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腹膜转移绝非“是”或“否”的简单答案。40年肿瘤科生涯,深耕癌性肠梗阻专科邓运宗医生,结合国际前沿文献,为您深度解析决定治疗策略与患者命运的“分期”与“再分期”体系,看懂治疗背后的逻辑。
摘要:腹膜转移绝非“是”或“否”的简单答案。40年肿瘤科生涯,深耕癌性肠梗阻专科邓运宗医生,结合国际前沿文献,为您深度解析决定治疗策略与患者命运的“分期”与“再分期”体系,看懂治疗背后的逻辑。
在我40多年的肿瘤生涯中,2013年决定建立国内首个癌性肠梗阻专科,源于一个深刻的认知:面对腹膜转移这类复杂疾病,精准的评估是一切有效治疗的起点。而评估的核心,正是一套被称为“分期”与“再分期”的科学体系。
很多患者拿到“腹膜转移”的诊断后,感到迷茫和绝望,仿佛被宣判了终点。但您可能不知道,在医生眼里,“腹膜转移”是一个需要精确分级的动态过程。不同的等级,对应着截然不同的治疗策略和生存预期。
一、 初诊“分期”:绘制腹腔的“肿瘤地图”(PCI)
当怀疑腹膜转移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分期”,即全面评估肿瘤负荷。国际公认的黄金标准是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 PCI)。
什么是PCI?
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将腹腔划分为13个区域,就像绘制一张精细的地图。随后评估每个区域内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并给予评分(LS-0: 无病灶; LS-1: 病灶5cm)。将13个区域的分数相加,就得到了PCI总分(最高39分)。
PCI为何是“生命密码”?
文献结论明确指出:PCI是患者预后最有效的预测指标之一。分数越高,意味着肿瘤负荷越重,治疗难度越大。
对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通常认为PCI低于20是进行积极根治性手术(如CRS+HIPEC)的重要前提。
对于阑尾来源的腹膜假性黏液瘤(PMP),即使PCI较高,积极手术仍能带来显著获益。
对于胃癌腹膜转移,则要求更为严格,通常仅在PCI极低(<6)时才考虑激进治疗。
因此,术前尽可能准确地估算影像学PCI,对于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术至关重要。
二、 术后“再分期”:评估战斗的“清扫成果”(CCR)
手术或化疗后的“再分期”,目的是评估剩余肿瘤的多少,其标准是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 CCR)。
什么是CCR?
CCR分为0-3级:
CCR-0: 无肉眼残留病灶(完美清扫)。
CCR-1: 残留病灶直径
CCR-2: 残留病灶直径在0.25cm-2.5cm之间。
CCR-3: 残留病灶直径>2.5cm,或无法切除。
CCR如何决定下一步?
文献指出,只有达到CCR-0或CCR-1,后续的强化治疗(如HIPEC)才能带来最大生存获益。若仅达到CCR-2或3,则意味着疾病控制不佳,预后较差,需重新制定治疗策略。影像学的巨大挑战,正是在于术前精准预测CCR等级。
三、 影像学的角色与挑战:如何“透视”分期?
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是我们术前无创评估PCI和预测CCR的“眼睛”。然而,这双“眼睛”有其局限性。
常规CT的不足: 文献明确证实,CT对
MRI的优势: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的MRI,在检测小病灶、尤其是肠系膜和小肠表面病灶方面,敏感性显著高于CT,能提供更接近真实情况的PCI评估。
新兴技术的希望: 如双能CT(DECT)、光谱光子计数CT(SPCCT) 和68Ga-FAPI PET/CT等新技术,正致力于提升对小病灶的检出率,未来有望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更亮。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我深知,“腹膜转移”这四个字背后的重量。但请您理解,现代医学的进步使我们不再止步于诊断,而是深入分期。精准的分期,是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罗盘。它告诉我们战斗的规模有多大(PCI),以及我们第一回合的战果如何(CCR),从而指导我们下一步是乘胜追击,还是调整战术。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拨开“分期”与“再分期”的迷雾,更理性、更积极地参与诊疗决策。
正确的开始,源于精准的评估。而希望,往往就藏在精准评估之后的新路径里。
来源:袋鼠没有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