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万一你真的想种一块地,请先看看这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6:59 1

摘要:田园生活(朴实一点的说法,是去乡下种地)和开花店/书店/咖啡店一样,一度是文艺想象标配之一种,到了2022年以后,也可能是躺平主义选择之一种,因为生活成本低是肉眼可及的优势,如果选择大城市的近郊,可能偶尔还能两全其美。有一些跃跃欲试者,是出于生态主义或者反资本

田园生活(朴实一点的说法,是去乡下种地)和开花店/书店/咖啡店一样,一度是文艺想象标配之一种,到了2022年以后,也可能是躺平主义选择之一种,因为生活成本低是肉眼可及的优势,如果选择大城市的近郊,可能偶尔还能两全其美。有一些跃跃欲试者,是出于生态主义或者反资本主义的实践勇气,其核心都是“当我们离开城市我们还可以怎样生活”。

《在里山种地》应该可以劝退前两种人。这本书是真·种地手册,长得像一本散文集的样子,其实每一篇都是农业实践知识点汇总,间或有农村社会观察。阅读它的感受是,种地是一门需要从思维方式上认同的硬手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亲身梳理。这和阳台种菜养花的区别在于,你有机会接触一个更大的生态,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就是生态的一部分。(说起来,有些人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无师自通无土栽培番茄青椒,种出了紫色的土豆花和黄色的油菜花,那是另一种对自然/生存气息的渴望……)

作者还有一本书,叫《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和这本《在里山种地》一样,是“知识农夫”这个身份的结果:试图在城市生活方式之外作出某种实践的人,应该保留什么、掌握什么、学习什么、做些什么。

经“果麦文化”授权,我们摘选了《蔬菜联合国》这一章分享给读者。

种菜新手一般都避不过照本宣科的开头。本着生命科学人的严谨,我们在种地前也采购了大量专业图书,一开始还颇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但看得多了,总会跌进千篇一律的字眼里,诸如喜阳喜阴、喜湿喜干或是耐热耐寒之类。这些对于蔬菜的特性描述,初看时还能硬记,十种八种一过便开始迷乱,前面的辣椒是喜冷还是喜热来着?黄瓜地要多给水少给水?照着背单词的思路学种菜,总觉得依葫芦画瓢,心里没个着落,就是丰收了也还是一脑子糨糊。

种菜还靠菜支招。那年赶上六七月的超高温,午后动不动就35摄氏度以上,菜地里一片蔫头耷脑,唯有豇豆非但不颓,还借着架子一路蹿高,豆荚接连不断地垂满枝头,这股劲头让人欣喜又好奇。顺手检索了文献,才意识到这一园子蔬菜原来各有各的“国籍”,眼前这棵如此耐热的豇豆便起源于热带非洲,怪不得呢!自此,我们没事就翻翻蔬菜档案,还真破了一些“旧案”。

北京地区花生的播种时间一般在谷雨之后。有一年我们提前了一周多播种,想借着预报的一场大雨省去些浇水的工夫。结果花生少有萌发,扒开土一看,种子竟然都发了霉。现在看来,花生原产南美洲热带亚热带,种子发芽需要比较温暖的环境,播种一提前,再加上降雨导致低温,本就使花生萌发受阻,再让湿土那么一捂,便夭折了。而与豇豆、花生这俩喜热豆正相反,我们等到谷雨才种下的荷兰豆(荚用豌豆)却活得病病歪歪,花没开几朵,更别说结荚了。原来人家来自地中海沿岸的温带地区,3月初就该下地,幼苗扛得住零下低温,却难耐酷暑。经过人类的选育传播,许多蔬菜的生活区域已有了很大改变,可在漫长的生活史中,跟人类打交道的日子毕竟短暂,“乡愁”终究还是它们的底色,岂能说变就变。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将蔬菜们的“顽固”天性与本土气候相互撮合,在一年中把对的季节留给对的蔬菜,让移居更宜居。

当然,为每种作物选对时机仅是备好了一粒粒珠石,只有将它们在四时更替的丝线上合理排布,才能让这支联合国队伍打出漂亮的组合拳。想明白这件事后,我们便带着“国籍”思维放手实践。北京的春季干旱多风,我们地处山坳之间,三四月里更是无风不欢,一场春雨带来的湿气,吹不了几下就没了。圆白菜来自遥远的地中海,那里的气候与北京满拧,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它在家乡的秋冬生长,到了北京的山上自是乐得早春的凉,只 是这干旱还得靠农夫浇水补齐。眼见着生出的新叶一片片长大,一层层展开,基部“包心”悄悄开启,随着叶球由内到外,日渐膨大,5月底6月初便到了收获期。此时若舍不得收,随着气温居高不下,圆白菜不仅会快速老化,叶片口感变粗糙,再赶上大雨,叶球还容易吸水爆裂,皮开肉绽。贪心憋大球,农夫两行泪,适时翻种才是正道。

6月初圆白菜收获之后,正是中国南方的土著蕹菜(空心菜)的最佳播种时机。北方七八月的桑拿天儿对它来说简直太过家常,任凭温、光、水再怎么给上也能照单全收,可进入 9月后却随着日照变短而开花,茎秆发柴,口感“嘎吱嘎吱”,此时可果断刨除喂羊。

紧随其后播种的洋葱来自中亚,它的耐寒力强,算是为数不多可以在 9 月播种的蔬菜,幼苗给够水盖上稻草,便能露地越冬,一直到来年夏至收获葱头,占地时间虽长,却打了个时间差,巧妙避夏。

第二年收了葱头,跟着播种热带亚洲的黄瓜或中南美洲的菜豆,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时候出苗快,长势猛,只是免不了要给搭个架子。若是想要省点儿力气,干脆改种玉米。作为一种舒适圈很大的作物,理论上从4月底到7月初都是玉米的播种期。只是算来算去,玉米三个月的生长期,早种晚种,一年也就这一季,索性借着 6 月下旬的一场透雨播种,连浇水也省了。作为菜豆的老乡,玉米在湿热的夏季迅速拔节,其间只需除上两三遍草,秋后的粮食就算稳了。从早春定植圆白菜到来年秋后玉米大丰收,两年里这一连串紧锣密鼓的操作在种植中被称作“茬口安排”,是农夫们结合本地物候,与国际菜长期磨合出的智慧。不同蔬菜的档期丝滑衔接,才能在限定时间和空间内收获高效丰饶的产出,丰富菜篮子的梦想终得实现。

随着世界各地的蔬菜陆续在菜园里扎下根来,做饭前去挑选食材的过程,竟有了几分逛联合国大会场外市集的意思。马铃薯像个垂暮之年的安第斯汉子,麦熟前后的干热已让壮实的茎叶显出退场前的颓势,但它仍然在日出日落间拼命劳作,只为存下更多未来的保障。菜豆在风中展现修长的身姿,仿佛热情奔放的墨西哥女郎舞动纤巧的手指推荐着自己的摊位。一旁圆润的番茄已由绿转黄,刚刚泛起的红晕,像是印加姑娘涨红的脸,也许她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日渐饱满的茄子则在帷幕般叶片的映衬下,如一身亮紫色纱丽的印度美姬款款而来。菜篮子在蔬菜们的卖力游说下被塞满,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很快在一锅乱炖中呈现出完美的平衡。了解蔬菜的起源,不仅帮我们种出了美味的瓜果,更让我们感应到异域的文明。

现代研究认为,世界上散布着多个古老的蔬菜起源中心,其中,尼泊尔地处印度—缅甸起源中心,那里极高的文化和生态多样性令人着迷。曾在尼泊尔的游历,竟让我们在多年后有了新的发现。在那里,我们第一次见到接近野生种的苦瓜,掌心大的个头,一身尖锐突起,苦味十足,听当地人说苦瓜就诞生在南亚。我们在种地时也能感受到它自带的雨林范儿。苦瓜喜欢湿热,不仅开花结果在夏季,连种子萌发需要的温度都比较高,这正是热带亚洲的森林里最充沛的资源。虽然苦瓜是比较柔弱的藤本植物,但能够攀爬的特性,足以让它在林间找到需要的光。当果实熟透,那醒目的橙黄,配上开裂后种子外血红甜美的假种皮(我俩这些年没少吃),估计森林鸟兽也不忍错过。被动物吞进肚子听起来不是什么好事,却可能带来一些好处。随着动物的移动和排便,苦瓜的种子得以被送到更多地方。而经过肠胃消化,厚实的种皮还可以得到一些恰到好处的“损坏”,给未来的发芽创造条件。要知道,在蔬菜育苗中,确保苦瓜种子的顺利萌发一直都是个难题,而在它的诞生地,那或许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默契。

当我们谈论蔬菜的起源,很容易获得的信息都在指向人类社会演进中农业文明的伟大,哪个地区才是真正的起源中心,总有人争论不休,却极少提及“苦瓜们”背后的那些鸟兽山林。仔细想想,在野生植物被驯化的过程中,无论选育、种植、传播,我们的祖先更多扮演着发现者和挑选者的角色,而各个地区的多样化生态系统才是这些宝藏的孕育者。如今,门前的这小片“蔬菜联合国”源自先辈们与身边环境的合作,我们愿意看到它的成员越来越多。毕竟多元的美食需要多样的菜园,而多样的菜园需要一颗多彩的星球。

TIPS

很多人对圆白菜“包心”有误解,以为叶球是从外向内由一片片菜叶收拢“包”起来的。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是由内向外“挤”出来的,随着内生叶一层层长出,不断堆叠,叶球才逐渐变大。而植株最外围散生的老叶不会参与包心,并会随着圆白菜的生长逐渐萎凋。

题图来自电影《农夫》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