皮具品牌,广告打得铺天盖地,后来才知道是福建企业注册的“假洋牌”,可当年就有很多人愿意为这个“外国名”买单。

另一方面,信息差的消失改变了消费者认知。当年很少有人出过国,自然不知道哈根达斯在国外只是沃尔玛超市里的普通商品,并非什么奢华之物。

也正因如此,很多国外地名自带“高端滤镜”,比如“普罗旺斯”,只要产品加些紫色色素,宣称与普罗旺斯薰衣草相关,就能迅速卖爆。

我身边就有朋友早年开甜品店,把普通奶油蛋糕取名“普罗旺斯薰衣草慕斯”,价格翻了三倍还卖得很好,现在再这么干,只会被顾客吐槽“套路老土”。

再比如马达加斯加香草、哥伦比亚咖啡、夏威夷果仁、比利时巧克力,过去只要贴上国外产地标签,就会被认为“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些年我去过四五十个国家,对很多地名早已“祛魅”,在夏威夷当地超市,夏威夷果仁论斤卖,比国内分装的便宜一半;比利时街头的巧克力店,单价还没国内进口超市的零头贵。

就像一些时尚品牌印着“New York”标志,过去会觉得轻奢高档,本质上是源于当年的崇洋心理,那些地名本身就是IP,自带高端属性,连带产地的原材料也显得格外高档。

而过去因未见世界而产生的美好幻想,在一批又一批人走进欧美后被打破,大家发现哈根达斯在国外不过是超市里一桶桶售卖、自助售卖机里随处可见的普通商品,甚至有国外朋友听说它在中国卖这么贵,直言“这是把你们当冤大头”。

这些信息又通过发达的互联网传回国内,即便没去过欧美的人,也大概知道它其实并不值钱。

就像现在刷短视频,经常能看到博主在国外超市拍“哈根达斯堆成山”的画面,配文“国内卖30块,这里只要5美元”,这种直观对比,直接击碎了它的高端人设。

时代变化下,品牌想靠“汇率差”维持高端势能,早已行不通。

就像曾经被视为高端的依云矿泉水,当年卖十几块一瓶被称作“天价”,核心原因是当时中国人均GDP极低。

实际上依云的定价逻辑很简单:在欧洲卖2欧元,进入中国后直接叠加汇率定价。

这种“只改货币单位”的定价方式,让很多在本国属于大众消费品的品牌,在中国摇身一变成了高档品,但现在呢?

依云在便利店经常打折,甚至有超市卖9.9元两瓶,曾经的“高端光环”早就没了,不是依云变了,是中国人的购买力和认知都变了。

哈根达斯曾经的重要消费场景,请客,如今已逐渐消失,被各类下午茶、娱乐活动分流。

更何况现在的年轻人,消费观念早已不同,过去请人吃哈根达斯,是“有面子”的体现。现在年轻人更愿意约着去吃小众Gelato店,觉得“新鲜现做、口味独特”比“品牌名气”更重要,甚至有人觉得吃哈根达斯“有点土”。

那个年代,“爱他就送他XX”“爱他就带他去XX”是品牌营销的固定句式,当时的男男女女都很吃这一套,并未觉得有违和感。

比如当年还有“爱她就送她钻戒”“爱他就送他打火机”的广告,现在再看,只会被年轻人吐槽“道德绑架”。

曾经市场行情好时,很多公司中秋节会发哈根达斯月饼券。

月饼券的逻辑类似金融产品:只需生产约1/10的实物,就能销售10倍数量的券,这些券通过不断倒卖,最终由厂商回收。

本质上卖的就是品牌溢价,企业送的是面子,员工收的也是面子。我之前在国企工作的朋友说,当年收到哈根达斯月饼券会觉得“公司福利好”,现在却更希望直接发购物卡。

但如今月饼市场已然遇冷,粽子市场同样低迷。2024年中秋,哈根达斯月饼礼盒销售额同比暴跌90%,普通月饼都卖不动,更别说冰淇淋月饼。

各路竞品还在不断瓜分冰淇淋月饼市场,比如元祖的雪月饼、盒马的流心冰淇淋月饼,不仅价格更亲民,还会结合时下热门口味创新。

加上消费愈发理性,大家会觉得“不如直接送200元京东卡”更实在,既不用纠结对方喜不喜欢,也避免了“送出去的月饼没人吃”的尴尬。

从产品层面看,哈根达斯已许久没有创新,常年都是巧克力、香草、草莓那几款经典口味,且甜度极高。

反观现在的冰淇淋品牌,无论是钟薛高的“丝绒可可”,还是Manner的“咖啡冰淇淋”,都在做“减糖”和“口味融合”,精准踩中年轻人“想吃甜又怕腻”的需求。

如今各品牌都在推出减糖产品,哈根达斯却迟迟没有动作,至少在门店等主要渠道,很难看到减糖款。

当下流行的并非传统冰淇淋,而是Gelato(意式手工冰淇淋),它的含糖量更低、口感更清新,主打新鲜现做、口味丰富,且味道更接近食材本身。

比如我在里斯本曾买过一款三色Gelato,其中椰子味的那款真的能吃到椰肉颗粒,而非单纯的香精味。

国内的Gelato店也很会玩,会推出“龙井味”“酒酿味”等中式口味,既有新意又符合国人味蕾。

Gelato已是传统冰淇淋的强势替代品,类似的还有意大利的“阿芙佳朵”,在冰淇淋中间挖洞,浇上浓缩咖啡,实现冰淇淋与饮品的融合。

现在就连奶茶店也在推出类似产品,比如喜茶的“冰淇淋咖啡”、奈雪的“生椰冰淇淋”,持续抢占传统冰淇淋市场。

其实哈根达斯并非不能维持溢价,但前提是在产品上多下功夫,显然它并未做到。

同时,其线上与线下渠道存在严重割裂:线上电商平台频繁打折,比如618、双11时,桶装冰淇淋经常“买一送一”;线下门店却维持高价,单球售价仍要30多元,且产品差异不大。

这种“一边想保高端,一边偷偷降价”的操作,无异于“左手打右手”,老顾客觉得“我之前花高价买的,现在这么便宜,品牌变low了”。

新顾客则觉得“就算打折,也比其他品牌贵,没必要买”,最终里外不是人。

这些年消费市场流行“下沉”,品牌纷纷向低线城市铺设门店,但哈根达斯的下沉力度明显不足,产品结构也无法支撑门店在低线市场生存。

比如在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更愿意花10元买一支伊利巧乐兹,而非花30元买哈根达斯单球;而且低线城市的商场流量有限,高租金、高定价的哈根达斯很难盈利。

我现在每年或许还会买一次哈根达斯冰淇淋蛋糕,比如朋友过生日时,若暂时没有更合适的选择,会下意识选它。

但让我震惊的是,五六年前的款式,至今仍是主力款,比如那款“仲夏野莓”蛋糕,除了包装换过一次,造型、口味完全没变。

这五六年里,它仿佛停滞不前,完全没跟上中国市场的变化,就像有人穿着十年前的衣服参加派对,还觉得自己很时髦。

五六年前我选哈根达斯蛋糕送人,是因为当时它在竞品中仍属高端;但如今有了更多新选择,比如“山雨珊珊”等品牌,推出的蛋糕颜值高、适合拍照,还有不少可定制款式。

比如你喜欢Labubu,就能做成对应造型的蛋糕;就连曾经因“跳舞熊猫”爆火的品牌(现已倒闭),也曾在蛋糕市场分走一杯羹,靠“蛋糕上桌会跳舞”的创意吸引大批年轻人。

可见即便在蛋糕、送礼这个细分领域,高端选择也越来越多,哈根达斯死守高端定位,却没付出足够的努力,被淘汰自然是必然。

渠道方面,哈根达斯的门店大多只覆盖到省会城市的核心商圈,再往下的地级市很难见到。这导致它既抓不住一线市场的红利,一线城市年轻人更爱小众、新鲜的品牌。

又无法在下沉市场打开局面,低线城市消费者不买账,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当一个品类进入成熟期,若不能守住“情绪价值”带来的溢价,消费者会觉得“吃八喜也挺好”,毕竟伊利、蒙牛等品牌的冰淇淋,口感和性价比都不差。

我身边就有朋友说,“现在买八喜的桶装冰淇淋,30多块能买一大桶,口味还多,比哈根达斯划算多了”。

哈根达斯的困境,恰似传统消费品牌集体面临的难题,它几乎叠满了“反向buff”:

消费降级、消费理性化、品牌祛魅、信息平权、“舔狗经济”崩溃、送礼经济遇冷,所有负面趋势仿佛都被它赶上了。

上一个叠满类似“buff”的品牌,此前已有过分析,接下来还会讲讲通用磨坊旗下的另一个品牌,湾仔码头水饺,看看它是如何陷入类似困境的。

需要明确的是,如今并非冰淇淋市场整体不行。我有个朋友开了几百家冰淇淋店,主打“手工现做+中式口味”,门店数量增长很快,生意也十分火爆,去年一年营收翻了近一倍。

在我看来,消费市场正在发生微观层面的结构化转型:消费者不再为“品牌名”买单,而是更看重“产品本身”,口感、新鲜度、性价比。

也不再被“高端人设”绑架,而是更追求“真实的体验感”。品牌必须抓住市场变化、顺势而为,而非死守过去的优势,否则再辉煌的“神话”,也会被时代抛弃。

来源:沧海梦想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