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本身认知不清晰,再碰到个不够专业的销售,在不适用智能驾驶的地方盲目相信智驾导致发生事故后,得到的回复也是“目前阶段驾驶员仍为车辆负责人,功能只是辅助。”
“L2”、“L2+”、“L2.9”、“L3”、“准L3”、“智能驾驶”、“辅助驾驶”、“高阶驾驶”......
如果看不穿这些词,那你还不够了解现在的辅助驾驶产品。
当一位准车主看完网上“车在完成一些驾驶动作”的视频后,想去了解类似产品时,通常刚入门就被以上名词弄昏了头。
如果本身认知不清晰,再碰到个不够专业的销售,在不适用智能驾驶的地方盲目相信智驾导致发生事故后,得到的回复也是“目前阶段驾驶员仍为车辆负责人,功能只是辅助。”
智驾传播野蛮生长,一方面让用户对产品功能边界模糊不清,导致事故频发;另一方面,不健康的传播和竞争已经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
最近,工信部终于坐不住了。
昨天,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展开,听取了汽车生产企业的落实情况及建议。
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总结起来就一句:不准乱夸功能行!必须说清楚功能哪里不行!
具体有以下细则:
1.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从命名就开始纠正,统一命名“(组合)辅助驾驶”,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消费者误解的词汇,如“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等,严禁企业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确保宣传内容真实、准确。
“(组合)辅助驾驶”这个命名也很好理解,当前的辅助驾驶功能可以完成变道、转弯等不少动作,但还需要驾驶员全程保持开车状态,必要时自己掌管方向盘,也就是“人机共驾”,时刻提醒大家不能依赖功能。
2.充分开展测试验证: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进行全面、充分的测试验证,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满足相关准入标准和法规要求。
这项要求,一方面会加大车企推出OTA的成本,现在“三天小版本、一周大版本”的高频率更新现象会受抑制;另外,千人团、万人团的用户内测模式也有可能会成为历史。
另外其实所有品牌推出“(组合)辅助驾驶”产品之前都会做验证,大家过去在各大发布会上也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验证里程”、“接管次数”等数据,品牌方以此证明他们付出了多少精力、把产品做到什么水平。
不过就拿“接管次数”概念来说,这只能起到借鉴的作用,并不能完全代表产品能力。每天道路情况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套系统分2天跑同路段面对可能也会有不同表现。
同时,官方也表示以后辅助驾驶功能不能用“接管”,“接管”是“L3”的词。但删去这部分验证方式以后,目前官方也没宣布新的验证功能准则,大家还得拭目以待。
3.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企业需要清晰界定其系统功能的边界范围,明确在不同驾驶场景和条件下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和限制,并制定相应的安全响应措施,以保障驾驶安全。
这点要求车企不再只拿出功能最牛的一面,而是标注清楚当前功能不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如果功能开启过程中,碰到处理不了的地方,它把方向盘交还给驾驶员会通过方式、会给多少反应时间。
4.严格履行告知义务:企业应向消费者如实告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性能、使用条件、限制以及潜在风险等信息,确保消费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购买决策。
这和第3点是相辅相成的作用,避免“你做了但我不知道”,主打一个通知到位,各位销售们速速记下。
新规出台,是对辅助驾驶功能宣传乱象的一次拨乱反正,也是给广大车主打了一注强心剂。
在我们多期关于辅助驾驶功能的内容下,都有朋友在评论区表达了对辅助驾驶功能泛滥的担忧。
原因也很好理解:辅助驾驶问世以来,出现过多起智能汽车安全事故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车企的大肆夸张传播,自然会给人留下不好的观感。
车企夸大宣传,车主滥用功能,安全事故频出,智驾功能一度成为大众用户唾弃的功能。
当宣传回到正轨,车企与用户正视功能价值,辅助驾驶功能合理发挥作用,虚假宣传者被洗牌,车企与供应商以真实产品性能来征服市场,所谓的“安全智驾”才离我们更近。
来源:Auto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