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蒲松龄(1640一1715) 淄川区蒲家庄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剧中人物分为少年(十一岁),青壮年(30至50岁左右),老年(70余岁),均着清代服饰。
时空穿越访蒲翁
一一纪念蒲松龄先生诞辰385周年
策划 王世栋 编剧 郭黎明 边乐利
人物表
访问学者(简称学者)A 蒲松龄家乡淄川区党校(或聊斋文化研究会)负责人,中年,男,学者风度,着现代服饰。
访问学者(简称学者)B 党校讲师(或学会研究人员),女,青年学者,着现代服饰。
蒲松龄(1640一1715) 淄川区蒲家庄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剧中人物分为少年(十一岁),青壮年(30至50岁左右),老年(70余岁),均着清代服饰。
蒲槃 蒲松龄之父,40岁左右,饱读诗书的商人。
孙蕙 蒲松龄同乡,进士及第,剧中任宝应县知县,比蒲松龄年长9岁。
毕际有 王村镇西铺人,清顺治二年拔贡,曾任江南通州知府。年长蒲松龄17岁。
王士祯 新城县(今桓台)人,进士及第,曾任国子监祭酒、户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要职。并以诗蜚声海内,受文坛推崇,尊为一代诗宗。年长蒲松龄6岁。
高珩 淄川人,明崇祯年进士,入清后曾任吏部、刑部左侍郎等职。工诗擅文,时为淄川文学、文化团体领袖人物。年长蒲松龄28岁。
唐梦赉 清顺治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等职。归田后亦为淄川文学、文化圈风云人物。年长蒲松龄12岁。
张笃庆、李希梅,淄川秀才、文人,与蒲松龄并称为“郢中三友”,且终身不渝。毕盛钜 蒲松龄学生、毕际有之长子。
刘氏 蒲松龄之妻。
村民A(男)、B(女),香客A,毕府家人数人。
序 幕
时间 2025年6月5日
地点 淄博市淄川区委党校《蒲松龄的苍生情怀主题展馆》
场景 音乐起。歌声“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都到那心头来……” 歌声中,美丽的狐女上场翩翩起舞。学者A、B上场,乐止、狐女退场。屏幕显现《蒲松龄的苍生情怀主题展馆》图文。
学者A:380多年前的今天,在我们淄川这方神奇的仙乡沃土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心系人民大众的文学家一一蒲松龄。蒲先生一部《聊斋志异》蜚声海内外,为他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受到历代民众的喜爱和尊崇。
学者B:是啊,蒲先生釆天地之灵,萌万物之情,含一腔孤愤,借助于一篇篇鬼狐花妖的故事,写尽人间悲欢、世态炎凉、公道不彰、社会黑暗,吐露出平民百姓的呐喊与心声。
学者A:不仅如此,蒲先生在《聊斋》之外,还写下了大量俚曲、诗词、戏剧及农书、药书,这些普通老百姓也能听懂、看懂、能用的书籍、文章,洋溢着滿滿的苍生情怀,与人民群众心心相连,息息相通。
学者B:没错,我已经急不可待了,真想立刻见到这位名贯古今的蒲松龄先生。
学者A:好吧!那就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按原定计划,开启我们的时空穿越之旅,亲身探望拜访这位文学巨匠,了解一下蒲老先生的坎坷人生,以及他的《聊斋志异》背后的故事吧!
灯光闪烁,转暗,出现时光隧道。两人携手做穿越动作,进入隧道入口。下场。
幕落。
第一场 寒门学子
时间 清顺治年间
地点 蒲家庄蒲松龄家中书屋
场景 幕后,传来童音读书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童音由远而近。 幕启,蒲家书屋,陈设简朴,几件农具置于门后。十一二岁的蒲松龄伏案读书,其父蒲槃走近书桌,站于松龄身后。学者A、B悄然出现,躲在一旁好奇观看。
蒲槃(眉头微皱,从桌上拿起一本《论语》):松龄,你近日读书可用心?这《论语》可曾背熟?
蒲松龄(连忙起身,恭敬回答):父亲,孩儿用心读了,学过的章节也已背熟。
蒲槃(考问):那我且问你,“学而不思则罔”,下一句是?蒲松龄(立即回答):“思而不学则殆”。
蒲槃(紧接发问):“吾日三省吾身”,哪“三省”?
蒲松龄(对答如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蒲槃(语气稍缓,语重心长):松龄,你虽聪慧,过目成诵,但也不可分心旁鹜。只有经书读透,科举有成,仕途通达,才不负先祖伟业,不枉为父一片苦心。
蒲松龄:孩儿记下了。
蒲槃(点头,又从桌下拿出一本《搜神记》,脸色一沉):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为父多次告诫,不许读这些怪力乱神之书,为何不听?要多读圣贤之书,考取功名,才是正途!
蒲松龄(低头诺诺):孩儿明白了。只是这志怪传奇,读来实在有趣,孩儿割舍不下,以后会更用心多读经史之书。
蒲槃:这就对了嘛!三儿啊,你要明白,咱蒲家上溯几代,那也是书香门第,出过不少秀才、举人、进士。(叹气,心有不甘)只是后来,家道衰微,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三儿啊,在你们兄弟几人中,为父最看重你!你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爹聁你举业有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重振蒲氏一族家道门风!
蒲松龄:(心有所动,连连点头)孩儿谨记,以后会更加用心读圣贤之书,不负父亲,不负先祖!
蒲槃:(满意,欣慰)这就对了嘛!来来,先放下课业,随为父去田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地里正有些当紧的活路。
(蒲槃父子拿起门后农具,边说边走,下场。学者A、B从一侧走至台前。)
学者A:(从书桌上取出几本书籍,快速翻检)这少年松龄所读书籍果然有些杂,一边是经史子集,一边是志怪传奇。
学者B:是啊,这也能够看出,松龄先生是自幼爱读志怪小说,终老一生,不改其志。
学者A:没错。不过,他苦读经史子集并没有白白付出,最直接的成果,便是他19岁应童子试,连获县府道三第一,轰动一时。
学者B:嗯,当时的山东学道施润章对他也是赞赏有加,称他“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少年蒲松龄已经是“声名籍籍众生中”!
学者A:是啊,这施大人可谓蒲松龄先生遇到的第一个贵人。众位看官,且看下面,神童蒲松龄未来的人生之路!
学者A、B下场。
幕落。
第二场:宝应游幕
时间:康熙九年(1670)冬
地点:宝应县衙
场景:县衙内,古色古香的桌椅陈设,书卷、笔墨纸砚摆放整齐。青年蒲松龄身着长衫,面容清癯却透着坚毅,正与县令孙蕙相对而坐,二人面前摊着几份灾情汇报文书。
蒲松龄:(眉头微蹙,手指轻叩桌面),大人,这灾情愈发紧逼,若再不施以援手,恐民生难以为继啊!
孙蕙:(轻捋胡须,目光沉稳)松龄所虑极是,本官亦忧心如焚。只是这赈济事宜,需周全考量,万不可草率行事。
蒲松龄:(身体前倾,眼中闪过急切)依松龄之见,当务之急是广开粥厂,先解百姓饥馑之困。大人可还记得,前日过白马湖,芦苇荡里横七竖八躺着冻僵的流民。有个妇人怀里揣着死去的婴儿,身子早凉透了,可手臂还僵在喂奶的姿势……(声音发颤)如今运河两岸树皮都被啃光,老弱病残在破庙里熬着,活人身上爬满虱子,死人肚子胀得像鼓——这不是天灾,是要“人吃人”的绝境啊!若再不施以援手,恐百姓难以为继啊!(语调略带哽咽)
孙蕙:(点头,面露戚色)松龄啊,你所见本官尽收眼底。可这赈灾粮从何而来?这几年黄河决堤,府库早空了。(突然转身,眼中血丝密布)你当我不想救?可开一天粥厂就要耗二十石糙米,十天半月便要掏空县仓!那些富绅连秋税都要拖若仓促行事,恐致后继乏力。如今叫他们捐粮,怕是要剜他们的心头肉!
蒲松龄:(继而思索)大人所言甚是,可以先动用部分官仓存粮,再向本地富绅劝募。小人可撰写一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知晓现今灾情之重,以及援手之义。(思考片刻,提笔在纸上写道)《劝输文》:“连朝饿鬼僵尸,踵踵相接,诚耳目所不忍闻睹也。今奄奄垂毙者遮道啼号,良可浩叹,值千古未有之奇荒……”(眼神坚定、语调低沉,似有悲悯之意)
(这时学者A、B右侧上场。左侧蒲松龄提笔疾书,窗外风雪呼啸。孙蕙攥着告示的手微微发抖,隐约传来远处灾民的呜咽与梆子声。)
学者A:看呐!这篇《劝输文》日后将随《聊斋》流传三百年……
学者B:南游所见的人间疾苦,让蒲松龄的笔尖从此淬满血泪。他此刻写下的每个字,既是救民檄文,亦是聊斋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章。
学者A:的确如此,一年的南游幕僚生涯,为蒲松龄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幕僚之职使他认识到了世间百态,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将所感所悟倾于笔端,以笔为刃,直击人性幽微,实在令人钦佩。
旁白:宝应县衙内,蒲松龄以智慧与仁心协助县令孙蕙赈济灾民,展现了其为民解忧的赤子之心。然而,蒲松龄的志向不仅限于此。一年后,他辞别县衙,回到故乡淄川县,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幕落。
第三场 民间采风
时间:康熙十二年(1673)
地点:淄川青云寺
场景:寺内,古寺清幽,竹影婆娑,香烟袅袅。蒲松龄身着素袍,手持纸笔,正与寺中乡民、香客围坐在青石桌交谈,学者AB在一旁观看
乡民A:(拍大腿)蒲先生!昨儿老刘家那芦花鸡成精咧!三更天“喔喔”一嗓子,吓得偷鸡的黄鼠狼腚眼子直窜稀!(众人哄笑,有人喷茶)俺们追出去,那黄皮子愣是被鸡吓得蹲在墙根儿打摆子!
乡民B:王嫂子又扯闲篇!你可真去追了?人蒲先生要写故事呢,你竟在这添乱!蒲松龄:(搁下笔,眼角笑出皱纹)不妨事!这芦花鸡能镇邪,可比那门神还灵。(蘸墨)还有甚稀罕事儿?
乡民c:(压低声音,神秘兮兮)蒲先生,你可听说过咱们青云寺后山的那口锁龙井?据说每到月圆之夜,井里就会飘出女子的歌声,凄美动人。
蒲松龄:(眼睛一亮)哦?这倒是个稀奇事!可有人见过那女子模样?
乡民B:(摇头)见是没见过,但村里老一辈都说,前朝有个官家小姐,许配给县太爷公子那日,竟投了井!(拍腿)可怜见的,她的魂魄至今未散,每逢月圆便出来唱歌。
蒲松龄:(提笔记录)这故事倒是凄美动人,值得一写。
香客A:(插话)蒲先生,我走南闯北,倒也听过不少奇闻。前些日子在江南,听说有位书生宁采臣夜宿荒庙,遇到一位貌美的鬼女,她本是被妖物胁迫害人,却因书生的正直而感动,后来二人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蒲松龄:(赶忙提笔记录)宁采臣与鬼女……这故事倒是充满了人情味。世间鬼怪之说,往往映照人心。善者见善,恶者见恶……
(就在此时,张笃庆与李希梅踏入青云寺,一眼便瞧见了围坐在一起的众人)
张笃庆(快走几步,眉头微皱):留仙,果真是你!又在捣鼓这些。
蒲松龄(站起身,笑着拱手):笃庆、希梅,真是巧了,今日怎么也到青云寺来了。
张笃庆(目光落在蒲松龄手中的纸笔上,语重心长):留仙,我和希梅此番过来,是想劝劝你。秋闱在即,兄台怎还沉迷于这些鬼怪故事,白白浪费才华。
李希梅(点头附和):笃庆说得在理,留仙。写这些鬼怪故事,终究难登大雅之堂。你三试第一的才学,难道要耗在‘鬼狐传’上?(指文稿)这能换得功名?能光宗耀祖?
蒲松龄(微微摇头,神情认真):二位兄弟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觉得,这些鬼怪故事看似荒诞,实则能借妖魔鬼怪之口,说尽人间不平事。你们看这锁龙井的故事——(展开新页)官家小姐被逼投井,不正是《窦娥冤》的现世?写鬼狐,不过是借幽冥说阳间。这世道,有些真话反倒难以直说,只能借这些虚幻故事来警醒世人。
乡民B(在一旁点头):蒲先生说得对,好多故事都是在讲我们老百姓的日子,那些狐仙鬼怪比有些人还善良呢!
张笃庆(仍不死心):留仙,即便如此,可科举才是正途。你耗费大量心血在这上面,万一误了前程,该如何是好?
李希梅(附和道):对呀,你若中举做了官,有的是机会为民请命!何苦...
蒲松龄(目光坚定):赶考不误写鬼,写鬼不碍济世。(遥望寺外炊烟喃喃自语)这淄川的山水,养的是淄川的精怪;淄川的故事,自然要淄川人来写...(这时学者AB现身)
学者A:蒲松龄笔下记录的,哪里是什么鬼怪奇谈?分明是人间百态的血泪与欢笑。那些被科举拒之门外的才情,却在乡野传说中找到了归宿。
学者B:(语气深沉而感慨)三百年后,当我们在《聊斋》中读到那些“鬼怪比人更有情”的故事时,可曾想到?这些字字泣血的篇章,正是蒲松龄民间采风捕捉的最真实的人间百态。
学者A:说来讽刺,那些被他记录在册的“鬼狐”,倒比许多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更懂人间真情。科举场上失意的书生,却在民间传说中找到了永恒。
(画面渐暗,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
乡民A:(扛起锄头,草帽歪在脑后)申时了!俺家黑牛还等着喂麸子呢!众人纷纷离开,夕阳将众人身影拉长,蒲松龄若有所思独坐石桌前,夕阳透过树叶,在蒲松龄的文稿上投下斑驳光影。
幕落。
第四场 《聊斋》传世
时间 康熙二十六年(1687)春
地点 西铺毕府石隐园
场景 园内静谧清幽,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宛若仙境。毕际有与蒲松龄对坐于凉亭石凳上,品茗聊天。
毕际有:蒲先生抛家舍业,设帐执教于西铺,毕某感谢之至。
蒲松龄:毕大人客气了。西铺毕家乃地方名门望族,素有“三世一品”“四士同朝”之美誉,蒙大人相邀,松龄深感荣幸。几年来,每日课后,登楼读书,进园观景,又有诸多文人雅士往来于府中。使松龄得以饱览泛读,广征博釆,开阔视野,才学精进,又得以写作、完成《聊斋志异》一书,应该深谢大人才是!
毕际有(含笑,点头):蒲先生如此说来,毕某也就心安了。你我相交已久,我深知你的人品、学识,誉滿故里。我视先生如同兄弟、挚友,有何不到之处,请直言相告,无须客气。
蒲松龄:大人谬赞了,松龄惶恐之甚,自当尽心竭力!(此时,毕盛钜上场。向蒲松龄施礼,送还《聊斋志异》手抄本。)
毕际有:(询问)你近来学业如何?读些什么书?
盛钜:(拱手施礼)父亲,自跟蒲先生学习,孩儿收益日进。先生学识渊博,经史典故信手拈来。且先生为人正直,品格高洁,言传身教,让孩儿懂得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稍顿)孩儿近来正读蒲先生的《聊斋志异》,真是精妙之极,弟子们争相传抄,赞叹不已。
毕际有:(撚须,点头)这就好,好好跟蒲先生学习。下去吧!
(盛钜施礼下。毕府一家人上场)
家人:老爷,王大人、高大人、唐大人已到府上。
毕际有:知道了,就请各位大人园中聚会!
(王、高、唐在毕府家人引领下上场。毕、蒲起迎,众人相互施礼、寒暄,落坐。家人上茶后退下。)
王士祯:久闻淄川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果然如此!不知近来可有什么佳作,值得一提?
高珩:大人问及地方文人佳作,蒲先生的《聊斋志异》当居首位。此作堪称一部奇书。
王士祯(兴趣盎然,放下茶杯):噢?一部奇书?愿闻其详!
唐梦赉(抢先答道):这《聊斋》一书,收入了四百多个鬼狐花魅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写尽人间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公道不彰等诸般不平事。
高珩:贤弟所言极是。蒲先生以鬼狐为喻,将人性的善恶美丑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大胆之处,诸如《席方平》《促织》等篇章,更将官场、科考之黑暗,揭示得体无完肤,鞭挞入骨。让我等曾为官为宦之人,读之不禁心惊肉跳,大汗淋漓!唐梦赉:书中文字,简洁洗炼,古朴清新,韵味无穷。寥寥数笔,便将一个奇幻世界勾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毕际有:蒲先生的文章,毕某也曾读过。那些鬼狐花妖,诸如婴宁、小翠、青凤等,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蒲松龄(起身,连连拱手):王大人,高大人、唐大人过奖了,松龄愧不敢当。
王士祯(微笑,眼中满是赞赏之色):听诸位所言,这《聊斋志异》果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书。我定要拜读一番了。不知蒲先生可否借予一观?
蒲松龄(起身,拱手):大人谬赞,草芥之作,能入大人法眼,是松龄之幸。即便给大人呈送。(转身,从一旁书案上取出一卷早已备好的《聊斋》,双手递给王士祯)
王士祯(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多谢蒲先生!(隨即迅速翻阅,连声赞叹)果真是一部奇书、好书!流金炼石,字字珠玑。可喜可贺,足可传世!松龄,你可有什么话,说予世人?
蒲松龄:(稍顿,感慨万端)一部《聊斋》,三十年辛酸血泪!正如松龄在自序中所言(有声有色诵读):“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又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彔;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场上寂静无声。片刻)
毕际有:(起身)各位大人!时辰不早了,家宴已经备好,我们不妨边吃边聊。
众人(纷纷起身,附合道):对对对,王大人请!各位大人请!(众人在毕际有引导下前往宴会厅。
灯火转暗。复明,学者A、B上场。)
学者A:蒲老先生在西铺毕府设帐教书长达31年之久。他的《聊斋志异》,大体成书于西铺,时年40岁左右。进士出身,曾任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的高珩,与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唐梦赉先后为之作序“造势”,出示于淄川文学人士之中。后历经十年的增补、修改,方最终完善定稿。此次毕府聚会之后,又经朝廷重臣、文坛领袖王士祯等人的多方推介,这部奇书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其影响亦日益扩展开来。老先生谢世五十年后,《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青柯亭版本陆续刋发,这部奇书方大行于天下,流传于后世。
学者A、B下。画面渐远,灯渐暗。
幕落。
第五场 岁贡悲喜
时间:康熙五十年1711年冬
地点:淄川蒲家老屋
场景:聊斋书斋,烛火摇曳,窗外风雪交加,72岁的蒲松龄独坐案前,白发萧疏,目光深邃中带着疲惫,正在修改《聊斋志异》手稿。(衙役手捧《贡士门第》牌匾上场,叩门高呼)
衙役:(高声)恭喜蒲老爷!贺喜蒲老爷!省里批文下来了,您援例得中岁贡生啦!县尊大人命小的连夜来给您挂匾赐服。
(蒲松龄缓缓抬头,手中书卷微微一颤,起身开门接过匾)
蒲松龄:(淡淡地)哦?老朽这般年纪,竟还能得中?(苦笑)请差爷喝杯热茶吧。(将匾放在案头)
衙役:(搓手哈气)老爷说笑了!这可是大喜事啊!知县大人说了,您虽未中举,但凭著述等身,特援例拔贡……
蒲松龄:(打断)著述?(指案头《聊斋志异》手稿)是这些“鬼狐丛谈”么?
(衙役尴尬赔笑,蒲松龄取出一串铜钱递过)
蒲松龄:天寒地冻,辛苦差爷跑这一趟。 (衙役千恩万谢退下。蒲松龄凝视窗外枯柳,长叹一声)
学者A:(旁白)这一夜的风雪,扑不灭淄川老宅里摇曳的烛火。案头那方“贡士门第”的朱漆木匾,映着《聊斋志异》手稿上未干的墨痕——七十二载寒窗,终换得这迟来的功名。当年在毕家西铺设馆的穷秀才,如今须发皆白;笔下那些笑骂人间的鬼狐,倒比这朝廷颁赐的匾额更显鲜活。(舞台灯光渐暗,窗外风雪声中隐约传来的狐鸣犬吠,72岁的蒲松龄凝视案头朱漆木匾)
刘氏:(端着一碗热茶走进来,轻声)他爹,夜深了,喝口热茶暖暖身子吧。都过子时了,谭知县命人送来的匾服还没看够?
蒲松龄(搁笔,苦笑):五十年前攥着童生卷进考场,手心冒汗;今儿看着这“岁贡生”的名头,倒觉纸页发凉。这三个字,我写了五十余年啊...当年同窗多半做了官,唯我困在这书斋里,倒是苦了你,(颤抖抚纸回忆)你刚过门,那年分家,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二十亩薄田,连门都没有,狼都能进得来,夜里陪我写作,替我研墨...(凝视妻子皱纹)如今孙儿都会背《聊斋》了,(突然哽咽)可我对不住你,连副像样的诰命凤冠都...
刘氏:(打断)胡说!(指案头手稿)这些才是真宝贝。你笔下那些鬼怪,可比那些八股文章有趣多了,哪个不比活人通透?前几日铁匠老王头求你给他闺女写婚书,说你比十里八乡的媒婆都灵验。昨儿卖豆腐的老李还说,他闺女听了《婴宁》的故事,病中竟笑出声来。王家庄的教书先生,天天拿《聊斋》当醒世恒言。(握丈夫的手)这满纸狐鬼,可比什么贡生匾额金贵千倍。
学者B:(旁白,慷慨低沉)康熙五十年,蒲松龄以七十二岁高龄补岁贡生。当世人捧着岁贡生的匾额道贺时,他案头的盲僧仍在焚烧八股,婴宁的笑声仍在刺破暗夜。五十年科场沉浮,终究敌不过一支笔的重量——原来真正的公道,不在黄榜朱批间,而在这对老夫妻相濡以沫的灯火里,在每一个被狐鬼故事照亮的人心深处。蒲松龄:(猛然抬头)当真?原来...(长舒一口气)原来笔墨真有渡人之功。(转向妻子,泪光闪动)两人相视而笑,灯影在墙上摇曳成双。
幕落。
尾 声
时间 2025年6月5日
地点 蒲松龄故居纪念馆,后切換至文博馆
场景 纪念馆内,蒲松龄塑像立于中间,各种图文展板,书籍、实物、影像资料陈列于桌案。学者AB陪蒲松龄上。
学者A:(边走边介绍)蒲先生,您已经离开家乡300余年了,今日特邀您回家看看。如今的蒲家庄凭借聊斋文化,发展得红红火火,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村了,每天车水马龙,游客云集。
蒲松龄:(感慨万端)变化太大了,果然是沧海桑田!我的家乡,我自己竟然都不认识了。(幽默地指指塑像)只是这位瘦老头,倒与老朽有几分相像。(众人笑,场面活跃起来)
学者A:蒲先生,后世晚辈对您和您的作品可是敬仰赞誉有加。(一一指点屏幕画面)这是今世文豪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拈须,点头)嗯,写鬼写妖,刺贪刺虐,说得倒也中肯。
学者B:(指画面)这位是我们的淄川老乡路大荒。路先生穷其一生,搜集、整理您散落各处的文稿、作品,为聊斋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这位马瑞芳教授,应邀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聊斋,您的许多故事远播海内外!
蒲松龄:(不解,低语)央视?百家讲坛?老夫倒是闻所未闻。
学者A:这位莫言先生,山东高密人,中国获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他对您更是崇拜之至,堪称铁粉。您看他的打油诗:“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 ”还有:“一部聊斋传天下,十万进士化尘埃!”蒲松龄:这位莫先生倒是知我者!只是,“铁粉”又是何意?(众笑,蒲亦笑)
学者A:蒲先生,可有兴趣去文博馆走一遭?了解一下您的后人最新研究成果。
蒲松龄:(欣欣然)老夫愿往,且寄予厚望焉!(屏幕切换至文博馆,画面出现大门,展厅,及古籍、书法、篆刻作品等。)
蒲氏后人A:(上场出迎,毕恭毕敬,施礼问安)三老祖,十二世孙向您问候请安!恭请老祖进馆审察指点!
蒲松龄:(微笑点头)哦,传到十二世了?(感叹)果然是岁月不居,转瞬间就到十二世了!
蒲氏后人A:(指展板、画面)三老祖,近年来我们研究发现,您不仅在文学方面登峰造极,在篆刻、书法方面也是宗师大家,多有贡献。尤其是您的“柳泉小景”,开创了景物肖形入印之先河,是印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啊!
蒲松龄:嗯嗯,倒也不虚。你们用心啦。
学者A:蒲先生年事已高,又且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可否去下榻处休息一下?
蒲松龄:(点头同意,意欲转身)嗯嗯。 蒲氏后人:(急忙上前)三老祖!我们还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蒲松龄:(矜持有度)何事?
蒲氏后人:几百年来,一众学者专家争论不休。另一奇书《醒世姻缘传》的作者,究竟是何人?是您,还是另有其人?
学者A、B:蒲先生,我们也是心存疑问,请赐教!
蒲松龄:(撚须,略顿)正如众人所言,《醒世姻缘传》确系另一奇书。至于作者吗,(一顿,以禅语作答)“一部《醒世》万口传,作者早赴青林间。遗案何须问故人?且向异史书卷翻。”(微笑,意味深长)老夫累了,且先行一步了!(转身下场,众人拱手,随后下)
灯光转暗,俚曲乐声中,大幕徐徐落下。
中共淄川区委党校
2025年4月16日
来源:潇洒济南